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美的蜀河战龙
赵云中
大年的喜庆和酒香还未褪去,更加热闹的元宵灯节又临了。家家新桃春联,户户张灯结彩,村村镇镇花灯社火,锣鼓喧天,鞭炮声不绝于耳,少男少女们炫耀着各自的新款靓装,处处呈现出盛世快乐的景象。面此情境,立时想起一个话题,一个关于龙灯的话题,提起这个话题,不能不说到蜀河的“战龙”,那个精致而华美的“战龙”。
陕西省安康市的千年古镇蜀河,其建筑特色、民俗特色、饮食特色、节庆特色等等实在太多,曾经有很多人绘声绘色地说过,这里不再饶舌。今天说的这个关于“战龙”的话题似乎没人说过。他们说过的多是“烧狮子”,以它作为蜀河镇元宵灯节的特色。其实不然,应该是“玩战龙”!在蜀河的节庆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龙”。“龙”分为“战龙”、“滾龙”、“水龙”三种,另外还有“龙舟”。这些“龙”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战龙”,至今时时忆起,念念不忘。
“战龙”这个称呼在蜀河由来已久,其所以称作“战龙”是因为它高大威武,神力强大,降妖伏魔,驱邪除疫,“特别能够战斗”。其做法极精巧,耗资不菲,一般在年景好时,向各家商铺募集的资金多了,就做一次这种特别吉祥、彰显盛世的“战龙”。龙头很大,很威猛,龙颈“S”形,高高伸起;龙节为方形牌灯,每两节中间连接三个扁形灯,形成扁形龙身,中间绘画龙鳞、龙爪和海水,显现着龙游大海的气势;龙尾也是“S”形,与龙头对应。年景差点,募集的资金少点,就做个简易的,龙头小点,无“S”龙颈,龙头直连龙身;龙身圆形,用各色彩纸裹缠竹篾,扎成圆环,将圆环密密地并列串联起来,里面装进圆球彩灯,再用十多节横圆柱灯分段撑起,便形成龙身,龙尾也无“S”,是个鲤鱼尾状。龙节的多少有“平年”和“闰年”之分。平年为11节,闰年为13节。未知有何讲究,不做成12节。
这个战龙的出彩点重在龙头,制作非常费事,做得非常精美,彩绘得维妙维肖,生动逼真。嘴形大小开合适当,头部轮廓流畅圆润,带着笑意与慈祥,不似有些地方制作的鳄鱼嘴脸那般瘦长,丑陋,凶恶。龙头的后部扎有三个扣环,与龙颈上的三个扣环对应,插以铁栓拴住,形成轴,如此龙头可以自由摆动。出灯时,龙头里点燃一二十支蜡烛,龙角、龙睛、龙鼻、龙舌以及口中的龙珠,全亮闪闪的,华丽炫目,美轮美奂!
龙的制作大约从冬腊月就动手了,破竹,划篾,搓纸捻,扎制,糊纸,彩绘,刷羊胶……一道道工序,一絲不苟。制作人就住在蜀河完小的校园围墙外石坎下,福音堂的房后,杨少武家院门前。我每天放学总要跑到他那儿去偷看偷学,然后用高粱秆儿剥皮,折节,模仿制作,做得似是而非。
龙头很重,玩龙头的人要膀大腰圆的大力士,还要在腰间缠上厚厚的腰带,把龙头的支撑杆稳稳地扎在腰带上。出灯后常常累得汗流浃背,不过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换人,如此方可玩完一夜。战龙上街后,各家都要燃放鞭炮迎接揖拜,然后才能点燃花子喷烧玩龙的人。玩龙的人都脱光了衣服,只穿一条红色短裤,头上裹了红头巾,身上抹了鸡蛋清。玩龙尾的人最最“沾光”,有许多“二”人,腰上缠条腰带,上衣纽扣解开,怀里揣满了花筒,左右手轮换掏取,一个接着一个,不断烟花,专烧这玩龙尾的人。“大雪”纷涌一般的烟花喷在那人身上,又溅向四周。更有使坏者,专烧那人腋窝。好在他身边有一个拿着扇子的搭档,为他扇风遮挡,保护着他,顺便也分享一些“雪花”。
华美炫目正气凛然的战㔫,舞动于锣鼓声、烟花爆竹声、众人的狂呼中,除了增添了节日的喜庆热闹外,还寓意着祈祷上苍,赐福人间吉祥,无灾无祸,无瘟无疫,风调雨顺,太平安康。就像那个春联一样,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希望。
我们幼小孩童,大人不准挤进人群去看热闹,一怕挤倒被踏,二怕烧着。我们就爬上临街的二楼上,从窗口观看,还时不时伸出手去,趁那龙头偏过来时,揪那绿色的龙须。揪到了就缠在自己的手腕上,据说可以消灾免疫。我就曾经揪过,缠过,所以一直平安,无大灾大病,三年的“新冠”也不曾感染,真格“灵”了!
这“战龙”同彩船、花篮、狮子等等社火一样,在元宵节的四个连续狂欢之夜中,从正月十三一直玩到十六。十六晚上玩过之后就要送灯。送灯是把龙灯送到蜀河与汉江交汇处的沙滩上,鸣放鞭炮,紧锣密鼓,下拜,拜过之后,遂将龙尾平放在地面上,然后一圈一圈地把龙身卷上去,最后最上面放好龙头。如此,蜡烛自然就点燃了整条龙身,熊熊大火腾空燃起,在众人祈祷中,欢呼中,便把这五彩缤纷的战龙送上了天空。
好惋惜,那么华丽的一条战龙!
更为惋惜的是,这个制龙的技艺在蜀河镇近乎失传了。曾经听一位朋友说,在安康博物舘存有蜀河战龙的复制件,就特意跑去楼上楼下、里里外外寻了个遍,哪里有啊!落了个失望而归。
所好,后来在电视上看到四川自贡市的战龙,它的制作非常精致,非常华美,非常大气,非常威武,花子烧起来五彩缤纷,灿烂如昼,热闹非凡,与蜀河的战龙有异曲同工之妙,几乎一般模样。这才安抚了我失落的心。希望有一天,蜀河有志愿者去自贡市学回这套技艺,把蜀河的战龙重新制作出来,重新玩耍起来,传承并宏扬这项特色文化,让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陕西省旅游文化名镇”内含更加丰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