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源成 夏以钊
童 年
王连骥和我们两人是同乡同学,都在淮阴县棉花庄小学(当时叫苗禾小学)读书,陈源成和王连骥均住在棉花庄街上,陈住街北、王住街东,夏以钊住在棉花庄东边约三里地的夏庄上。陈、夏均为1934年生,王是1933年生,相互相差只有几个月,几平是同年同岁。当时陈、夏家境相对比较宽裕些,读书较早,约在1939年日本鬼子占领淮阴县城前后入学。王因家庭人口多,家境贫寒,人学较迟,是1947年春节后十四五岁才人学。他人学时我们俩人均已四五年级了。王连骥精灵,人学后年年跳级,每个年级他只读一学期,到六年级时候我们三人就同班了。记得当时我们三人学习成绩都很好,是班上尖子,语、算两门功课,每次考试都是100分,谁是第一,老师难以分辨。后来老师想出一个办法:三人考试时以交卷时间先后排出一二三名次。因此,我们三人在班上语、算考试,第一名轮流拿,不分好孬。
1950年春荒,新政权刚刚建立,政府无力救济百姓。棉花庄及广大农村,能吃的树皮都被剐光了,人人饿得走了像,个个面黄肌瘦,生病饿死者亦不少见。当时陈源成无奈辍学在家,王连骥因有一姑母,家稍可,其父就将他送到棉花庄西约三里地的纪庄他的二姑母家寄读一学期,不然也念不起的。到夏季,王连骥和夏以钊二人考入淮阴城里的淮阴中学,这也是棉花庄小学只有他俩考上中学的应届毕业生。后来夏以钊因其大伯家(与他们未分家)的堂哥夏以峰未考上中学,其父考虑平衡问题,而未让夏以到去淮中就读,回到棉花庄小学复读六年级。次年,也就是1951年夏季,夏以钊又考人了淮阴中学;直到1954年初中毕业,又考人了淮阴师范学校,1957年夏季毕业。屈指一算,我们陈、夏二人在小学都读了六七年,而王连骥只读了三年就考取了名校淮中。
提起王连骥,在大荒年能到淮中读书,这里还有一段令人心酸的事情:王连骥因为家里穷困,读不起中学,我们棉花庄中心小学校长杜学春就拿出他的半个月薪水40斤小麦,且自己背着小麦带着乡政府证明信,领着王连骥徒步到淮中,帮助办了注册人学手续,学杂、书本、膳食等费一切免光。就这样,王连骥才得以上中学。所以王连骥几十年一直不忘恩人杜校长。
在小学,王连骥还是个文娱活跃分子。他与吴广业、石鹏程等人演《王贵与李香香》和玩花船。他坐船担主角,两边“撑船"的是纪钩、马承贵,前面“假大老爷”是王淳,船后“小青青”是王美田,“要饭花子”是张玉琢,“老婆妈”是吴广业。1949年春节全区20多个演出队汇演,棉花小学花船队获第一名。王连骥受到了表扬。当时棉花庄小学的老师们逢会必提及此事。因为这可能也是老师们的荣誉的缘故。
工 作
陈源成因1950年灾荒辍学,次年春节刚过,就由现在他的岳父介绍参加了工作,在棉花庄供销社当会计。几个月后,也就是1951年7月,在淮中读书的王连骥也投笔从戎,踏上抗美援朝征途,走上了工作岗位。夏以钊则在1957年夏季由淮阴师范学校毕业后,才分配在清江市实验小学工作,相对陈、王二人迟了几年。夏由实小到二附小,由二附小到九中,由教师到主任,由任到校长。陈由县供销社到县财政局,由财政到税务,由会计到股长,由股长到局长,到退休。王连骥先参军,后也做过中心小学校长,但较长时间他当秘书,终身与文字打交道。有趣的是,夏以钊当校长的第九中学的前身,就是王连骥四十多年前当中心小学校长、他爱人开笑鸾当教导主任的西湖中心小学。校址是他们夫妇定的,原先的房子也是他们夫妇盖的。
我们陈、夏二人由于长期在单位负主责,事务缠身,动笔比连骥同志较少。因此,他的文章比我们写得多。但综观我们三人工作经历,我们二人虽也受到过县、地表彰,而他从县区到地市、到省都获过表彰,这在我们小学的同学中“省优”者少有。
要说入党,王连骥于1953年初就加入共产党了;我们二人,陈是1955年人党;夏因家庭属中农成份,则到1966才得人党。不论工作先后,人党迟早,我们三人在岗四十多年,历经了风风雨雨,各人都能坚持党性,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生航向,能把握住人生坐标,把握住自己,胜利地走完了革命航程,没有“飞灾”落到过自己头上。我们三人都很幸运、都很幸福!
退 休
陈源成1994年退休,夏以钊和王连骥同志1996年初退休。在岗期间,各人因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相互走访。又因为各人都严于律已,不论自己事、家事和亲友之事,相互也从没有找过,不去给对方增加麻烦。退休后,摆脱了公务,我们仨都带着老伴,每年三家都跑几趟,吃吃饭、谈谈往事,彼此情感更加深厚。真是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
退休退休,我们两人退了就休。而连骥同志,他还和童年读书时、壮年工作时一样的精力旺盛,不停地做事。他先在《淮阴经济报》搞5年版面责编,后又被淮安市广电局聘去为《淮安广播电视》报创刊15周年汇编一本言论文集。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他15年777期的《淮安广播电视》报上选出160名篇佳作。他还挖空心起出《桥之梁》的书名,其意为“广电报”是为广播电视与广大受众之间架起的一道桥,而言论文章是报纸的脊包:广电报上的言论文章,就成了“桥之梁"了。这本近30万字的文集汇编,他的老伴开笑鸾也参与其中,担任了总校对。这还不算,他还应聘到《江苏食品学院》去讲《秘书学》,2006年4月他还到《淮阴工学院》为大学生通讯社开“新闻讲座”讲新闻写作。一句话,他是个闲不住的人。
是的,人越蹲越懒,头脑愈动愈灵。跟他学学,或许也能长寿。这点连骥同志不赞成,我们两人赞成。
二○○六年四月于淮阴

作者简介:
陈源成,男,1934年生,住淮阴区棉花庄镇街北头。1951年春参加工作,1955年入党,退休前为淮阴县国税局局长、高经经济师。
夏以钊,男,1934年生,住淮阴区棉花庄镇夏庄村。1957年夏参加工作,1966年入党,退休前为淮阴市第九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