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嵌句诗一组
作评相映大观

♥首龙♥
【嵌句】_🍃绿柳才黄半未匀
文/青青子衿—清儿
绿柳才黄半未匀,清风还冷满江春。
枝头粉萼团团蕊,处景相思太煞人。

——🍃绝句——
⭐️🍃《绿柳才黄半未匀》
文/海兰花似蝶
绿柳才黄半未匀,吟诗挥笔悦佳人,
田园漫步异乡醉,扑鼻芬芳好个春。
⭐️嵌句_🍃“绿柳才黄半未匀”
七绝 植树吟
文/富贵梦
绿柳才黄半未匀,阳风细雨润芳茵。
荒原植树岭含秀,翠色来年绘九垠。
⭐️嵌句诗 _🍃绿柳才黄半未匀
文/尹贵臣
绿柳才黄半未匀,桃芳蕊嫩景青欣。
芦塘水暖鸭逐戏,陌上春风惬我心。

⭐️嵌句_🍃绿柳才黄半未匀
张文宝(长春)
如酥夜雨浥轻尘,绿柳才黄半未匀
暖日薰风苏紫陌,乡郊尽是踏春人
也“嵌”一句♥“绿柳才黄半未匀”
文/绿柳情深
一年一度时来早,
绿柳才黄半未匀。
游客向阳赏绮媚,
天知老树在追春。
【赏析】
评论家 王罡
子衿老师发起的嵌句诗接龙游戏很有意思,以后多多举办。
子衿老师的“龙首”诗,上联重在季节气候特征的描写,强调“清风还冷”,但表现在物候现象上,差异那就大了去了,所以“清风”句是连接上句和下联首句的关键句,用以表现春景春意的多样性,没有厚此薄彼、抑扬褒贬之分别。
下联,第一句承上而来,用“粉萼”“团团蕊”的繁盛景象,充分展示“满江春”的绮丽风景,并与上联“绿柳”的生长情况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表明各种生物对自然条件的悬殊的适应性,也为下联第二句的抒发感慨和深入思考作铺垫。下联第二句,也是全诗的最后一句,“处景”与“处境”谐音双关,诗人面对“此情此景”,联想到“绿柳”与“粉萼”不同的“处境”(其实不是处境问题,而是自己的适应性问题),感觉实在是差距太大,太吓人,太让人欷歔不已。“相思”中的“相”,是古代汉语和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单相”一类,没有相互关系,“相”只是“衬字”,正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中的“相”字。所以,“相思”就是“思考”的意思,与男女情爱没有关系。
子衿老师的诗让我们想起了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只不过白居易的诗强调“外部”“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而子衿老师的诗深刻体会到“内部”“基因天性”对外界因素的适应性。
本诗用一个字概括:煞。
海兰花老师的接龙诗,描写“佳人”身在“异地他乡”,在“绿柳才黄半未匀”对游人来说不够理想的时节,就陶醉在花香氛围中,并且挥笔赋诗,为大好春光而喝彩的情致。
本诗用一个字概括:急。

富贵梦老师的嵌句诗《植树吟》,上联写时令对“绿柳”来说不一定最好,但对“芳茵”之类的花花草草来说,那是“适逢其时”,言外之意,若要植树,大好时机不可错过。下联是对绿意盎然的前景的展望。
本诗用一个字概括:机。
尹贵臣老师的嵌句诗,写虽然“绿柳才黄半未匀”,但春天是真真切切地来了,那“蕊嫩”芳香的桃花,以及其他各处的景致,都让诗人惬意和欣喜。
本诗用一个字概括:美。
张文宝老师的嵌句诗,写虽然“绿柳才黄”,但毕竟是阳春三月,又喜逢天降甘霖,空气清新,所以“乡郊”“踏春”自是情理之中的事。
本诗用一个字概括:宜。
绿柳情深老师的《也“嵌”一句》与众不同,其将“嵌句”“绿柳才黄半未匀”取其“人家早就绿意盎然了,你才努出黄芽;就算是长得像柳叶了,也多半不是那么很均匀”之意,认为有“责备其来晚了”且“不给自己长光”的意味,一句话:认为对“绿柳”不满意(还有一种理解,那就是如实描述当前“绿柳”的实际生长状况,不参杂任何感情色彩,只反应这种生长状态所对应的季节气候特征和表现在生物身上的应有面貌)。诗人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才写出了这首言志诗。
诗的上联,第一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把“一”放在第一字格是合适的。“一年一度”,语言平实自然。“时”,不光有“时令、时节”之意,还有“按时”“老天应时”之意;本诗中“时”就是句尾的“春”。“早”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感知”或“期盼”。第一句是写人们对“时”来得“早”的错误感知,意味着“春暖花开”,与“绿柳”的“不赶趟儿”一对比,当然会引起或生发出第二句对“绿柳”的不满和抱怨。
下联,诗人为“绿柳”鸣冤叫屈,并将“绿柳——老树”“追春”的一片丹心袒露无遗。下联第一句,用“游客”对“绮丽(红花)”忘情追捧的态度和行为来反衬“绿柳”的不被理解,从而让“绿柳”大声呐喊:我的心“天知道”,你们怎样待我,我不在乎!下联第一句的“向”有“追逐”的意思,“向阳”,一来找暖,二来找光,舒舒服服地赏花嘛。“绮媚”代指“红花——取其名是为对仗”,以与下一句的“老树——绿柳”在外观形象上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反差,从而突出表现“绿柳”“追春”的内心的伟大。这种“伟大”就是:不等夏雨,勇追春风;积极进取,拼搏向上;壮大枝叶,无私奉献!
本诗也可用一个字来概括:志。
《原创首发》


本期责任编辑:半醉半醒
编辑监制:对影成三人 半醉半醒

评论家简介:老王(网名),实名王罡,笔名:王子扬,王子洋,王老师。1953年出生,山西大同人氏。
学历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讲台生涯混迹于小学到大学、学生到教师再到党政干部、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之间,同时进行社会科学某个领域的研究。目前最高成就为,为来华留学研究生做编外导师,指导并修改专业论文。涉猎宽泛,政史为重;交游广阔,诗友为上。
诗评特色:作评相映,务使读者看懂受益;诗有激情,诗评必如影随形,风格上保持一致;运思行笔、文字呈现多有二次创作的倾向和风貌。
多有结合诗评的学术论文面世。
繁荣诗歌创作是其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