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我在等你
文/晓艺(湖北)

春的脚步
越来越近
你是否知道
我一直在等你
春天
我在高岗等你
柔柔的风
细细的雨
呢喃春燕剪白云
你温柔的手
撩起我的发丝
我醉卧在十里春风里

春天
我在山林等你
点点梨白
灼灼桃李
勤劳蜜蜂采花蜜
馨润的阳光
轻吻我脸颊
我沦陷在春的画景里
春天
我在田野等你
青青麦苗
潺潺流水
炫彩百花摇倩影
播撒的欢歌
萦绕我耳际
我幸福在春的生命里
春天啊
你是如此美丽
柔媚风情
孕育希望
我
在等你

【赏析】
王罡
晓艺老师的这首现代自由诗,是一首抒情诗。全诗分五节,每节句数、行数不尽相等,但都能完美表达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诗意”或中心意思。各节诗意又有着严密而紧凑、关系不尽相同的内部联系,即逻辑性非常严密,形象性非常紧凑,各节诗意和谐而统一。标题“春天,我在等你” 就为下面的“正诗”定下了“基调”,即 用 一二人称 面对面亲切对话的口吻,用“呼告”(直呼“春天”的名称,好像春天真的就像一个人,真的就象人们传统意识中想象出来的“春姑娘”那样,具有生命、情感和灵性)兼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抒情的笔调,直接抒发对春天的赞美、渴望和专心等待的“胸臆”。怎么“赞美”的?怎样的一种“渴望”?怎样表现自己在“等待”,又是怎样让“春天”知道自己在等待他(诗中“春天”是个男性形象)?这就是各节的具体内容和写作方法之所在了。
第一节有两句,排列成四行,主要是为了突出诗意中的“形象”、诗意表达的层次性和语感上的节奏。第一句是“叙述”的笔调、描写的笔法,也就是说 明用叙述,暗用描写,一切都是为了表现和抒发内心的“感受”。“春的脚步”,听觉感受,形象性出来了。“越来越近”,形象具体而真切,动感十足,也时刻牵动着诗人的心。看,抒情成分暗藏其中了。第二句也分作两行。“你”,第二人称代词,代春天。诗人听到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感觉很快就会走到自己跟前,怎么办?诗人选择了主动上前,热情迎接春天的到来。诗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想把自己的心声面对面地告诉春天。但诗人没有平铺直叙,而是用了一个“是非问”的问句直接跟春天进行心灵沟通,热切期待春天的回答。不管春天知道不知道,诗人都要把自己对春天的长久思念和苦苦等待的内心世界明明白白地告诉对方,让对方知道,从而打动对方的芳心(爱意),进而怜爱自己,也不枉自己的一番忠贞不二的“单相思”的苦心。下面三节当然是诗人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等待春天的具体情景叙述出来,让春天听;描写出来,让春天看。这三节都是承第一节的“等你”而来,三节又是并列关系(无论诗句还是诗行都完全相等),共同表达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景和环境氛围中等待春天的具体情景和主人公(诗人)彼时彼地的心境。看,材料在各节中的安排有区别 又有联系,层次清楚而逻辑严密,结构谨然有序。这三节仍然是 一二人称 “对话”的口吻,前面是“叙述”,中间是“描写”,后面(最后一句)是关乎“主旨”的水到渠成的“抒情”。
第二节,“等你”的地点是“高岗”。高岗的环境氛围如何呢?场景中会有哪些重要“物象”呢?这些物象、景象又能体现怎样的“意象”呢?“柔柔”的“风”(不是冬天的寒风),“细细”的“雨”(不是夏天的疾风暴雨),多么温柔可爱!这只是对“环境氛围”的一般性的“形容”。“呢喃春燕剪白云”,具有代表性、象征“春天真正来临”的重要物象“春燕”令人惊喜地出现了,他们成双配对地呢呢喃喃地“唱和”、“说情话”、“斗嘴”,这是什么“意象”?情侣热恋的意象!“剪白云”又多么具有“画意”感!这一句的“形象”,鲜活而灵动,传神而动情。虽然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但这种“写景”非常精彩,非常成功。这还不是主要的,作品“主要”的“诗意”之“元素”是“情感”,创作意图和最实质的表达方式是“抒情”。所以,广义地说“呢喃春燕剪白云”仍然属于“环境描写”的范畴,只具有让人艳羡的象征意义和借喻作用,与主人公没有“直接”的情感乃至身体的“互动”,所以,下面着重写“风”(上下文都有文字体现)的一句才是本节的“主旨”所在。诗人把“风”(具象的“春天”)想象成“恋人”,说他的手“温柔”,而且还在与主人公“撩情逗趣”“玩弄”“她”(主人公或者诗人 是个女的)的头发。主人公在这种活动场景中“心境”(心情)如何呢?好极了!“醉卧”一词证明了主人公身心的舒坦和陶醉。怪不得死活要“等你”呢!
第三节的“山林”不是茂密的原始森林,而是由漫山遍野的果树形成的“人造景观”。山林中有什么好景致呢?“点点梨白 灼灼桃李”。这两句的诗意 有所层进,并不是“单纯”的烘托环境气氛的“写景”,而是加进了“春花秋实”的象征意义和借喻手法之成分。“勤劳蜜蜂采花蜜”更是蕴涵和寓意着“勤劳创造幸福”的深刻哲理。最后两句排列成三行,前两行着重写“阳光”(又一种“具象”的春天)对主人公的亲昵举动,这当然是主人公对“阳光”心理活动和感情天平倾斜方向 “意向”性的“猜想”。其实阳光是普照大地、“关照”万物生灵的,绝对没有厚此薄彼的不公平行为,人人都可以雨露均沾,包括山林中的果树。主人公之所以会有这种“独揽芳心”的“非分”之想,其实是“曲意表达”自己对阳光的示爱、对阳光给予自己“偏转”爱意的追求。最后一句,不说“融入”,而说“沦陷”,极言主人公深陷“爱”的藻泽而不能自拔的心理情状。这里用的是“曲笔”手法即委婉含蓄的表现方法。当然,这样写 也不排除“蕴涵”主人公与各种鲜花媲美的“寓意”。
第四节,“等你”的地点是“田野”。一马平川又有什么好景致呢?春天会带来什么贵重礼物呢?换句话说,他会恩赐给人类乃至主人公 什么呢?他使麦苗泛青,他使冰雪消融,他还把各种各样、炫彩烂漫的花卉播撒到人间,使人间变成仙境一般的天堂(又一“具象化”的“春天”:天使)。如此美好,如此荣耀,那 受到恩泽的植物生灵们“心情”会如何呢?肯定是欢天喜地,放声歌唱,尽情讴歌春天的恩德。所以,这三句形式上是“写景”,实质上还是“抒情”,抒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所以,下面两句(三行)才“让人恍然大悟”地说 春天“播撒”的不是花花草草,而是植物生灵的“欢歌”。最后一句写主人公置身这种“花的海洋”、“歌的海洋”、“欢乐的海洋”的环境氛围中 对于“幸福”的切身体会;这是写主人公的“心境”和心理情状。这里,诗人把 名词转化而来的形容词“幸福” 又“活用”作“动词”;“春的生命”还蕴涵着一个深刻的哲理:春天是生命的使者,春天是希望的象征。
第五节(最后一节),五句排列成六行,用“呼告”的手法、告白的口吻,深情地、直抒胸臆地吐露、表白对春天的赞美、歌颂和呼唤之感情。有两层诗意,一是“夸赞”春的“美丽”(其实是说明主人公对春的“热爱”之“情”的原因),二是“隔空喊话”式地向春天传达出主人公急切盼望春天赶快到来“心声”的信息。春的“美丽”不光表现在自然风景方面,更重要的 是表现在如何对待人类社会的情感和态度上。在这方面,春天有两大“功德”,所以 下面又分出两小层诗意:1.柔媚了风情(使风情变得更加柔媚。“柔媚”,形容词“动用”),2.孕育了希望。
“春天”本来是一个“时间”概念,“自然界”的概念,作为文学的诗歌,对“春天”的“物象”、“意象”(整体形象)的认识有一个“具象化”的过程。这首诗 要说“新意”,那就是:1.使这个“具象化”过程“逐步推进”,2.不是对春的“美丽风景”的“描写”,而是对春的“功德”的“歌颂”,这就把大自然“人格化”了,同时也寄托了诗人“柔媚风情”、“孕育希望”、“追求幸福”的人文情怀。


本期责任编辑:半醉半醒
编辑监制:对影成三人 半醉半醒
暂无作者照片

评论家简介:老王(网名),实名王罡,笔名:王子扬,王子洋,王老师。1953年出生,山西大同人氏。
学历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类。讲台生涯混迹于小学到大学、学生到教师再到党政干部、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之间,同时进行社会科学某个领域的研究。目前最高成就为,为来华留学研究生做编外导师,指导并修改专业论文。涉猎宽泛,政史为重;交游广阔,诗友为上。
诗评特色:作评相映,务使读者看懂受益;诗有激情,诗评必如影随形,风格上保持一致;运思行笔、文字呈现多有二次创作的倾向和风貌。
多有结合诗评的学术论文面世。
繁荣诗歌创作是其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