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显成编著的《人民心中的毛泽东》
第六部 开创新中国
第一百二十五章 治理水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在1950年夏,安徽、河南交界处连续降大雨,淮北地区受水灾极为惨重,为百年难遇的灾情。毛泽东接到水灾报告,看到一份电报中,有些农民,因躲水不及时,爬到树上,有的被蛇咬死。毛泽东不禁流下了眼泪。电报是这样说的:“由于水势凶猛,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又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统计四百八十九人”。毛泽东特的在“被蛇咬死者”和“统计四百八十九人”这两个地方划了一道横线。
七月二十日,毛泽东给周恩来的批示,“除目前防救外,须考虑根治办法,现在开始准备,秋起即组织大规模导淮工程,期以一年完成导淮,免去明年水患。请邀集有关人员讨论:(一)目前防救、(二)根本导淮两问题。如何,请酌办”。
八月五日,毛泽东又说:“请令水利部限日作出导淮计划,送我一阅。此计划八月份务必做好,由政务院通过,秋初开始动工。如何,望酌办”。
八月二十八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来电报,电报转了苏北区党委对治淮的意见,其中第三项提出:如果今年就实行导淮的话,原定的土改等工作部署就要改变,苏北今年整个工作方针就要中心考虑。而且在导淮工作的各项准备上“均感仓促”。毛泽东批示指出:“此电第三项有关改变苏北工作计划问题,请加注意。导淮必苏、皖、豫三省同时动手,三省党委的工作计划,均须以此为中心,并早日告诉他们”。这就是七月到八月,毛泽东三次批示导淮工程。
周恩来在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十二日,连续指导水利部召开治淮会议,集体落实毛泽东关于治理淮河的批示,确定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并制定了治淮的具体步骤。这次会议以后,就拉开了治理淮河的序幕。
九月十六日,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向华东局和中央报告皖北地区灾民积极拥护智慧决定的情况,并提出调配粮食的建议。九月二十一日,毛泽东将这份电报批给周恩来:“现已九月底,治淮开工期不宜久拖,请督促早日勘测,早日做好计划,早日开工”。
毛泽东这些批示,说明了毛泽东信息淮河流域人民,对水灾人民的关心和爱护,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决心。
十月十四日,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对治淮方针,一九五一年治淮工作方案等作出明确规定。在抗美援朝整整最为紧张时期,国家财政十分吃紧的情况下,国家仍在当年十一月播出治淮工程款原粮四亿五千万斤、小麦两千斤,保证值淮工程按时开工。就在这年冬天,淮河上中下游共有八十万民工参加只会工程,奋战八十天,建成了一条一百六十八公里的苏北灌溉总渠,这真是了不起的工程。
第二年五月,由中央组成有邓子恢率领的中央治淮视察团,赴治淮工地检查工作,毛泽东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一题词被制作成四面锦旗,有中央治淮视察团分别送治淮委员会和河南、皖北、苏北治淮指挥部,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决心。
治理淮河工程,是新中国第一个全流域,多目标的水利工程。经过八个年头的不懈努力治理,到一九五七年冬,治理淮河工程初见成效。国家共投入资金十二亿四千万元,治理大小河道一百七十五条,修建水库九座,库容量三百一十六亿立方米,还修建了提防四千六百余公里,极大的改善提高了防洪泄洪能力。
治理淮河的同时,也启动了荆江分洪工程和治理淮河工程。长江是中国最长的一条河流,他只高山峡谷三峡奔腾而来,到湖北宜昌豁然开阔,在长江中游段地区形成辽阔的水网地带,滋润着湘鄂两省广袤肥沃的土地。但一到夏季,暴雨连绵,江河横溢,严重的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其中,从湖北枝江到湖南岳阳城陵矶这一段,人们称为“荆江”,水患就首当其中。
1950年毛泽东和刘少奇、周恩来听取中南局书记邓子恢的汇报,认真研究了荆江分洪工程方案。不久,荆江分洪工程后的批准。
荆江分洪工程,说是简单,其实不简单,它关系到湖北和湖南梁省德人民的切身利益,尽管从长远来看,对两省人民都是一件好事,却对于历史上形成的“舍南救北”的矛盾,如何处理好湘鄂两省之间的关系,就成为荆江分洪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有荆江分洪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在1952年2月17日至19日,中南区和湘、鄂两省负责人召开荆江分洪工程会议。与会者一致赞成荆江分洪工程上马,但对于一旦发生长江特大洪水时湖南是否分洪,以及分洪后湖南能否免除洪水威胁的问题,两省看法难以统一。
这一情况反应到周恩来哪里,二月二十三日,周恩来向毛泽东和中央作了书面报告,并送上他主持起草的《政务院关于郑江分洪工程规定》初稿,请毛泽东审阅。二月二十五日,毛泽东批示:“(一)同意你的意见及政务院决议;(二)请将你这封信抄寄邓子恢同志”。
对于荆江分洪工程,经过多方协商,又对《政务院关于郑江分洪工程规定》讨论稿反复修改,提出了一个更为充分地考虑到湘鄂两省各自利益的方案,三月二十九日,周恩来致信给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云说:“送上1952年水利工作决定及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两个文件,请审阅批准,一边公布。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经李葆华,与顾问布可夫去武汉开会,又亲往沙市分洪地区视察,他们都认为分洪如成,对湖南滨河地区毫无危险,且可减少水灾。工程本身关键在两闸(节制闸与进水闸)。据布可夫说,六月中旬可以完成。中南决定努力保证完成。我经过与李葆华电话商酌,并转商得到邓子恢同志同意,同时又与傅作义面商,决定分洪工程规定现稿如何修改订立形成。完全解除湖南方面的顾虑,因工程不完全建成绝不能分洪,完成后是否分洪还要看洪水情况,并须政务院批准”。经毛泽东看后同意,三月三十一日,政务发布了《关于荆江分洪工程规定》。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5月,中央人民政府委派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到荆江分洪工程工地慰问。临行前,毛泽东为工程题词:“为广大人民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在毛泽东指导下,这项工程准备充分,仅用两个月就全部完成了,说明人民群众干劲多大。
1954年夏季,长江流域降暴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在洪峰到来之际,经中央批准,先后三次启动荆江分洪,保住了荆江大堤。毛泽东得到这一喜讯,再次挥笔题词:“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治理海河工程,也是同治理海河同时开始的。海河却汇集了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南运河以及大大小带的众多支流。构成了华北平原的重要水系。海河本身并不长,但他的地理位置,处在华北平原,地势很平缓,特别在夏天一遇暴雨就患难成灾,直接威胁到华北平原主产量区,还威胁到北京和天津大城市的安全。
据说,清朝期间就有人提出建议载永定河中游建设官厅水库。但由于兵荒马乱,政府腐败,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座水库都未开工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指导下在1951年十月开工建设。
官厅水库位于北京市西北约80公里的永定河官厅山峡入口处,水库坝址位于河北省怀来县境内,永定河干流官厅山峡入口处。库区跨河北省怀来和北京延庆两县,由永定河库区和妫水河库区组成,是根治永定河及其流域开发的大型控制性工程,是首都北京主要供水水源之一。能保护下游范围主要有:首都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及京山、京广、京九等重要铁路干线,以及京津塘、京石等即现在重要高速公路。
官厅水库建在河北怀来永定河,控制流域面积470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4.6立方米/秒,设计洪水流量11450立方米/秒,总库容21.9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50万亩,装机容量3.0万千瓦。在1954年4月12日,在光听水库竣工之前,毛泽东到这里视察工地建设情况,挥笔写下“庆祝官厅水库工程胜利完成”。
黄河为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也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面积,水利部网站《黄河网》则记为: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就这条河,在历史上是多灾难河流。在可靠的历史记载中,平均十年就有四次决口。
1952年10月25日,毛泽东利用中央批准休假期,首先到济南,二十七日,毛泽东视察了济南附近的黄河段,他站在黄河大堤上,凝望着滔滔黄河水,问道:“这里的黄河底比济南高出多少”?,陪同人员说道:“共处六七米”。毛泽东感到惊讶,同时也嘱咐道:“要把大堤、大堤修牢,千万不要出事,雨季大水,要动员群众上堤防守,必要时军队要上去死守,不能出事故”。毛泽东还说:我深知黄河洪水危害,黄河则渗也会给人民造成灾害。你们可以引黄河水淤地,改种水稻,疏通小清河排水,让群众吃大米,少吃地瓜。
十月二十八日,毛泽东乘专列到徐州(原山东省府),途经淮海战场,毛泽东触景生情,向周围的人说起当年只会淮海谵语的一些情景。到了徐州一下火车,就听徐州市负责人工作汇报。徐州市负责人说,事先不知道主席要来,没有准备。毛泽东说:我爱听没有准备的汇报。
毛泽东在徐州登上云龙山顶,眺望清朝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堤口改道以前的黄河故道,他深有感慨的说:过去黄河流经这里七百多年,泥沙淤积很多,夏秋季节常常决口,泛滥成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困难。乾隆皇帝四次到这里亲察,研究治理黄河问题。却由于各种原因,他治理不了黄河。现在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应当领导人民,把黄河故道治好,变害为利。山上山下,城市两旁,都要栽树,防风固沙,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治理好战争创伤,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二十九日,毛泽东乘专列到达河南省兰封县(注:兰封县1954年与考成合并,改为兰考县),为了不影响当地政府怎加负担,毛泽东提出就住在专列火车上。
三十日,毛泽东有乘专列到黄河东坝头,随就登上大堤,来到当年铜瓦厢黄河决口该到地方。毛泽东向陪同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华云了解当年黄河决口的情况,并询问了固堤防洪措施。
中午,毛泽东回到专列,继续行驶往开封。毛泽东请陪同的河南省委负责人等共进午餐。饭后,毛泽东很有兴致地向王华云询问起治理黄河的规划情况。毛泽东说:长远打算,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可以的。毛泽东还关切地了解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情况。后来,毛泽东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或许就是在这时萌生的。
开封就要到了,毛泽东提出要到举世闻名的“悬河”。一行人很快来到柳园口大堤。毛泽东站在大堤上,向四下张望说:真是“悬河”呀,黄河比堤内村里的树梢还要高。他又嘱咐说:要把大堤、大坝切实修牢固。发大水时,有危险。党政军民一起上,万万不能再出事。
当天晚上,毛泽东在开封军区驻地过夜。其他同志都休息了,可毛泽东还在翻阅《河南通志》、《汴京志》《龙门二十品》碑帖等。这是毛泽东一贯作风,每到一地,必须了解当地民风民俗风土人情。
三十一日早晨,毛泽东要到新乡去看引黄灌溉工程,属于平原省,毛泽东坚持不要河南省委负责人陪同前往,临行前,毛泽东嘱咐说:“要把黄河的事办好”。就这句话也成为了治理黄河的口号。
专列到达郑州,毛泽东下火车到邙山考察。远远望去,可以看见新建的引黄灌溉工程大闸。毛泽东接着提出到,到引黄灌溉渠上看看。到了引黄灌溉大闸管理处,听完管理人员介绍,毛泽东问:“把闸门打开进水看看行吗”?陪同的管人员告诉他,现在这里还没有电,开闸门都是人工摇起来。毛泽东提议:那我们一起去摇开它吧!说完,毛泽东就脱掉大衣,和大家一起干起来。闸门开了,黄河水滚滚涌进渠里,毛泽东点上一支烟,沉思片刻说,沿着黄河每个县都建议做引黄闸就好了。
毛泽东还是没有停下脚步,又上火车,继续前行新乡。看引黄入卫新渠,毛泽东感概的说:从黄河到卫河,这条人民开的新渠,改变了黄河下游过去决口的遭灾不收益的情况,起到了造福人的的作用。
11月1日,毛泽东来到安阳,参观了著名的殷墟,同时,毛泽东袁林(袁世凯墓地),参观结束后,毛主席说了 “留袁林做反面教材”8个字。也正是毛主席说的这8个字让“背叛革命”、“复辟帝国”的“人民之敌”袁世凯墓得到妥善保护。1958年经过简单修缮之后,袁世凯墓作为“安阳市博物馆”开放。由此结束一周黄河考察,11月3日回到北京。
从10月25日至11月1日,顺着山东,河南、平原省(1949年建省,1952年底拆省)三省黄河沿岸,专程考察黄河。是关于治理黄河总体构思和设想,同时也提出南水北调的可能。
水利,自古以来是解决民生的安危大问题,刚解放的新中国,在毛泽东领导下着手解决水利问题,而且非常及时,有步骤的各个击破的解决,能统一做的,一期开工建设,短短几年时间就解决淮河,荆江、海河、黄河引黄灌溉工程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关系到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关系到人民安危与幸福。毛泽东和党中央非常重视水利建设,新中国初期建立一系列的水利工程,逐渐减少水患,改善人民生活,有力的推动国民经济建设。
编著者:
左显成(1947.6— ),男,资中县人。1964年参加水电建筑施工,1978年天津大学土木建筑地下建筑毕业,在水电十局教授级高工退休职工,现都江堰市作家协会会员,《西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自费出版有长篇小说《我要成家》,《浓浓校园情》业已完成长篇小说《大山深情》和《花蕊夫人》等作品。还写有诗歌和散文作品,发表在《西南作家》杂志、《中国诗歌网》、《人民网社区论坛》、《当代文学艺术网》、《四川文学网》、《麻辣社区四川论坛》、《美篇》。编著的《人民心中毛泽东》。
通联:都江堰市外北街408号, 邮编:611830. 电话18200569415,电话微信。QQ号5935059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