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琏老师的这本诗集,厚厚的、沉沉的,共有乡愁篇、家政篇、田园篇、淮上篇、发展篇、校友篇、军垦篇、感事篇、社会篇、关爱篇、国外篇、华夏篇等十二个篇章,所闻所见所感所思皆成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与情怀,读来既感到亲和亲切,又觉得深刻深邃,朗朗上口之余,得艺术的享受与哲理的启迪,我的心中不禁对王玉琏老领导再次涌上钦佩之情。

《诗光书影》自序
王玉琏
几年心血,我的《诗光书影》一书终于和亲朋好友见面了。原本打算请人写个序言,细想没有必要,一是自己对学诗、写诗、编诗的全过程较为熟悉,无需他人代劳。二是无心让人帮我表白一番。我以为,自序真实自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拔高,不菲薄,实事求是就好。
其实,我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我的业余爱好是比较广泛的,但多为半途而废,唯独退休以后对诗词有些兴趣,成为我晚年生活的一大爱好了。现在回想起来,从认识诗词到学习诗词再到实践诗词是有个漫长过程的。
早在读小学时,老师就讲过《悯农二首》古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有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一为汁。其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些通俗易懂、寓意深刻的古诗,确实打动了我那儿时的心灵,但不懂得什么是诗。
读中学时,语文书里诗词就多了,有唐时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有宋时《蚕妇》“昨日人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还有先秦的《硕鼠》、南北朝的《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唐时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白居易的《卖炭翁》《观刈麦》等诗歌散文,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的至今还能背上一些。特别是古代流传很广的民歌,如“泥瓦匠,住草房;编席的,睡光床;种稻的,吃米糠;卖盐的,喝淡汤;当奶妈的,卖儿郎”等,更加人心人脑,但也只能读读背背,仅此而已。什么叫诗味诗意,尽管老师讲过,但我也总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
大跃进时,全国刮起了诗歌风。当时的淮阴地区也不例外,室内室外、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墙头诗》。我收藏的《淮阴新民歌〉一书,汇集诗歌142首,其中有“千朵花,万朵花,难比公社大红花。公社花开遍地香,果实累累甜万家。” “吐口气,吹倒山;动动手,河转
弯;托青天,拔大山,公社力量大无边。” 当时淮阴地委第一书记孙振华编的一首《农业跨上千里马》现代诗“苹果长城葡萄山,万里荷花万里川。棉花如白雪,遍地稻花香。闸坝林立机器响,蚕茧盈筐鱼满塘。鼓劲干三年,赛过大江南。历年老灾区,从此把身翻。”这些通俗易懂的诗歌,爽口痛快,一点不别扭,但我不懂得顺口溜、打油诗和古诗词有哪些本质区别。
大学快毕业时,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当时不仅对《毛选》大读特读,对公开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也要大背特背,大唱特唱。我和很多人一样,几十首毛泽东诗词都能背得下来,唱得出来。在安徽汪波荡军垦农场劳动锻炼时,连队开展反修防修主题赛诗会,有人写了这样一首诗:“一锹一个坑,一筐一座坟。打倒帝修反,埋下十八层。”这首不讲平仄、只求押韵的小诗,政治性强,比兴恰当,一举夺冠。我没有这么大的口气和胆量,只随风跟浪地写了一首顺口溜:“麦苗儿青菜花黄,东风吹遍汪波荡。备战备荒为人民,打倒美帝新沙皇。”却也赢得掌声。要说写诗,这恐怕是启蒙吧!
参加工作时,地委经常召开“三干会”,这对新华书店来说,确是推销书籍的大好机会。那时,我的工资很低,每月只有几十块钱,还是花了1.05元买了一本繁体字竖排版《唐诗三百首详析》,后来出差又在敦煌机场花1.2元买了一本《唐诗书法》袖珍本,外出总欢随身带上。但也有缺陷,没注释,于是又从旧书摊上买了五六本(中学古诗词对照解释》和《唐宋诗词鉴赏辞典》,得空就翻,确有乐趣。
退休后,随着空余时间的增多和工资收人的增加,买诗书,读诗词就更加频繁了,还正儿八经地学写诗了。战争年代,毛泽东的诗多是“马背上的诗”,而我学写的诗多是“路上诗”“车上诗”“床上诗”.如到九寨沟7天写了16首,到云贵12天写了15首,到浙江5天写了8首,我觉得既是练笔,又是记录。上几年,两次跌跤,腰腿骨折,每次休息至少三个月,这又是我读诗、写诗、改诗的极好机会。在病床上,我先后撰写修改了近百首的五字七字句诗歌,有的在朋友圈里还得到点赞夸奖,很是高兴。后来,有些古体诗词还在《清河诗刊》《清江浦诗词》《百姓吟诵》《大爱无涯》等期刊、微刊、书报登了出来,更受鼓舞。再后来,又研究试写一些格律诗词,在行家里手们的指导下,也能登上诗词舞台,如在微信群、朋友圈或《清江文学》平台里发表诗作,以达到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活跃生活的目的。为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知识面,我经常带着问题向“百度”求教,向书本求教,向诗友求教。我曾买过许多诗词书刊,如《唐诗.宋词.元曲鉴赏X毛泽东诗词书法鉴赏》唐诗三百首详析)(宋词三百首
详析)《诗词写作常识》《白香词谱》《古诗词课》《诗词读写丛话》《诗词格律概要》《诗词曲赋》《中华新韵》《中华韵典》《声律启蒙》《诗韵新编》《词林正韵》《新国风三百首》《中外朗颂诗文选》等。这些诗书,对我帮助不小,从中学到了不少规矩、技法和理论。
有些诗友跟我讲,中华诗词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尤其唐宋时期那些文人雅士推崇的近体诗,即格律诗,大小门槛要有十多道,要写好一首格律诗词是不太容易的,多数人都有这种认知,就连毛泽东同志在回复臧克家同志的信中也这么说:“诗当然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又说:“律诗是一种少数人吟赏的艺术,难以普及,不宜提倡。”还说:“李白只有很少几首律诗,李贺除有很少几首五言律外,七言律他一首也不写。”“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继承优良诗歌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革命诗歌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重视民歌。新诗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炼,句子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也就是说,具有民歌的风格。”毛泽东的这些理论观点,给了广大诗词初学者极大的信心和鼓舞,对诗词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直到此时,我对如何写诗有点数了。
其实,我们七八十岁老人,为了丰富晚年生活,读诗词、赏诗词、写诗词,包括出诗集,只是愉悦身心,提高生活情趣,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这就是老人初识诗词、学写诗词、汇集诗词应有的态度和定位,更高的门槛和要求还是留给“专门家”和“后来人”去跨越吧!
我的这本《诗光书影》,精力、心血、经费花去不少,但未必令人满意,自感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尤其诗意诗味、用词用句、格律技巧、注释解读、审校把关等方面肯定存有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等问题,望读者予以指出、给予谅解。
2021年12月

前 言
《诗光书影》一书是我多年辛勤汗水的结晶,也是家人和亲朋好友热情支持的结果。值此,深感欣慰并表衷心谢意。
编写《诗光书影》一书的主要目的有三:
一、打发时间,自娱自乐。退休之人,空闲无聊令人着慌,找点事情做做,充实晚年生活很有必要。我的一生,多半和书本文字打交道,在职时的官样文章搞的头昏脑涨,退休了写点闲诗也是一种乐趣,虽花费不少时间,但有收获感。对我来说,仅是爱好诗词,但无深刻研究,写出一首几十字的诗词,起码要一两个、两三个小时,能拿得出手的所谓好诗,则耗时更长。唐代大诗人贾岛的名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之所以感人至深,其原因就在于此。至于编书出书,时间就更长了。《诗光书影》一书从收集、整理到审改、定稿,前后花了五年时间。虽说精力耗上去了,但值得,幸福感、收获感还是浓浓棒棒的。
二、记录人生,留住历史。人的一生,短短数十年,多至上百年,所历经的大事、小事、趣事、憾事,多如牛毛,浩瀚无比,个中的酸甜苦辣,惟独自己领略其味,别人难以感同身受。因此,在晚年不晚的人生最佳时机,动点脑筋,留点笔墨,存点史资,为家人、社会乃至儿孙,传承一些接地气、正能量的文明新事,该是一种最好的人生交待吧!
三、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我这一生,收到亲朋好友赠送的一些自传文籍,读来深受启发,特别诗书专集,我都逐篇阅读,其文笔技巧、思想境界、表现形式确有很多独到之处。这些长处,我也在学习,也在练笔,断断续续聚了一大本。太多诗词文稿,留之嫌赘,弃之可惜,适当留存一些尚有必要。但对人书作品,其质量如何,难以把控,此前相互交流、虚心切磋就更有必要了。
《诗光书影》一书的特点也有三:
一是书名简朴,意境明白。所谓“诗光”,指12世纪古印度著名作家曼摩托的名著《诗光》,该书采取“诗体口诀”加“散文解说"的文体而广传于世。全书10章,分别论述诗的目的和特点,讲了诗的音义、诗的暗求、诗的“病”“德”,强调诗的最高精神境界是舍弃个人,物我双亡,人神合一。这些观点,充分体现文学的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该书还能利用文学的情感感受和“味”的力量吸引读者,让人们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受到启发和感染,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和感染作用正是《诗光》一书的重要特点。所谓“书影”,即显示诗书的版式和内容的存在物。退休后的作者,能在耄耋之年,用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浇铸出这本诗书,确也收获着无量的人生芳香。因此,将“诗光”和“书影”两词汇组合在一起,成为《诗光书影》的最佳书名。
二是内容广泛,老少皆宜。我的诗词交流对象多是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在这些圈子里,年岁有老有少,文化有高有低,阅历有长有短,认知有同有异,这是正常的。然而,却在创作和编撰中出现诸多“众口难调”的窘境。因此,该书既要考虑阳春白雪,又要照顾下里巴人,让大家都能接受,尤其那些生冷怪僻的字句和不为常见的典故,我是一言以避之,那些迷语式的朦胧诗更是不让沾边,尽量让受众感到此书还有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让读者自由选择,或读诗,或看图,或阅文。但也要尽量写出有意境、有诗味、有特色、有时代感的诗词,让那些满腹经纶的骚客们、老师们也能进到“小包间”,尝到“私房菜”,品出“香辣味”。
三是注释详细,知识丰富。诸多诗文都有背景介绍,格律诗标注韵谱出处,词牌交待何种体式。对那些涉及重大事件、人物典故、历史背景、地理自然、乡土风俗等也能作出适当介绍,尽量让读者在阅读时不添任何麻烦,不去囫囵吞枣。
四是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现代书报期刊等平面媒体已进人图文时代,那种面目呆板、通篇文字的版面形式早已束之高阁,除少数政论文体外,绝大多数出版文稿或多或少穿插一些与文字相匹配的图片,以增加文稿的感染力,缓解眼球的疲劳度,同时也能保存当年活动真迹,成为资政、传史、育人的重要资料。鉴于此,《诗光书影》诗词书,几乎每首诗词都能安排一两幅、两三幅的适时图片。这些图片,多数出自作者拍摄,少数历史图片来自家庭藏书或公开网页。不论哪种出处,所有图片都能保持原汁原味,做到尊重历史,传承历史。
王玉琏
2021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