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初识尧坝
公明
今人有诗抒写古镇尧坝印象:“进士牌坊\牵着一条老街\青石板路紧走几步\就走进了明代……”尧坝古镇,依山而建,位于川南、黔北结合部,距合江县城37公里、泸州市区22公里、赤水市区27公里,是享誉川黔的文化名镇、佛教圣地和影视基地。
阳春三月,我们随着暖暖的春风,走进了这座古镇。据导游小姐介绍,尧坝历史悠久,是合江最早的六大古寨和八大古镇之一,有“川黔走廊”之称,是川黔闻名的“小香港”。它孕育了著名导演凌子风、美学奠基人王朝闻、著名作家李子英、打工文学扛鼎者周崇贤、著名美术设计师杨洪烈等一大批名人。
走过古老的清代进士牌坊,就踏进了长达千米的尧坝古街。我们首先参观王朝闻的故居。据说,早在延安时期的党的七大,王朝闻就雕刻了毛主席浮雕像章,并送给了七届中央政治局10余名委员中的大多数人佩带,惟一一名没佩带毛主席像章的那就是毛主席本人了。建国后《毛泽东选集》出版,封面上的毛主席浮雕头像就是王朝闻的杰作。推开陈旧的木门,似乎推开了历史,踩着石梯走向王家堂屋,依稀可见当日王家的兴旺。这就是王朝闻诞生的地方,幽深的天井中只有一根古树挺立,它在向人们默默地诉说着过去。
窄窄、长长的古镇老街,保持着明清时代的风格。镇上的老屋错落有致,一楼一底,多为砖房瓦顶,屋檐四周微翘,悬挂在屋檐边串成一串的菱形木招牌或在风中摇摆着褪色了蓝布广告,看上去让人感到走入了时光隧道,走到了巴金的小说之中。漫步老街,隐约看到古镇保留了多年风韵的油纸伞、当铺、米铺、茶馆、古盐道豆花的痕迹。漫游中我们来到了凌子风的故居。他导演的《狂》、《大鸿米店》、《酒巷深深》为故乡的古镇增辉添色。天井中盘根错节的古榕树,不知见证了多少沧桑,依然生机勃勃。我们一行人或抱着或依着古榕树,留下了永恒的瞬间。
古街上,有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古镇黄粑、马脚杆粑等风味小吃。我们一边逛街,一边品尝小吃,一边感受这古镇的宁静。街上的老人们或在茶馆喝茶下棋享受恬静,或在酒楼离喝“单碗”回忆过去的往事,过着悠闲而平淡的生活,只是岁月无声地在他们的额上凿出了痕迹,是我们这些突然到来的不速之客,打破了他们生活的平静,引来了他们好奇的目光。正可谓我们在桥上看风景,别人却在看我们。
跨进古岳庙庙门,头顶是一戏台,正面和两侧是象征身份的看台。同行中有跃跃欲试者准备登台一展歌喉,可遗憾的是通往戏楼的门封死了,只能“望楼兴谈”了。这看似不大的前庙可容纳一两百人,后庙则是求神拜佛的地方,那庙门前的两尊石狮子,被多年风雨的侵蚀显得有些斑驳,但仍具王者风范,我们一行又靠着它留下难忘一瞬。
走进因电视剧而闻名中外的大鸿米店,就像阅读这古镇一段源远流长的历史。米店像一个小小的四合院,两层木楼,进门正对的二楼上,挂着两个印有“米”字的大红灯笼,两面分别串挂着四个小红灯笼,上写有“恭喜发财”、“生意兴隆”的隶书体黄字。一楼是米店,店内有几个偌大的米缸。可以想像米店老板在粮食紧缺时是怎样屯积米、面来牟取暴利。店内至今还存放着一件奢侈品——一杆一米多长的大烟枪和农户劳作的一把半米长的锯齿镰刀,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二楼老爷、太太、小姐们的卧房中那些六柱浮雕镀金镂空花床堪称豪华,就像一件件工艺品。听说有一张床是电影演员许晴拍摄《狂》时在上面休息过,马上就有追星族在这张床上留影了。
夜深人静,远处传来“邦、邦、邦”的更鼓声,更诉说着尧坝的久远。初识尧坝,初识的不仅仅是尧坝,更是一段厚重的历史;走出尧坝,但脑海中总是抹不去尧坝那古建筑与珍贵的文化遗产;审视尧坝,其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中国川南的一个古镇吧。作者介绍
龚飞,男,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泸州市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当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