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建志
一般人都知道正月十五闹社火,过了十五,年就算过完了。在我的家乡白鹿原可不是这样,一般都是正月过完了才算把年过完。闹社火也是这样,整个正月都有不同的村社闹社火。布村南社和布村中社闹起社火来,却是在长安和蓝田两地举办的。
自我记事起,村子里几乎两三年就要抬一次社火。我出生的村子叫布村熊家,归长安区管辖,布村乔家、布村王家、布村杨沟则归蓝田管辖,这就是四布村。其实,在解放以前,布村是五布村,因有共同上香的寺庙——白鹰寺,而叫做五村三社,现在的大刘村是布村北社,和布村南社是一社。白鹰寺有上、中、下三个大殿,分别由布村北社(大刘村)、布村中社、布村南社来管理,每年农历二月初四三个社都要去白鹰寺上香,布村南社(布村北社和布村南社是一社,不存在争)和布村中社常常争头一柱香而发生纠葛,而每年上香抬社火也是常事,布村南社和布村中社抬社火也就结怨越来越深。据《长安县志》记载:明初已有此村,明洪武年间称布村里,时户百一十者设里,系咸、长两县46古里之一,当时已是大村,附近均为古村。十六国时民族矛盾激烈,关中居民皆筑成坚固的城堡,均以堡命名。布村疑为“堡”字的变音。传说,这里因有织布作坊得名布村,有待进一步考证。我熟悉的是,人们常常把布村叫“棉花村”,足以证明布村此名的真实性。听老人讲早在旧社会,布村南社和布村中社就是一对老冤家,时间跨度应在百年之久。布村熊家和布村王家是一社,也就是布村南社;布村乔家和布村杨沟是一社,也就是布村中社。百年来,闹起社火来,简直就是死敌,甚至还发生过“战争”呢,可闹完社火,布四村子的人们又能和睦相处,还依然是乡党。
要说闹社火,整个正月都有可能闹起来。先是前奏,后来才决定在麦地里转场子,前后要数十天或者十多天左右。过年前的日子里,尤其是晚上,村子的锣鼓就敲起来了,那场面真是壮观,那声音可以让邻村听的。过了年,那才叫热闹,正月初上,白天、晚上那锣鼓声真是震破天。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敲锣鼓只是一方面,锣鼓敲到一定程度,社火就被村民“烧”起来了。说到底,闹社火大多都是村民煽动起来的。本来村子就有闹社火的传统,只要村民积极性起来了,闹社火的事情就定了。
决定了闹社火,下来就是“逗”社火了。八十年代正月一天晚上,布村南社抬了一桌《寻儿》的社火,社火娃正好是布村中社一家人的外甥,手里拿着一只鞋,前面是锣鼓队开道,众人抬着。村民凑拥着,有打马灯的,还有小孩打着火葫芦灯笼的,在灯光的照耀下向布村中社进发。一里多长的路,要路过布村王家,王家本来就跟布村熊家是一社,肯定是夹道欢迎了,鞭炮声不绝于耳,蜡烛点着了,灯笼亮起来了,马灯也亮了,王家村子的人们也会加入到闹社火的人群中来;不过,等到了布村乔家村口,那境况就不一样了,村子街道上肯定看不到亮着的灯笼了,这也是最 “地道”的欢迎方式,虽然有很多人看,可还是有个别哄的村民,当然一般不会有掀社火桌子的事发生。在人家地盘抬着社火在村子里街道上转,还是要有勇气的;转完了就回自己的村子来,第一次逗社火算是成功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对方村子“响应”的事了。对方肯定要回敬过来,以牙还牙,肯定在戏上要压倒布村南社,布村中社抬了一桌《逗狗》抬到了布村南社,当时村里有个小孩手里还打着灯笼,旁边一个大人见状,不由分说,一脚就给踩灭了,这是我亲眼看到的。社火里戏的学问很深,往往都取戏里戏外,寓意很深,骂了人,对方还不能说啥。晚上两个村子抬着社火到对方村子一次接着一次,着急了只穿戏衣,并不化妆,那戏的招牌肯定是要挂的。那时候,村里的人心真齐,闹起社火啥都忘了一样。今年过年,我和表哥都去舅家拜年,表哥是布村中社的,我是布村南社的,而舅家和布村南社是一社,谈话中,表哥不禁说起了夜里逗社火的事来,真的好怀念那段难忘的时光。
闹了差不多一夜,双方当然不是决胜负的,把对方逗起来就达到目的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双方抬社火的问题了。曾有过把社火抬到对方的村子事,第一天抬上数十桌到对方的村子,抬上数十桌平桌都是很平常的事。不过那是极少的,一般都是在自己村子的地盘上抬社火,也算是正式闹社火前的预演,我能往往是一天比一天多。两个村社往往是各自决定自己闹社火的具体时间,也不用告知对方。历年来的较量,彼此心有灵犀。大多是一个村子抬完了,另一个村子才会接着抬。1983年正月,布村南社初七,初八,初九连抬三天,然后是十一,十二两天大抬(即转场子);布村中社是十三,十四,十五小抬三天,然后是十八,十九大抬两天,也是转场子。那时候,哪个社不是抬上一百多桌社火,那可全是人抬呢,平桌一般至少四个人抬,抬芯子的人就更多了,往往一桌要六七个人或者更多,还不算旁边拿着长长的竹竿保护芯子的人,这么多人抬社火,两个社都离不开兄弟社出人出力,还有极大的物质支援。那时候,给来帮社抬社火的只是抽着拆开的纸烟,喝喝开水(茶)而已。
大抬社火之前,肯定要张贴海报的。布村的社火享誉白鹿原,就连白鹿原下几十里的村子的人们都知道布村社火最出名。布村南社和布村中社,都被西安的大厂邀请过,像东郊的东方厂,西郊的庆安等。都有比较强的社火组织能力和大耍经验的。到了正式抬社火的那两天,抬的社火之多,真是难以数过来。有平桌、芯子、高跷、纸扎、假山、亭台楼阁、旱船、底子等。看社火的那真是人山人海,一天转场子分两次次,布村中社那年只出一场,中途不停地出出回回社火,跟摆的迷魂阵一样,让人数不清抬了多少桌社火。每个社光前来帮社的村社就有二三十家,不过敲社的多少还是有区别的,那锣鼓队多的,锣鼓队后面都跟着社火。还有专门打场子的,像那马牌子,可是骑着马的,打场子很管用,高跷的作用也很大,也有打场子的作用,谁见了高跷不躲呢。不必诉说哪个社抬得好,前来看社火的观众那可是大饱了眼福,人人心中都有着自我感知和评价的。
布村南社和布村中社有着百年对抬社火的历史 ,只是到了近些年,闹社火的成本越来越大,毕竟村子小,经济实力还是有限,闹社火已不像从前那么容易了。不过,隔上几年还会闹起社火来。只要布村南社闹社火,布村中社肯定闹,两个社的“斗争”从来就没停过。1952年正月,布村南社和布村中社在同一天大闹社火,观众看了这边,看那边,跑过来、跑过去,那场社火盛况空前,震撼了白鹿原上下;1999年、2011年正月,布村南社和布村北社就先后大闹社火,轰动了白鹿原和大西安。还有过了正月闹社火的,不过那只是极少数。期间村里耍的小社火就不用说了,说是小社火,可来的观众却是不少的。
布村南社和布村中社是不相往来的,耍起社火,亲戚之间也成了仇人,外甥不认舅舅,互相打斗的都有,对尤其对嫁出去的姑娘泄密的更不会饶过了。他们各自又有着自己的兄弟社火局,那都老几辈人自愿接的亲戚社,耍社火帮社,可以说是无条件的。而两个社也会帮助各自的兄弟社火局耍社火的,往往都是出社火的主角,因为两个社的社火箱底都很厚。布村中社社火曾出席蓝田县正月十五社火汇演,白鹿原影视城也有着布村中社社火的身影;布村南社也被西安周边社火局邀请着,尤其在咸阳兴平县的社火演出展示出了布村南社社火的风采。布村南社社火疫情之前很活跃,曾分别受邀参加魏寨村、侯村两村大耍社火,出的都是芯子,达十五根之多,白鹿原砲里村大耍社火,布村南社依然是主角。布村中社由于一些原因,暂时沉默了几年。不过,布村南社初九耍社火之后,布村中社第五届社火局领导班子高调亮相了。
疫情三年,布村南社和中社都沉寂了三年,村民们都很压抑。在年前,布村南社社火局德高望重的98岁熊老先生不幸去世了,全村人一边安葬老人,一边出了五桌社火送老人最后一程。布村南社能在兔年正月初九耍社火,跟熊老先生的去世有极大的关系。尽管砲里街道办、派出所都来挡了,差点都耍不成咧,不过,社火的规模肯定是大大被缩减了的。布村南社耍过社火以后,布村中社承受着来自社会上的压力,成立新的社火局领导班子,终于决定正月二十一耍社火了。
可以说布村社火是白鹿原社火的杰出代表,因为好多人都说自己是看着布村社火长大的。布村被划分成长安布村和蓝田布村,这让两个社的社火更有了极大的看点和吸引力。我想着,要是有政两个社的社火头协商或者有关政府部门出面协调、组织,在白鹿原举办一场蓝田、长安的布村社火同一天大展演该多好啊!
注:本文没有配照片和视频,不是没有,而是我的影像资料多着呢。思前想后,觉得不配照片和视频为佳。

作者简介:白鹿放歌,原名刘建志。白鹿原南原砲里街道办白鹿村(布村)人。热衷于民风、民俗的收集和探索,喜欢把所见所闻用文字、影像的方式记录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