
我们需要寄托之物
文/杨安妮
我们也需要一座能瞻仰的寄托之物。
它本可以是佛祖和菩萨。但大多数佛祖和菩萨都在龛里庙里,镀有瑰丽金面,只受顶礼膜拜的乐趣。它的大乘佛法从明代《西游记》追寻至今,越发地在小乘佛法的车子里坐稳了。我佛我菩萨一手牵动香烛金银纸行业,一手养着职业念经人,身后鬼祟着放生产业链。显然车子上只坐了两类人。一类与它一起饱食香火,肚满肥肠的人,一类就是追随信奉的人,可惜多为祈祷子孙福的年长者和花钱忏悔的人。
但它可以是一个古老的树洞来关注个体。一世成长路都需要有仪式感去阶段性回顾,然后有新活力注入的跳跃、翻篇。但凡说不清的,找不到人说的,人都可以去对它说。它肃穆了八千年,不会有孩子气的漫天红花,也不会有只庇护大局的遮天树冠。它八千年的活力,是不舍得地慢慢地,一丝丝释放,只愿意再活八千年,再静穆地海纳世世代代人的心声。
可见它尤其应该出现在新的时代。飞速城市、重庆森林,太多单人食,也太多单车和背包。但人能把冷冷的饭盒吃一辈子吗?遥远的路又能跑几次呢?新的时代欠缺的不是学习和独立。年轻人的万卷书、万里路都在实现。泪水和汗水完成了青春书籍,一本又一本,无病呻吟的人还是一堆一堆。新的时代,欠缺的是寄托。拼搏的年轻人,不要再倚靠栏杆,对望城市灯影幢幢而泪水汪汪了。手机联系人再多也填补不了寂寞。寂寞和伤感是个无底洞,不知不觉蚕食了青春大好时光。所以,我们也需要一座能瞻仰的寄托之物,如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注视船舶,来者需要鼓舞,离者需要祝福。或像巴西的耶和华石像,张开双手,贫富皆有关怀。
而在科技和物质的新生活里,出现了仿生的穿戴设备,智能物联,这都是我们开始返璞归真追求自然的产物。所以,我们要简单,不要烧纸祷告的麻烦。即便我们是擅长语言,我们只需简单地站一站,静静地仰望它。它!就该听懂。所以,我们可以是目不识丁的建筑者。家的建筑、城市的建筑,有背井离乡的身份。哪里来的精力学习木头人化、石头神化的特殊语言。我们和它是平等关系,它不能要求我们去喃喃唪诵。这些都是它的特征。
也可知,它不可能是乐山大佛类的深山雕像。这是祖国峥嵘发展时期,多少年轻人奋斗在城市。他们让社会正常运作,他们的微光是给社会发热的。自己却是寒气十足。这座可以瞻仰的寄托,就是该陪伴在最需要它的城市,去深谙斑马线的作息和疗慰人时有的彷徨。这一点,我国的西藏人民已经做到,他们的寄托就在生活里。骑摩的去市集的人可以看到高寒山间的长绳经幡;收青稞的人,抬身可以看到插在山口林区的几根狭长布条杆,暮色里的行者可以看到系在家旁树枝杆上的幡布。虽然这最初来源于佛教仪式——祈求福祉,消除祸殃,但这些五彩经幡的作用更体现于每一时刻仰望者身上。他们每天的情绪、感慨都可以寄托给五彩经幡飞扬到有回响的空谷。
重要地,我们中还有一群活力被岁月消磨的中年人。他们的年纪贴了“稳重”的标签,身份也被固定。简直是人过半百,就换乘了一望到死的直达车。幸好其中有想要脱轨来路,自我创新的大器晚成者。不过他们需要忧虑的分担和信心的托底。于是他们经常举家旅游去寄情山水。但放松的假期形如赶班车,带着自拍杆的人群一波又来一波,都是走马观花的喧腾。中年人更需要的是一座或恬淡或肃穆的寄托之物。每每有决定有自省,都可当即仰望寄托给它的寄托之物。
所以,它也可以是城里的耸高建筑,谁都不费力气地看见。但不可攀爬。就是不可踩踏。人要登高,有巍峨高峰;若要抖擞精神的空气,就去那鲜有人烟的深林吧。它的最高端会是人的眼睛,能看清来路分析际遇。而仰望则是一个暂缓的过程,让人在静思中裁剪事情的头绪。
进步地说,实现大国的稳进,戾气的小我要懂得寄托。飞机飞不了,不管真假的空管、天气原因,仰望到寄托之物,它的渊默里肯定有同行者的念想。念想着正在飞行的人要安好。也会有体谅,而心平地相信他方没有欺瞒。而顾客反反复复地看而不买,老板不要生气。不是挑三拣四,也不要怀疑是蓄意挑事。仰望到寄托之物,寄托里肯定有人的顾虑。他们生活拮据,必须精细盘算。寄托之物,被众人寄托。只需用心就能从它的深沉中读到别人的寄托,这会是人间交流的赤诚方式,人的隔阂会在体惜谅解中突破。所以,新时代新处境里,我们需要一座能瞻仰的寄托之物。
作者简介:
杨安妮,福建泉州人,一名在物理之路上奋斗的90后年轻人,课余时间以写作为乐。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