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云
一个骄阳似火的夏天再次来临,含辛茹苦的柳箐,又一次亲手送走了一届与自己朝夕相伴历经三年的初中毕业班,每当和毕业班的学生们挥手告别之时,她都要经历着一场像母亲与孩子们骨肉分离那样的撕裂痛楚。此时此刻,很多学生无不满怀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总是依依不舍地痛哭流涕,老师也会被他们这样的纯真情感深受感染,禁不住引发心中的无尽惆怅和苦楚。
在人们的世俗眼目中,教师就是整天与一群懵懂学生耳鬓厮磨的孩子王,其日常生活既平凡又轻松,其实不然,她们自从接收新生入学的那天起,就开始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这些祖国的花朵经受风雨的洗礼茁壮成长。柳箐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使她铸就了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优秀品质,一年四季不管严冬盛夏不论风吹雨打,她都是早来晚归不辞辛苦。她日理万机,不仅要细心照料学生们的日常学习生活,还要经常洞悉他们的细微思想变化,通过实施各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遗余力呕心沥血引导学生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尤其当学生们进入到毕业季后,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更为辛苦繁重,但同时也是感到最令人自豪的幸福时刻,当学生们顺利地完成初中阶段的全部学业考取心目中理想的高中的时候,作为班主任的柳箐,禁不住为自己甘之如饴辛勤耕耘所结出的丰硕果实,心中油然涌动起值得自豪的幸福感,忘却了曾经夜以继日付出的一切艰辛劳苦,怡然自得地享受着桃李满天下的人生快乐。
赵校长特意前来看望如释重负的柳箐,对她再次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表示衷心的祝贺,然后,关切地说:“柳箐,刚刚送走了一届毕业班你可以轻松一下了吧!今年的暑假有什么打算吗?”柳箐显得很无奈回应道。“我还能有什么打算呀!还不是像往常一样待在家里养精蓄锐,做好下一学年接收新生的工作嘛!”赵校长神色怪异地说:“我准备让你渡过一个很有意义的暑假,你会高兴吗?”
果不其然,就在学校放暑假后的第三天,赵校长突然通知柳箐来学校一趟,告诉说有一位特殊客人要见她。她闻讯后感到莫名其妙,心里不免直犯嘀咕,根本猜不出要见她的这位不速之客到底是谁呢?当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赵校长的家里时,果然看到有一位容貌端庄的中年女士正在那里等候着,并且见到她主动亲切地问道,“你是柳箐妹妹吧!还认识我吗?”柳箐似乎感到对方的声音有些耳熟,定睛望去突然感到很惊讶,禁不住脱口而出:“唉!是学梅姐姐呀。”两个人不约而同走向前紧紧拥抱在一起,学梅随即感慨道。“过去了十四年,今天我们终于又见面啦!我好想你呀!”如梦初醒的柳箐,惊喜若狂,忍不住泪如泉涌夺眶而出,赵校长喜滋滋地站在一旁,欣慰地目睹着她们兴奋不已亲密相见的动人场景。
学梅姐姐亲切地告诉她说,这次能够出人意料的特别会面,都是由赵校长事先精心安排的,其中的缘由颇为曲折。自从赵校长明白了你苦苦等待李学海的心思后,感到心疼之余,便开始努力寻找我们一家人的下落。先是通过在北京工作的一位学生,到北京理工学院查询李学海硕士毕业后的最终去向,了解到他被分配到国防科工委下属的一个科研机构,具体通讯方式鉴于保密原因无法知晓。然后,赵校长又利用出差机会亲自到钢都市寻找爸爸的部队,据当地政府介绍,这支部队已经整体转业到地方,成为中国建筑工程总局的下属企业,如今,企业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正当赵校长束手无策的时候,有人建议他求助于新闻媒体或许有一线希望。赵校长采纳了这个宝贵建议,立即与一位在《光明日报》社工作的老同学取得了联系,给他讲述了发生在你与李学海之间的感人故事,这位老同学深受感动亲自撰写一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后来,我是在学校里偶然看到了这篇文章,急忙给在北京生活的爸爸妈妈打电话告诉了这件事情。他们的心情感到很难过也很激动,亲自给赵校长通电话表示衷心地感谢,并且一起商定这次特别会面的周密安排。
柳箐在学校里整天忙于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对这些悄然发生的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曲折经过全然不知,当学梅姐姐为她揭秘这次喜出望外的特别会面的背后故事时,使她不由得对恩师默
默无闻为其排忧解难所付出的真诚关爱深受感动,充满了心潮澎湃的敬重之情,忍不住热泪盈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急忙转过身来面向慈父般的恩师毕恭毕敬地鞠躬致谢。
历经十四年的离别相逢,使得学梅和柳箐两个要好姐妹心情异常激动,许久沉浸在无比亢奋的喜悦之中,有着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学梅受父母的殷切委托,特意备上一些礼物跟随着柳箐来到家里看望伯父伯母。两位慈祥的老人看着她们俩情同手足兴高采烈的快乐情景,自然是乐得合不拢嘴,一家人就像过年似的张罗了一桌美味佳肴,特意邀请赵校长来到家里一起同乐。
这天晚上,学梅和柳箐姐妹俩执意睡在一起,亢奋的心情一直难于平静,她们饶有兴趣不知疲倦,彻夜畅谈着彼此离别后发生的事情,学梅姐姐还对柳箐详细讲述了李学海的一些鲜为人知情况,从而为她揭示了长期压抑在心里的疑惑谜团。
1976年十月,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果断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革”时期,拨乱反正,从此,我国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形势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了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形势,部队进行了大规模整编改制,爸爸妈妈被调到中国建筑工程总局下属的建筑设计院工作,从此,他们结束了漂泊不定的生活终于在北京安顿了下来。七十年代末,我和一位同校的老师结了婚组成新的家庭,现在,我们一家来到成都工作生活。学慧妹妹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取了北京大学。
1980年的春节,我们全家人终于在北京相聚,热热闹闹地渡过一个幸福的团圆年。大家相聚只有短短几天,学海便匆匆与家人们辞别赶回新的工作单位上班,这一走就从此失去了音讯。直到今年三月,研究院的领导来北京参加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会议结束后,他们特意来看望我的父母并且带来了学海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证书和奖章,讲述学海极不平凡的工作表现和卓越的科技贡献。
学海所在的研究院地处遥远的祖国大西北,周围环境比较荒凉,交通十分不便。学海从小就十分钟爱科学研究事业,他来到新的工作岗位后,如鱼得水,依然保持着爱岗敬业、钻研业务、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使他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得到很快成长,迅速成为了科研一线的重要技术骨干。后来,研究院承担了我国航天工业急需的新型复合材料的研制任务。这种新型复合材料技术性能指标要求很高,目前,只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掌握了其中的核心技术,但他们尤其对中国采取了极其严密的技术封锁。为了打破他们的技术垄断,尽快满足快速发展的我国航天工业的需要,研究院只有发扬“两弹一星”的拼搏精神,组建协同作战的科研团队,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力量,实施科技攻关、自主创新。可是,研制这种新型复合材料不仅技术难度大,而且还要经常与一些放射性化学元素频繁接触,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甚至会危及个人生命。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学海自告奋勇主动请缨踊跃参加这项光荣而又艰巨的科研任务,由于这项研制工作涉及到国家的核心机密,科研团队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做出巨大牺牲,阻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与世隔绝。学海带领的科研小组承担的任务很重也最危险,经常都要通宵达旦地紧张工作。他们有时在资料室查阅翻译相关技术资料;有时在计算机中心编制操作程序处理大量计算数据,对技术方案进行缜密的科学论证。尤其,当新材料制备进入到理化分析阶段时,他总是整天待在实验室里从事着最危险的技术性能指标测试工作。由于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之中,并且受到过多放射性化学元素的辐射影响,他的头发过早地凋落,身体状态受到严重透支,使得他几次累倒在了工作现场。经过四年多的艰苦卓绝的勤奋工作,经历多次的研发失败,通过不懈的科技攻关,最终研制成功了这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复合材料,为国争光,对快速发展我国航天工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显著贡献,这一重大科技成果载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史册,在这次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受到国家的褒奖。
学海长期在科研第一线孜孜不倦地追求崇尚的科技事业,根本无暇考虑个人的婚姻问题,全家人都在为他感到着急,可是,却又无法与他取得沟通。


作者简介:李云,网名:宏升、沧海起云帆,祖籍山东省海阳市。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80年代初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长期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和企业管理工作,积淀了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阅力。自学生时代酷爱文学艺术,读书和习作一直伴随着心路历程同行。2017年在《河南人民岀版社》岀版了原创文学作品《岁月的印记》小说集,2021年11月在《纵横小说》网站发表连载长篇小说《生命礼赞之岁月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