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瑞稷 播讲:夏帅盟
编配:杨建松

上期:第十四章
《危机时刻》
第十五章 战场上的拥抱
欢迎你——援鄂医疗队
果不出赵主任所料,给援鄂医疗队送去的慰问品中,香烟是最受欢迎的,有的队员没等送慰问品的人走,就撕开烟盒迫不及待地抽起来了。赵主任听到这些描述情不自禁的笑起来了,他想起在荧幕上看到的那一幕,大战后的战士在战壕里抽着慰问团送来的烟,那种悠然自得的表情,虽然满脸烟尘,看着吐出的烟雾,那是一种享受和幸福感。是啊,他们也该痛快痛快了。
记得最早支援武汉抗疫工作的神经外科医生应该是南昌大学附二院的祝教授,他们支援的是武汉市第五医院,当时第五医院接收了大量新冠肺患者,人满为患,医务人员奇缺,医院设备条件也较差。祝教授带的医疗队,来时匆匆,防护用品带的不够,他来后不久向赵主任请求帮助提供防护服。赵主任在这方面有切身体会,他完全理解领队祝教授的焦急心情,他马上让王护士长准备防护服,随时准备给祝教授他们送去。王护士长开始有些犹豫,但一听说是给援鄂的神经外科兄弟姐妹准备的,二话没说马上准备去了。赵主任知道,通过全科员工的努力,募集到的防护物资足够十天用了。他想到今后还有可能有神经外科援鄂医疗队来,他们忠肝义胆,勇敢地逆行到武汉,他们人生地不熟,一定会有很多困难,自己作为湖北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的主任委员,有义务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他向全国神经外科主任微信群发了群公告,让他们提供来汉抗疫的医务人员电话和微信号,好及时提供帮助。很快,各地援鄂援汉医务人员联系方式纷至沓来,赵主任建了一个神经外科援汉医疗队群,主要目的是帮助解决援汉医务人员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交流抗疫经验和疏导各种不利心理因素。

(图1姜教授受赵主任委托代表湖北省神经外科学会和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慰问南昌大学附二院神经外科教授、江西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祝新根)

(图2 姜教授受赵主任委托代表湖北省神经外科学会和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慰问南昌大学附一院神经外科教授、援鄂医疗队领队洪涛)

(图3姜教授受赵主任委托代表湖北省神经外科学会和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慰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二院神经外科教授、援鄂医疗队领队蒋传璐)

(图4姜教授受赵主任委托代表湖北省神经外科学会和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慰问天津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教授、援鄂医疗队领队佟小光)
援鄂医疗队来到武汉,语言也是个小问题,武汉话如果听不懂,也经常会造成误解。一位援鄂医疗队员上班时,患者问她“搞么是(干什么)?”她听成“搞馍吃 ”,去拿了两个馒头给病人,弄得病人莫名其妙。还有一位队员上班时,护士长问他“过早么(吃了早餐没有)?”他听了,纳闷,早上上班前要洗澡吗?他就去洗了个澡。如此种种使得赵主任和一线工作人员商量做一些小牌子和微信,编制武汉方言对应的普通话意思,以方便援鄂医疗队员与患者和本地医务人员的沟通。
这天祝教授领队的南昌大学附二院一位护士眼疾犯了,急需一种眼药水,市五医院没有,他向武汉协和医院的赵主任和姜教授求助,赵主任知道后马上问协和医院药房,结果没有。姜教授急忙给市各医院电话联系,终于有家医院有此药,姜教授亲自取了药送给了祝教授。虽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费尽周折总算解决了身处异乡的援鄂队员病痛之苦,让祝教授和有眼疾队员感动不已。
从微信中,赵主任得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一医院神经外科教授康院长来湖北宜昌支援,康院长是自己很熟的朋友,听说他也来湖北支援,赵主任心中感慨万千,他是一院之长,放下医院繁杂的工作,亲率队员援助湖北,这是多么无私奉献的精神啊。赵主任想去慰问他,但在武汉封城情况下几乎不可能,他只有委托宜昌市中心医院田主任去代为探望,并向他们了解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地方。
田主任带着慰问品见到了康院长,他对康院长说:“感谢康院长带队支援湖北,支援宜昌人民,我代表宜昌人民感谢您,也代表我的老师来看望您。”话虽不多,康院长听了却很激动,他想到他们不顾危险来到湖北,湖北人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历历在目,同行的老朋友虽身处险境,却还不忘关心他们这些远程奔袭而来的朋友。康院长是一个处事果断,有铮铮铁骨风度的男子汉,经历过多少大风大浪,艰难曲折,何曾流过一滴眼泪,但这次一句“老师让我来看望您一下”,一提普普通通的慰问品,却让他百感交集,泪洒胸襟。

(图5福建医科大学附一院院长、神经外科教授、福建援鄂医疗领队康德智)
在赵主任援鄂医疗队微信群里还有一位唯一不是神经外科的队员,她叫王越,年青的内分泌科医生。人民日报在3月14日登载了她写给武汉的一封“情书”,摘要如下:
那是在2月13日的下午,我随队到达天河机场,看到一些武汉人站在机场出口挥舞着国旗迎接我们。他们一边喊着欢迎的口号,一边指引着将我们送上了贴着“守护医者志愿队”标志的客车。从机场到驻地,一路上车极少,但夜晚的你仍被闪耀的万家灯火所点亮。“谁说这是一座空城,明明这每盏灯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在坚守。”我对自己说。
在汉的一日三餐,都是送到驻地来的定制盒饭。第一次领到有丰盛早餐的我,模糊了眼。想起网络上铺天盖地关于你的消息,想到你在疫情暴发扩散的时刻毅然关上城门。你日复一日运转着的齿轮,被强制暂停,让往常理所当然的一切,都变成奢望。此刻,忙碌在我眼前的当地人,每一位都戴着“志愿者”的光环。毫无疑问,哪怕物资缺乏、人员疲惫,你依然倾尽所有,把最好的一切奉献给我们。想到你默默忍耐、默默付出的这段黑暗时光,我打开餐盒,一口馒头一口粥,眼泪流进了心里。在那一刻,我便动了心。武汉,我爱你!
在第二天,我便走进了你的病房。穿起了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并转身向污染区的病房走去。
“医生,我们隔远一点”。这是我在你的病房里听到的第一句话。当时我心头一暖,向前一大步,握住那位病人的手:“别怕,我们穿成这个模样,就是为了能靠近你们呀。”不管在哪里,病人对医生来说,从来都不是陌生的。我走进每一间病房,走到每一位患者的身边,倾听他们的诉求,也尽力解答着他们的疑问。他们说感谢,我说医生治病救人,本就是应该的。“不是应该的,你们应该在家里,应该在重庆,你们来这不能算是应该。”一个大叔感慨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我们是‘共饮一江水’的同胞嘛!”我大声说着,期望他们能看到我工作服上“重庆”的字样,我是从长江顺流而下的,想让他们有亲切感。
30天了,病人们陆续地出院了。86岁的奶奶也即将出院了。有一天中午12点,她扶着墙摇晃地走到医生办公室门口,“王医生啊王医生,我要找王医生呀!”我站起来向她走过去,仔细分辨着她说的武汉话。“吃饭呀,吃饭”我只听懂了她说的这个词。我转头问护士:“这个奶奶需要喂饭吗?”护士说,奶奶刚吃过饭。奶奶又指了指我,再次说“吃饭呀,吃饭”。我懂了,她是问我吃没吃饭。不理会我的回答,她只顾着拉我到她的病房,要把平时医院发的牛奶和点心都塞给我。我心里一阵感动,想着如果不是病房里的东西无法带出,我一定会接受老人家的心意。
这封“情书”感动了武汉人民,赵主任看了这封“情书”也很感动,他给他重庆医大附一院的神经外科孙主任微信聊天说起了这封信,孙主任是赵主任的好朋友,他听后说“巧了,这位女医生是我同学也是好友的女儿。”赵主任也觉得真凑巧,也是缘份吧。他希望这女孩子在武汉能顺利平安,他也乐意在她需要帮助之时伸出援手。孙主任在征得王越同意后,把联系方式告诉了赵主任。在疫情中,尽管赵主任多次询问王越医生是否需要帮助,但她回话都说不缺东西。赵主任了解到,王越医生不仅热情活泼,专业知识掌握也好,而且业务时间也喜欢舞文弄墨,这也很投赵主任缘。疫情后,赵主任把王越医生拉入了“8小时以外”群,在这里大家切磋交流琴棋书画陶冶情操。

(图6给武汉写“情书”的王越医生)
上级和援鄂医疗队最担心的事就是队员在汉感染上新冠肺或是突发急危重症。幸运的是,援鄂医疗队没有队员感染上新冠肺,但突发重疾病的确有,前面已讲述了赵主任团队全力成功抢救援鄂医疗队员急重症的事例,这里不再赘述。
抗疫的阶段性胜利已很明显了,方舱医院接连关舱了。援鄂医疗队从3月中下旬开始陆续撤离武汉返家了。他们来时,告别家人,英勇赴险,泪水带着悲凄,带着坚毅,他们走时,也流着泪,带着不舍,带着武汉人民的感激之情,这泪是幸福的、圆满的、高兴的。回家!在经历了数月艰苦应战,每天罩在防护服里憋闷环境下工作的人,突然感到回家这两个平常看来寻常的字,在他们现在的体会中,是多么不寻常,多么不容易。他们为湖北为武汉人民拼过命,终于拼到能回家了。
山河无恙,因为有你,望着载着援鄂医疗队离开武汉的一架架腾空而起的飞机,一列列呼啸远去的高铁动车和一辆辆疾驰而去的大巴车,赵主任满怀深情,挥笔写下了赞颂援鄂医疗队的诗歌《别离》(见武汉战疫记事之五)。
后续——第十六章
敬请期待 更加精彩……

赵洪洋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博士导师 、 德国萨尔州立大学带薪教授。湖北省第八届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第一届神经外科医师协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近两年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及朗诵作品6篇,获得2020全国抗疫征文“逆风奔跑的人”一等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江日报、武汉春秋杂志、今日头条、湖北朗诵艺术家公众平台、都市头条、北京天合朗诵艺术团平台发表文学作品十余篇。参编两部抗疫诗文集。 
播讲:夏帅盟,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儿童工作委员会委员,曾获得全国曹灿杯朗诵大赛金奖,湖北省普通话大赛一等奖。
编配: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副秘书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请点击下面链接,欣赏作者更多作品——
《我与上甘岭英雄连长相处的日子》
《理发》
《送饭》
《珍惜那轮夕阳》
《医师如将士》
《医师节 何为医者仁心 ?》
《酒》
《我们这一代中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