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着活着就老了
文/杨舟平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兔年的到来,对每个人来说年龄又增长了一岁。对于初老的我来说,在变老的路上又走近了一步,不免心生诸多感慨。
作家冯唐出了本散文集,名字叫《活着活着就老了》,我至今没有看过,所以,就不能妄加评论。但我觉得这本书名特吸引人,起得好也不好。说好,是觉得它揭示了一种自然现象,谁都会老,谁也不可能长生不老,否则就成“精”了;说不好,是觉得纯粹是句废话,说了等于没说。
但你不能不否认这句话很值得玩味,人生基本没有一辈子的朋友,大多是走着走着就散了,就像人人求长寿,人人想长命百岁,但谁又能做到呢?秦始皇被称万岁,但秦王朝历二世而亡,始皇帝嬴政本人也只活了49岁。无论你是否承认上天是公平的,但在变老这个问题上,上天无疑是公平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生老病死,物理常情。也许,每个人的境遇不同,但每个人都必然经历生死。
岁月如刀,刀刀见老。小时候听老母亲常说“人穷得老不得”,当时很不理解这句话,只觉得人老了很难看,皮肤松弛、满脸皱纹、下巴凹陷、牙齿脱落。也恨可怕,药不离口、耳聋背驼、行动迟缓、智力倒退-----这是儿时,我对老年人的基本印象。在小地方长大的我,现在依然在小城市生活,如今的年龄,走进大城市面对光怪陆离的智能电子设施、大数据核查,有种莫名的恐惧感和陌生感,感觉坐地铁都如“陈焕生进城”一样窘态,于是感叹,自己真的老了。虽然有时感觉自己还年轻,但一看自己的孩子和周围看着长大的孩子,他们大都已成人父人母了,自己还能算年轻人吗?当我第一次被朋友的孩子叫“爷爷”时,感到很不自在,而现在已能坦然接受了。去年,当我的妻子拿着退休证对我说:“单位已经不要我上班了!”我听后也是五味杂陈,妻子才五十五岁啊,但却已经到了体制内女职工的退休年龄。这时,我才理解了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话:“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当我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时才发现,其实大多五十岁以后的人,他们的人生更自主,更从容,甚至更出彩。

农耕时代,人们靠天吃饭,年老代表对天气和农业的关系认知更有经验,因此老年人备受尊重,往往给人以德高望重的感觉。然而现代信息社会,强大的搜索引擎无所不有,知识飞速迭代,别说老年人,貌似中年人都快落伍了。
2019年,联合国世卫组织对各年龄段年龄划分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具体如下,未成年人:0至17岁;青年人:18至65岁;中年人:66至79岁;老年人:80至99岁;长寿老人:100岁以上。但划分归划分,你不能不承认,人过五十,身体的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路,心理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比如记忆大不如前了,握着熟人的手,半天叫不上名字;牙齿越来越怕咬硬东西怕接触酸冷食品了,吃个苹果,不敢直接用牙咬了,得用苹果刀切碎了吃;开始讲究养生了,睡前自觉泡脚二十来分钟;躺下睡不着,坐下就打盹;眼前的事记不住,过去的事忘不了······
一天天,一年年,活着,活着,不知不觉就老了,有时连自己也感叹,自己还很年轻啊,怎么就五十多岁了!就这样经年累月,前半生已过,后半生怎么活?古人说:“少活天真,老活德行”总得活出一点样子才好,得有点长者风范,这样,大家才会更尊重你。人生不管那个年龄段,依然对自己有要求,有生活小目标,依然要觉得自己在发光,这就是最好的时光。所以,不要怕生命又老了一岁。

看着周围熟悉的老人一个个离世,自己的同龄人中不时也传来去世的消息,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当下了。活在当下,就要有一颗单纯的心。当下,是佛经里最小的时间单位,一秒钟有60个刹那,一刹那有60个当下。有的人睡觉时千般计较,万般思虑,为了明天赚更多的钱、有更大的工作进步,还有很多会议、工作上的事,所以觉睡得很不安稳。活在当下,是安心睡觉最简单的方法。所以,吃饭的时候就要专心吃饭,喝茶的时候也要专心喝茶,真正到喝茶的这一刻,你会发现茶汤真的好喝,因为这一刻,你已融入了当下。活在当下最重要的方法是每一刻都要尽心去追求,这个世界绝对不会有完美的状态在等我们,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而焦虑恐怖,浪费时间。所以,林清玄才说:“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
佛经讲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每个人一生,都是一场与苦难的较量,与自我作斗争的修行。就算是年岁渐长,身体和精力已不如从前,也不要悲哀和沮丧,活着,就要让自己高兴,没有必要过分看重别人的脸色,更不要高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分量,要服老。千万不要考验人性,一般而言,人性是经不住考验的。
百年如云烟,最后都要尘归尘,土归土。有则故事,说是上海一对老教授夫妇,在退休后,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整理两人在各个年龄段工作、生活的剪影以及陪伴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并分门别类做成若干本纪念册,想作为珍贵遗产留给儿子。纪念册制作得极其精美、考究,差不多与人同高,有照片、有文字、有视频。谁知老教授夫妇一去世,其独子且拥有博士头衔的儿子从国外回来处理后事时,对这些纪念册竞连看都不看,最后被当成废纸交给废品收购商贩了。小商贩略懂些文墨,喜欢文艺,当看了这些精致的资料被儿子当成废品要卖掉时,惊掉了下巴。小商贩就给其子解释:希望不要卖,卖不了几个钱的。但博士儿子听后却不以为然,淡淡地说:“那就送给你吧,我拿回家没处存放!”
人老了,千万不要再计较自己曾经的地位、头衔。贾平凹先生说:“人活的年龄越大,受辱的事情会经见得越多。”所以,千万别自作多情,自以为是,倚老卖老。要想通透些,活明白些,该糊涂时糊涂些,学会换位思考,否则只能自寻烦恼。病了就治,别拖延。及时了解自己身体的状况,就会减少疾病的恶化。身体是一切美好愿景的资本,是人活下去的根基。有点小病小灾是人之常态,不要动辄拿教科书上的健康指标苛责自己,不必太矫情。在变老的路上能走多远,完全取决于我们的体魄和心态。
变老了,不必管太多,对身边的人,特别是孙辈学会放手,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学会自娱自乐,别麻烦别人包括自己的孩子。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要怕被周围人遗忘,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论你曾经出将入相,还是镇守一方,所有的权贵显赫,最终都会淡出公众的视线。“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个人的光环退去,谁都是柴米油盐,谁都是一介布衣。
不要满怀焦灼期待子女常回家看看,其实,如今年轻人的负担和压力比他们的父母还要大。每个人都是生命的独立个体,所以在变老的路上,孤独时学会自己安慰自己,寂寞时学会自己温暖自己。老有老的风骨,老有老的优雅,老有老的风度。提倡“子女赡养、社会养老”理念,但靠别人不如靠自己,不指望这些,才是正常心态。
有人说:人变老其实是从放弃自己的那一刻开始的。爱运动,有爱心,喜读书,好心态,才是不老的秘诀。花瓶易碎,容颜易老,唯有内涵才历久弥新,所以孔圣人才说:“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王国维先生才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于是,就有人提出“文化养老”,培养自己有益身心的爱好,自娱自乐,其乐无穷。
按自己的节奏去生活,不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打乱自己的节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只有你自己的生活节奏、目标,才能感知生命的精彩。你看那骆驼,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却最终走到了目的地。
向死而生,这是生命规律。你的生命电量还有多少?你是否认真计算过?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人平均寿命,男性74岁,女性77岁。按此推算,你的生命长度还能使用多久?这生命剩余的电量,你打算如何使用?显然,要积极地用,去做那些原来想做而做不成的事,去圆哪些积年的梦;要快乐地用,人生最大的追求是快乐,有些年纪了,就更要追求快乐;要美好地用,爱美之心不可消失,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时时尚尚;要自主地用,别幻想社会如何善待自己,别幻想儿孙如何尽孝;要健康地用,把健康的主导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里;要智慧地用,把握生命的每个当下。目前,新冠疫情依然肆虐全球,时不时打断着我们正常的生活,学会在疫情管控放开下的正常生活,也是我们当下面对的新课题。
一岁有一岁的味道,一站有一站的风景。过往都是序章,未来一定可期。从壮年就开始储备晚年的生活能量,变老了才不会慌。变老了,心放平,想得开,迈稳步,别逞能,要服老,你想要的,岁月慢慢都会给你的。作家王蒙已快九十多岁了,还说:“明天我将衰老”“我也年轻过,你老过吗?”瞧,老先生这境界!
是的,有过就是永远,结尾就是开端。还是以王蒙老先生的话作为本文的结语吧:“这是多么快乐,明年我将衰老,这是多么平和,今天仍然活着。”
2023年2月7日定稿
作者简介:

杨舟平,陕西凤翔人,高级法官。中国法官文联理事,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凤翔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获市以上文学奖项数十次,首届丝路散文奖获得者,都市头条等数家平台专栏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情关风月》《一城烟雨》等。作品多篇入选中学语文辅导教材,成为多省市中考试题。作品多次被《人民文摘》《海外文摘》《人民日报》《中国早报》《人民司法•天平月刊》《法制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人民法院报》《陕西日报》《西部法制报》《华商报》《杂文报》《宝鸡日报》《散文选刊》《延河》《美文》《秦岭文学》《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网》《腾讯网》《中国作家网》等平面、网络媒体发表或转载,共计120余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