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历史 升华艺术
----观看电影《满江红》后的一些思考
作者 喜来乐
我平常很少看电影,总觉得厚厚的一本书,短短的两个小时要完全表现出来,无论如何做都会是简单潦草的,因此,电影和小说、电视剧相比,很少有彻底震撼过我的作品。张艺谋导演的这部贺岁片,炒得沸沸扬扬,网评如潮,褒贬不一,便引起了我的好奇,就去电影院一睹究竟,果然差评基本上都是有根据的,褒赞反倒好多站不住脚。

首先,《满江红》这首诗作百分之百不是岳飞的遗作,不用做太多的考证,但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就可以完全确定。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岳飞被害时已经三十九岁。写这首诗时,岳飞应该三十出头,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要从头来,收复大好河山,再给天子汇报。这是诗人伟大的爱国主义情绪爆发,豪壮的胸怀在剧烈激荡。试想,一个身陷伶伦,朝不保夕,随时都会被杀的人还会有如此的诗作吗?看看民族英雄文天祥、夏明翰、方志敏等仁人志士的遗作,把《满江红》说成岳飞遗作,改动如此重大的历史,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对观众的极大误导。

其次,用秦桧的替身给几万将士领读从未面世的《满江红》。既然《满江红》说成遗作,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岳飞,这么一首气吞山河,豪情万丈的爱国诗作,秦桧肯定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更不愿意让它面世。如果面世,必然会成为秦桧害死岳飞的反正。影片中这么重要的诗作秦桧却早早说给了替身,替身背的滚瓜烂熟,秦桧不就是个脑残嘛!这显然就是一个病态逻辑。秦桧是议和派,投降派。议和时,怎么还整出这么多的部队,这架势,不像是议和,倒像是给金国人示威。按照常理,议和时,秦桧带上几个文官,签上个卖国条约,就行了。在我看来,张大导演无非是为了弄出一个大场面,来迎合观众的心里,对接上观众的胃口。观众们,你们不是喜欢大场面嘛,这是本导强项,咱就给你们整出个大大的场面。如此的生搬硬套,糊弄观众,未免有些不妥。

还有,孙均完全可以结束了大奸贼秦桧的性命,却等着秦桧的忏悔,试图帮助秦桧完成世界观的改造。这样的手法张导其实在《英雄》中已经用过,实在是童心未泯,天真浪漫。
再者,就是血腥暴力。身为贺岁片,大过年的,整个影片从开始杀人,一直杀到故事结束,让观众情何以堪!况且,被杀者几乎全是平民百姓,在他们的眼里,平民的命,就不是个命,这种重权贵,轻平民的思想是典型的封建余毒,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

这部电影当然也有它成功的地方,像崇尚英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大的演员阵容,演员沈腾、张译、雷佳音等精彩表演,个个都可圈可点;闪亮的文化元素,岳云鹏扮演的武大人,明明是个武将,在铠甲上却套穿了一件文官服装,透视了大宋王朝重文轻武的社会现象,这样的细节处理就非常好;整个影片大半部分是在套中套,局中局中层层推进的,悬疑丛生,引人入胜。

做为一部历史剧,首先应该尊重历史,尤其是重大历史事件,不容肆意改动,容易误导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要在源于历史的基础上,追求艺术的升华,给观众以启迪,给社会以正能量。
(本文作者简介:
曹林洲,医务工作者、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协理事、宝鸡市国学会理事。热爱国学,喜欢诗文,爱好书画、集邮、象棋和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