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学少年多不贱
王维明
1月28日晚六点多,收到泗阳老家同学的信息,邀请我于2月2日(正月初三)晚上六点前,到泗阳名店大酒店参加高中同学聚会。组织者建立了一个QQ群,请大家加入,随时关注活动信息。因为我在泗阳王集中学高中三年都是班级的团支部书记,还担任过校学生会主席,参加同学聚会活动应该积极。我与我爱人又是我们那届学生中为数不多的同学夫妻,与她商量后,我欣然应允夫妻一道参加同学聚会。
我们是泗阳县王集中学89届高中毕业生。王集中学于1952年建校,是新中国成立后泗阳县创办的第一所公立中学。有名气、有成就的校友很多,最有名的校友应该是原国家政协副主席孙家正了。学校的名字就是他任江苏省委副书记时题的,他的侄儿孙保华也是我们一届的同学。我们就读时,王集中学是一所农村的完全中学,从初一到高三,有2000多名在校生。当时的地位应该是仅次于泗阳县中学,所以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我们那时由初中升高中是需要考试的,与现在的中考不同,却有一点高考的味道,因为如果中考分数达不到县里划定的录取分类线,就意味着与高中阶段无缘了,也基本意味着学生时代的结束。升学率因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差异而不同,平均只有60%左右,所以还是有一些残酷。能升入高中的学生在资质上应该都是较好的。
那时苏北农村中学的生活条件不算好,我们在学校寄宿的学生早晚都是一个大馒头一大碗稀饭。每个班级都会安排好值日生,早晚定时到学校的食堂里签字领取馒头和稀饭。馒头通常是装在笆斗里,分量还算轻,稀饭则有是装在大木桶里,分量上要重了许多。所以,通常会安排女生抬馒头,男生抬稀饭。有时候,有的男生为了关心和讨好自己心仪的女生,也会自告奋勇帮忙抬馒头。馒头和稀饭抬到教室后,值日生会按订饭同学的名单将饭分发给每个人。中午饭一般是自己带米,用铝制饭盒装好放在学校食堂里蒸,中饭时各自到食堂领取。每次吃饭时,总有相处好的同学聚在一起,分享周末从家里带来的酱菜、萝卜干等小菜,边吃边聊,也很有滋味。晚自习后,学校门前又会是一道风景。因为我们学校的大门紧临王集镇中心街道,晚九点左右,大门两边会有20多个摊点整齐排列着,卖面条、牛肉汤、羊肉汤、酸辣汤、豆腐脑、煎饼等小吃,价格很便宜。晚自习下课后,已经是饥肠辘辘大小伙子们总会三五成群地去买些吃的,女生有时也会去,但很少。那年、那月、那景,只有亲历者才会感受到乐趣和友情。
因为是农村中学,所以我们的同学中有90%以上都是农村户口的学生。要说同学们有多崇高的理想那不现实,我们当时最大的理想应该就是通过高考,考上大中专学校,改变自己的身份。其实也无可厚非,我们的传统文化本来要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应该算是“修身”吧。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上都非常努力,每天晚自习后回到宿舍里,还有许多同学会认真地看书学习。寒暑假也很少玩,要么在家学习,要么去图书馆看书,要么约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讨论作业。因为那时没有多少娱乐项目,所以同学们闲暇时也会勤习书法、绘画、写作等技能。校学生会组织校园文学社时,给了同学们一展身手的平台,报名的很多,那写作水平、书画技艺出乎意料地好,有不少作品选送到县里比赛还获了奖。每到中秋、国庆、春节,我们还会组织文娱活动,有的一展歌喉,有的表演小品、相声、魔术、武功等,也是丰富多彩,在那个还不流行各种各样兴趣班的年代里,同学们能有那么多那么好的技能,确属不易。每年我们也会组织一到两次演讲比赛和百科知识竞赛活动,同学们也都积极参与,且都有良好的表现。同时也涌现了一批“人气”男生和“人气”女生。由于我们的各项活动开展的好,我们学生会和团委的工作还分别得到了共青团泗阳县委和原共青团淮阴市委的表彰。
2月2日晚的同学聚会有50多人参加,其中包含有7位老师。所有费用由一位经商而又小有成就的杨邦润同学承担。有不少同学是毕业后初次见面,25年的光阴,已经使当年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改变了模样,有的需要对着名单才能辨认出来。我刚到不久,正与老师和同学们寒暄,一位颇有些风度的干部模样的人跑过来,拉着我的手问是否还能记起他,他与我高二时是同桌。我当时真的没有认出他,直到他自报了姓名,我才依稀想起他当年的模样,曾经是我们班潇洒俊雅的美少年石红光。他由部队转业不久,在水利部门工作。类似的事情还有,大家用了近一个小时才又基本熟悉了。把酒话当年,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回忆了许多校园往事,也介绍着各自目前的工作和生活。有的男同学还借着酒劲,向当年心目中的“女神”道出了曾经有过的青春爱恋,一片笑语欢声......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看到同学们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小有成就,生活上也是幸福美满,我不由得想起了诗圣杜甫《秋兴八首》中的这句诗。衷心地祝愿我所有的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健康、平安、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