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声的老师
作者:景新跃
手头这本《新华字典》是我2005年在湖北利川买的,随着我从沪蓉西高速公路项目到青(烟)荣铁路项目、青岛监色硅谷轻轨项目、贵安高铁站东广场项目等6个工程项目,已经有18个年头了。每次项目部搬迁我宁愿舍去其它用品,字典一直带在身边。之前还买过三本字典,一本时间长了出现破损无法再用,一本他人借去未还,还有一本是《新华大字典》,有点大不适合我们这样两三年就搬一次家的流动性单位,放在家里留用。

查字典是从小学开始。起因是语文课读生字老师提问“异”字,同桌回答不上来,老师接着问我,我站起来红着脸没有吱声(我也不认识),老师很失望的说“回去查字典”,那年我是班上学习委员。为此,我哭着闹着让父母给我买了第一本《新华字典》,它比我一个学期的学费还要贵呢。从那时起我就迷恋上了字典,一有空就翻开看看,它不仅教我认识了许多汉字、辨别多音字的正确读音、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还提高了我的理解能力,培养我独立学习的习惯。到了中学,字典已经和我形影不离,翻看兴趣越来越浓厚,对字典的认识更加深刻:它帮助识字、解词,解决文字上的“障碍”,提高语文水平;教会更多的词语,包括词语意思,延展更多的知识内容;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我的作文有了长足进步,常常在课堂上朗读,被同学们“拷贝”。高中就读在离家较远的其它公社,每周回家一次被称为“住校生”,星期六晚上住校生结伴走路回家,星期天下午背上玉米糁、面粉或大米,交学校食堂兑换成饭票日常就餐。家庭条件拮据的学生自带干粮,学校免费供应开水。学校条件有限没有独立宿舍,晚自习后住校生在指定的教室把课桌合并在一起当床,第二天起大早收拾被子再恢复好桌椅位置。住校生最头疼的是冬天的夜晚,教室大门窗不严实透风,被子薄桌子上又没有铺褥子睡在上面很冷,三两人凑在一起抱团取暖,年青人睡觉不老实你拉我扯有人盖不上被子半夜被冻醒。当年,学校推行“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要学农也要学工”,我们班是“农技班”,有一块不大的旱地和一块水地,每周六下午劳动课负责旱地冬播小麦夏种玉米和水地水稻的田间管理。说是田间管理实际是在老师的带领下,除草、施肥、收割,向农民伯伯学习,体验“粒粒皆辛苦”,培养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同学们就象喜欢上体育课一样喜欢这种无约束的开放式劳动课,这时班劳动委员主动说“班长你的活我干”,当然不是白干,条件是帮他写作文。班上大部分同学不喜欢写作文,觉得脑子里空空没啥可写。正如老师所讲:写作文好比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你肚子里必须先有货,要不你拿啥生?我理解这个“货”就是知识的积累,学识的沉淀。那时,国家电力短缺,为保生产学校常常被拉闸限电,晚自习是在墨水瓶自制的煤油灯下温习功课、整理笔记和完成作业,并习惯再翻看几页字典,每页都能带给我不同的知识内容。走上工作岗位,字典一直陪伴我左右,得益于日常翻看学习,自以为非,不耻下问,有了一定的知识沉淀和经验积累,在政策法规解读和业务指南撰写、督导检查等方面助力不少,也常常忙里偷闲把平日碎片随笔拿出来整理整理“挂”在报刊和网络客户端上“晒晒”。

鬓发茎茎白,光阴寸寸流。不觉之中已经奔7了,心生锈、脑迟钝、眼昏花,以至先前那些很熟悉的字也变得越来越模糊想不起来笔画,需要多次翻看字典。挚友说“这把年纪是该把学的东西归还给老师了”,如果这是定数,我仍不离不弃心爱的字典。它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无声老师,无需回报,将自己的所有知识传递给了我,提升了我的工作质量,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陶冶了我的精神情操,拓展了我生命的宽度。



作者简介:景新跃,铁道兵四十八团周至籍战友会会员。自小偏爱文学,但读书不精,底子簿,常有写作冲动少有作品刊登,愚也。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陈昌文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