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女作家郝崇书
文/曹建文
2023年1月16日晚,河北卫视中华好家风栏目,播出了春节特别节目春暖人家,邀请了农民女作家郝崇书,讲述她近30年的创作历程,先后出版了《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日子里》、《七月流火》、《共产党之歌》等多部书籍,她入选了《中国百位农民作家》,荣获了2021年度感动省城十大人物,头顶种种光环的她依旧是十分的朴实无华,依旧是笔耕不辍。
一
郝崇书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1955年出生今年68岁,家住平山县古月镇刘家沟村,她父亲17岁就参加了革命,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刘家沟村与西柏坡隔河相望,小时候她经常听大人们讲述革命历史故事,红色基因在她身体里扎下了跟。
1975年中学毕业的郝崇书,参加了平山县举办的教师培训班,毕业后她在家乡担任了15年的民办教师,1990年调入古月镇政府做文秘工作,酷爱文学写作的她有了用武之地,她写的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经常刊登在报纸刊物上 ,为今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1995年她加入了党组织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一本《平山县党史》一书,记录了平山县早期共产党组织的活动情况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英雄人物的事迹,看了之后她陷入了沉思中,自己是革命的后代,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英雄事迹写成文学作品,记录传承下来教育激励后人,经过深思熟虑她向镇政府领导递交了辞职信,婉言谢绝了领导的挽留,义无反顾的回到了家乡专心搞起了创作。 二
辞职回家首先是丈夫和婆婆的反对,其次是街坊邻居的不理解,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光写作能挣钱吗?邻居和她丈夫说,你老婆是不是得了神经病,她工作的时候每月能挣80元工资,靠种地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如果少了这80元生活就会拮据很多,为了说服丈夫郝崇书想到了开一家青春商店,卖一些文具、日用品来贴补家用,丈夫勉强同意了,她也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路。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踏上写作之路的她便从平山县革命历史写起,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领导和朋友们的帮助下,完成了《七月流火》这部书的初稿,将书稿送到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社的编辑建议她,把这本书先放一放,写写毛泽东在西柏坡指挥三大战役的故事。
接受了编辑的建议,郝崇书开始了在西柏坡的采访活动,得到了乡领导的大力支持,乡长送给她一辆自行车,让她白天采访晚上到招待所休息,就这样她在西柏坡采访了一个月,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有些材料需要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她从家里拿了500元钱,带了干粮和方便面就出发了。坐火车到了北京,白天去查阅资料采访当事人,晚上便在火车站候车室空闲地方休息,在北京待了八天,回到家后便开始了写作。前前后后用了近三年的时间,写成了《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日子里》一书,在平山县领导的支持下,2001年6月此书得以顺利出版。
出书本是件高兴的事,没想到8月4日她丈夫患病去世,失去了一个主要劳动力,家庭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郝崇书没有被困难吓倒,过了头七,她又投入到写作当中来,2003年《七月流火》一书由远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三
在她出版的书籍中,时间跨度最长的是《共产党之歌》这本书,书中记载了音乐家曹火星从少年求学、参加学生运动、抗战及解放后的工作这一生的事迹。曹火星1938年在平山县抗日剧团工作,1943年创作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了永久的红色经典。
郝崇书先后三次到北京房山区霞云乡堂上村采访,第一次去采访时,坐车到了霞云乡,没有车通往堂上村,她硬是步行了50里才到了堂上村,到了后她就晕倒了,好在她的诚心得到了曹先生家人的理解和大力支持,在乡、村领导的支持下顺利的完成了采访任务,2005年12月《共产党之歌》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2008年由中央文明办、中宣部、中国作协等六部门举办的“中国百部农民作品”、“中国百位农民作家”活动,郝崇书和她写的《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日子里》双双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作序将此书再版发行,她又陆续《永远的白求恩》等书,近些年她又投入到电视剧的创作中,完成了《人民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白毛女传》的剧本创作。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郝崇书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感党恩、写红书成了她一生最自豪的事情。 作者简介:曹建文,1966年出生于信都区曹演庄社区。1982年邢台五中毕业,1987年邢台彩色印刷厂工作,1989年中国人民大学进修,1996年-1997年邢台日报,2002-2003年邢台广播电视报,在邢台日报、牛城晚报、邢台广播电视报发表作品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