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赵润利
我的爸爸是一位军人。在我最早的记忆里,爸爸是一个英俊潇洒,英姿飒爽,年轻帅气的男子汉,他挺拔的身姿,干练的气质,刚毅的性格,他就是一个标准的人民解放军形象。记忆中,爸爸身着55式军服,大盖帽,佩带肩章、领章,脚蹬一双军靴,一副威武雄壮的样子,走起路来会发出有节奏的咯吱咯吱的声音,爸爸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1951年,年仅十五岁的爸爸初中刚毕业,就响应祖国号召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准备赴朝作战,但他们那批新兵没有全部入朝,爸爸被送到军校学习。从此,爸爸开始了他长达25年的军旅生涯。
爸爸20岁和妈妈结婚,21岁我就出生了。那时候妈妈和孩子都在山西文水老家生活,爸爸每年都会回来探亲,县城下车到我们的村庄有20多里路是要靠步行的,每当他的身影出现在从文水县城走近村子的路上,便会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下就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沿路在田间劳作的人们会驻足观望,议论纷纷。爸爸那潇洒的英姿,矫健的步伐,给这个平静的乡村带来了一抹亮色,带来了一份惊喜。有些小孩会尾随其后,一直跟着回到家中。
一时间,村子里的乡亲们会把爸爸作为焦点人物进行评论和赞美。‘看人家二昌子(我爷爷的名字)家的二小子,多有出息,现在已经是队伍里的军官了,你看这一身军服穿上多威风多精神’。听到人们的议论,看到左邻右舍满眼都是羡慕的目光,我的心里开出了一朵美丽的花,生命之喜悦和幸福一起绽放。
于是,爸爸成了村子里年轻人的楷模,受到一大批年轻人的追捧,他们也积极报名参军,“穿起绿军装,端起冲锋枪,保家卫国把军参”。在村子里形成一股浓浓的风气,适龄青年争先恐后去当兵,村民都以自己的儿子去参军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平时在村子里老实巴交的奶奶也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和风光。
爸爸带给我精神上的优越感,不仅于此,我们家院子大门的门楣上方有一块光荣军属的牌匾,出出进进看上一眼,幼小的心灵深处自然会生出一种自豪感。爸爸是军官和爸爸是普通人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在那个讲究出生和成分的年代,有这样光荣的背景,在我成长的路上心房里就有了阳光有了希望,让我有勇气走出自卑,克服了性格中的懦弱而变得坚强。
我的军人爸爸还为我们创造了长见识,开眼界的机会。我们每年都有去爸爸的部队探亲的机会,我们坐火车,乘汽车,军营里玩耍,与天南地北的军属们一起来往,天天听着嘹亮的军号声在军营里回荡,看到战士们整齐有序的操练······,这一切,对我们一个乡村里生乡村里长的孩子来说,真是耳目一新,大开眼界。
记得有一次我们辗转到了部队已经是天黑了,我们已错过了部队的开饭时间,爸爸到伙房让炊事班长给热了些饭菜,伙房只剩下一个白萝卜烧肉,主食白馒头,当一盆热气腾腾的萝卜烧肉和一盆冒着热气的白馒头端回来的时候,满屋子都是浓郁的肉香味和馒头的麦香味,对于很久没有吃过肉,很久没有吃过白面馍的我们来说,那一顿饭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萝卜和肉烧在一起是那么的好吃,猪肉烧的既酥又烂,肥而不腻,萝卜吸满了肉汁,吃后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加上好吃、稀罕的白馒头,真是绝配。
军营里的饭好吃,饱了口福。住在营房似乎感到层次不一样了,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优越感,一扫过去自卑压抑的情绪,还原了一个儿童本该有的快乐与童真。房间里有日光灯,桌子上有台灯,而且还是带灯管的小日光灯,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小小的我心里面是那么的温暖和快乐。特别是能和爸爸在一起,我有了家的感觉,心房被填的满满的,浑身充满了能量。
身边有爸爸有妈妈的日子是那么踏实,那么温暖,那么的喜气洋洋。我喜欢听爸爸咳嗽的声音,那么清脆,那是一种力量的象征,那是一种男性的雄浑,能为我壮胆为我提神。因为只有听到爸爸的咳嗽才能真实感觉到爸爸的存在,感受到父亲的精神能量带给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爸爸不在身边的日子是那么的空虚寂寞,那么的没有底气和总也填不满的孤独无助。
那时候的爸爸年轻帅气,精神抖擞,做事认真干练,对生活充满热爱,在夏季休假的时候,他喜欢穿上他唯一的一套便装,一条浅卡其色的裤子,一件浅银白色的衬衣,衬衣束在裤子里,是那样的精神,帅气,意气风发。走起路来健步如飞,抬头挺胸,一副训练有素的军人姿态。
爸爸还是个爱好广泛的人,他吹口琴吹的很好听,那悠扬的旋律,节奏感强的音律很和谐,很有韵味,总是让人沉浸其中。
妈妈带我们去部队探亲,在周日休假有闲暇的时间,爸爸就拿出口琴。口琴是用一块小毛巾包住的,白色的毛巾很干净,很规整的包裹着锃亮的口琴。
每当爸爸一层一层的打开毛巾,他总要用毛巾认真的擦试口琴,那轻柔和爱抚的动作,真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爸爸或坐或站,双手掌心包住口琴的背部,捧住口琴,手臂和手腕来回移动,头部也小幅移动,口唇自由滑动,于是,清脆悦耳的琴声便立刻回荡在营房,小小的房间一下充满了活力和朝气,给人一种想跳跃,想欢呼的激情,内心十分的畅快和感动,充盈和饱满。这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它鲜明而生动地刻在我的心灵深处。
还有一件事情记忆深刻,妈妈也经常讲起,那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开展的大练兵大比武的活动中,爸爸在全军比武大会上,肩扛几十公斤重的迫击炮边走边射击,体现了人民解放军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作风,在这次比赛中他获得了个人奖项,展示了一个中国军人过硬的军事技能和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军人风采。
在光彩的背后,爸爸起早贪黑刻苦训练,很多人是吃不下这种苦的,夏天在烈日炎炎下暴晒,冬天在冰天雪地里磨爬滚打,肩上磨破了皮,手上打起了泡,爸爸不怕苦不怕累,连续作战的精神终于获得了好成绩。
虽然因为在大比武的训练过程爸爸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震耳欲聋的炮声使他的耳朵受到损伤,很长一段时间听力都不好。他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军旅生涯,因此他才能心甘情愿的付出,不知疲倦的苦练,不畏艰险的拼搏。 爸爸年轻的时候一定有过很多追求,很多梦想,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他智慧的头脑,丰富的内心世界,本可以让他的青春绽放出绚丽的色彩。但因为贫穷,因为拖累,他只得压抑自己,委屈自己去顾及家人。
爸爸三十多岁的时候,已经是五个孩子的父亲了,那个时候全家已经随军,终于结束了两地分居的生活。但生活依旧艰辛,他靠一个人的薪水要维持一个七、八口人的生活是何等的艰难。爸爸除了军装,仅有一套便装,尽管大多数战友都活的潇洒富裕,但他一直紧巴巴的过日子,从不敢有非分之想,包括买一件衬衣,一双袜子,在小摊上吃一碗面。
爸爸没有手表,只有一个小闹钟。对于一个年轻的军官来说,第一工作不方便,开会学习不便掌握时间。第二,没有手表与他的身份不符。那时候爸爸从山西调防到西安执行三支两军任务,(支左支工又支农,军训,军管)。当时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支左,当任一把手负责企业的管理工作。文革中会议特别多,真是文山会海。开会是要掌握时间的。这样一种身份,这样一种地位,连一支掌握时间的手表都没有,实在是叫人汗颜。
当时爸爸所在的部队后勤处有一个小小的军人服务社,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军人服务社常常会进一些市面上买不到的东西,如一些小百货,布匹,及一些紧俏商品。爸爸和服务社主任是同乡,有一次,主任告诉爸爸,服务社进了两只手表,是进口的,120元一只。还没有人知道,先给爸爸通个气,算是照顾关系。爸爸总算凑够了钱,去服务社把手表买回来。我记得那是一个晚上,他特意中途从工厂回来办这件事的,(平时爸爸一周回来一次)。一回到家,他就兴奋地从军装口袋里掏出了手表。手表用红丝线挂着,没有配表带,爸爸小心翼翼地把表放在手心让我们看,就像在看一件宝贝。手表金光闪闪,设计非常精致,表盘上镶嵌着一圈黄金色,看起来很有质感。爸爸告诉我们,这是一块夜光表,在夜里是会发光的,他把灯关掉,让我们看那手表发出的绿茵茵的好看的夜光,一家人沉浸在幸福之中。
从此,年轻潇洒的爸爸手腕上戴上了一块有档次的好表,外表帅气十足的爸爸更具魅力,更有风采。我想爸爸的内心一定有一种兴奋和快乐的感觉,也一定有年轻人虚荣心得到满足的幸福感。
时隔两年,军人服务社进了几台陕西出厂的缝纫机,价格也是120元。爸爸毅然决然的卖掉了一生中非常珍爱的手表。带了两年的手表,依然卖了原价,可见那个表的紧俏,也体现出它的好品质。爸爸用这笔钱买回来一台缝纫机。对于一个七口之家来说,吃饭穿衣是大事,缝纫机可以解决一家人的穿衣问题。爸爸忍痛割爱,默默地舍弃了自己曾经是那么喜欢的东西,这对于一个三十几岁的男子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这体现了他的责任和担当。在当时爸爸没有流露任何不好的情绪,可我的心里已经是伤痕累累。我曾暗暗的想,等我以后有钱了,一定把爸爸喜欢的表买回来。可是,这个愿望终究没有实现,现在心中只留下遗憾和愧疚。
爸爸年轻时十分努力,聪明好学,在一群年轻人当中脱颖而出,两次上军校学习,入了党,提了干,在没有任何人际关系的情况下靠自己的能力和吃苦精神,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事业,走出了一条充满艰辛但有希望的人生道路。

爸爸的一生是平凡的,可他却用铿锵的脚步走出了辉煌的岁月,他一生低调却有内涵有深度,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坚定、执着,勇往直前。我为有这样的爸爸而感到骄傲。 爸爸的故事很多,爸爸的奋斗历程很长,不是用一段文字就能表达和完成的,这里仅仅只是一个片段。爸爸靠自己的努力考入军校,西藏平叛,军中大练兵,三支两军······。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奋斗历程。我们正是有了这样一个自强自立,努力奋斗的爸爸,我们才有了榜样,有了正能量,有了人生的理想和追求。爸爸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成长,他是我们命中的贵人。
2016年,爸爸走完了他清正廉洁,堂堂正正的一生,与妈妈先后三天,携手离开了他眷恋的、为之奋斗和献身的这片土地,离开了他牵挂和不舍的骨肉亲情。他默默地、静静的走了,正如他轻轻的来。 爸爸走了,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悲伤,无尽的遗憾,无尽的思念,无尽的痛……


作者简介:
赵润利,男,55年生,中共党员。西安市作协会员。曾任西安市委党校科研处调研员,编辑部副主任,西安党校教育研究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