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沉浮录》
第一章:历史沧桑
一、我的祖根
我的家乡是河北省清河县高裴村。它位于卫运河两岸,距临清西北方向40华里,距清河县城东北方向20华里,距山东老武城西南方向25华里。村南青银高速公路弯延而过,乡间柏油道路平坦分明。村内宅院排列整齐,宽敞明亮的平顶房掩映在绿萌的大槐树下,可谓四季分明、人杰地灵的富饶乡村。
然而说到我的祖根,却历史悠久。明朝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讨齐为名,起兵北平,号称“靖难”。建文二年(1400年)正月到建文三年(1401年)12月,燕军与明军沿清河、临清驿道展开拉锯战争,六十岁以下男子强迫从征。清河县人民有的在战乱中丧生,有的携家外逃,出现“白骨露于野,百里无炊烟”的凄凉景象。明永乐4年(1406年),临清到渡口卫运河七处决口,战争与灾害导至本地荒无人烟。明永乐15年(公元1415年)5月,山西、平阳、大同、蔚洲、广灵等府州,县民申处山等上书,以本地处硗且窄,岁数不登,衣食不给,乞分丁于北京、广平、清河、真定、冀州、南宫、齐鲁地东等开阔之处,占藉为民,拨田耕种,依例输纳。帝从之,免田租一年。山西洪桐大槐树为集合场所,诏谕移民屯田,迁此定居。
大明永乐14年(公元1416年),我的始祖王福自山西洪桐县迁此,取名“王福庄”。
始迁祖王福以勤劳、憨厚、坚强的毅力,拓野垦荒,精耕细作,男耕女织,建起自己的家园。我们王氏家祖后裔,在这片辽阔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培育了历代各行各业的栋梁人才。其中有清朝年间的翰林、进士、贡生、文林,当今社会的省部级,师团级,县处级行政干部,以及成批的大学生、硕士、博士优秀专业人才。这充分体现了我村王氏子孙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勇于进取的可贵精神。不同时代涌出的圣贤,文人志士谱写了我们村历代文明的篇章。后来,随着高氏、韩氏姓族民迁入,昔日的王福庄改名高裴村。
正是:
寻根求源史祖先,大明永乐洪桐县。
勤劳善良传家古,智慧孕育孝子贤。
下节请看:《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