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在大理洱源茈碧湖镇松鹤村,藏着一处万亩梅园,连绵数公里,美不胜收。2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艺术家齐聚洱源,在“中国·大理洱源第二届梅花文化节 中国梅花精神论坛”上,围绕“寻梅、护梅、画梅、感梅”各抒己见,表达自己对梅花精神的感悟。

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花鸟创作研究方向博导唐建对梅花的认识由来已久,从1997年开始,26年间一直在寻梅。唐建认为,梅花不是一朵花,是孕育在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精神。在“中国梅子之乡”洱源,梅花已经成为洱源各民族兄弟姐妹的团结之花。探讨梅花精神,也是在探讨梅子产业的未来。
“20多年的寻梅过程中,从画梅,到以诗描梅,再到与梅为友。在我看来,梅花精神更是古梅精神。”唐建说,古梅虽老,但不是颓败,是向上,不败岁月的抗争。在寻梅的路上,对每一棵古梅都特别欣赏,每棵古梅都会给予他不同的感受。

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聪海认为,乡土艺术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现如今,人们除了对于梅花本身的喜爱,更是赋予了梅花以时代的精神。梅花突破那种固定形式的美,枝干劲健、千姿百态、繁而不乱。他说,“相信洱源通过梅花与中国书画艺术的连结,梅花精神能够愈久弥香。”

作为本土艺术家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成员、云南省政协特聘艺术家、政协大理州十二届委员会委员杨越乐在发言中说到,唐建教授的踏访精神难能可贵,吸引了各地艺术家都来洱源采风。他表示,今后的创作方向将创作更多的梅花有关的精品力作。

“对于梅花精神,我更多是从植物学角度来理解。”云南梅花研究中心主任、风景园林教授级高工华珊表示,20多年来,她对梅花的分类、栽培等做了相关技术研究。“对于我来说,梅花就像一个好朋友,从一个梅子状态又回归到一个梅子整个生命周期那种状态。”华珊觉得,所有花卉的优点,都能在梅花身上找到,梅花符合天人合一、修行圆满的境界。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