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片段之十四
黄鼬逃走全泡汤
张能宽
(2023年1月27日)
冬季黄鼠狼,膘肥皮毛亮。皮换油盐钱,肉炒喷喷香。父亲逮回家,母亲来帮忙。黄鼬钻洞逃,计划全泡汤。
附记:在老家江西鄱阳县农村,进入冬季后,黄鼠狼(学名黄鼬)膘肥体壮皮毛油光发亮,在一年四季中处于最佳状态。
每年冬天农闲时节,父亲为了补贴家用,寻点油(当时,煤油又叫洋油)盐钱,会在房前屋后或村庄附近田垅里,四处寻找黄鼠狼的出没踪迹。发现可疑之处便作标记,当夜幕降临后,他把自制的长方形木头箱(这箱子一头开口,在开口处上部用半圆弧形竹片固定,箱内踏板与开口端闸板用一根绳子通过半圆弧形竹片顶端相连。只要黄鼠狼钻进箱子叼走钩在踏板上的食物,引发机关松动,闸板就会自动关闭,黄鼠狼就关在箱子里面了),放在黄鼠狼洞口或必经之路,第二天一早再去查看是否有收获。每当逮到一只黄鼠狼,父亲都如获珍宝,总是小心翼翼地宰杀、剥皮和晾干。大约半个月后,父亲一早步行十几里山路,把黄鼠狼皮卖给供销合作社收购站。当时,一张上好的黄鼠狼皮毛,可以卖到七毛钱(可抵他参加集体劳动两天20个工分所得),次等的(指皮毛破损或毛色不好)只能卖三五毛钱。黄鼠狼肉经稻草或茅草火熏,放辣椒爆炒,又是一道香色俱全的下饭菜。
记得有年冬天的早晨,父亲逮到了一只肥大的黄鼠狼。我在家门口,看见父亲把内有狂躁不已黄鼠狼的木头箱子扛回了家。稍微歇息后,他吩咐母亲拿来麻袋套住木箱口,打算先将黄鼠狼从木头箱里赶进麻袋,并用麻袋裹着黄鼠狼并把它摔死,再剥皮晾晒。不知道是父亲太激动,过早打开了木箱闸板,还是母亲被黄鼠狼臭屁熏晕,没有抓紧麻袋口,总之他俩把这只已经到了嘴边的“肥肉”弄丢了。望着逃跑的黄鼠狼,父亲和母亲相互指责,埋怨对方太大意。这样一来,全家人落得一场空欢喜。母亲原打算用卖黄鼠狼皮的钱买油盐,父亲准备买包经济牌香烟(八分半一包)的计划全泡汤了。
儿时记忆片段之十五
父亲藏钱在墙缝
张能宽
(2023年1月28日)
父亲八毛私房钱,藏在床头墙缝间。有次偶然被发现,母亲没收买油盐。
附记:小时候,我家好有几年时间是生产队里的短钱户(农民倒欠生产队钱)。当时队里分配口粮标准是:劳动力每月分到的粮食要比非劳动力高,规定短钱户是不能向队里赊口粮吃。由于家里当时吃饭人多,做工夫人少。所以,无论我母亲如何计划,每到月底都有一至二天没米下锅。这时候,母亲只好夹着小木桶到左邻右舍去借米,待生产队下个月分粮后再如数还上,并另外多加一把米。
那时候,我家缺粮更缺钱。由于没有其它副业收入,又是队里短钱户,家里生活开支长年入不敷出。特别是遇到过年过节家里需要购置必备物品,或亲戚家做红白喜事需要送礼,或孩子读书需要交学费等特殊情况,母亲更是愁上加愁,经常是彻夜难眠,不知从哪里去借钱应急。
母亲生前多次说过,她这一辈子做了我父亲两世的老板,是个倒霉的穷当家。年轻的时候,她曾数次主动与父亲商量如何解决家里困难。父亲听后却说,你要泥巴,我立马去挑几担回来;你要我去求别人办事,就是杀了我也没有勇气去。从此以后,凡是家里遇到什么困难,母亲都是先想法子解决,后向父亲通报一声。
记得有一年春天的下午,我觉得好饿,便跑到父亲睡觉的暗房(正房后面一间)寻东西吃。我进入房间后,发现放芝麻种的木桶上又放了一筐猪吃的青菜,由于我力气太小搬不动便作罢。正当我转身离开的时候,却发现父亲睡觉床头边的墙缝中间塞有一卷什么东西。待我抽出一看,原来是八毛钱。我激动极了,跑着把钱交给母亲,并拗着她给我一毛钱买馍馍吃。晚上父亲收工回家后,母亲责怪他不该藏私房钱。面对母亲的埋怨,父亲没作任何解释,嘿嘿两声之后,便一个劲地抽着旱烟。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存的这些私房钱,是留着给自己应急买烟用的。我想这八毛钱,可能是父亲从为别人家做红白喜事吹喇叭唢呐所得红包中、或是从卖黄鼠狼皮所得款项中扣留下的一部分,再就是把在县城工作的大堂哥给他的一包好烟折价出售所得。除此之外,他没有半毛钱别的收入。
当年,我家住的房子是用泥巴砖砌成的瓦房,墙体里面没有粉涮抹平,砖与砖之间缝隙有的可以并排插进几个手指头。父亲当年之所以把八毛私房钱藏到墙缝里,主要是因为房间没开窗户,光线很差,不容易被母亲发现,把钱拿出卖油盐。不怕被老鼠叼走。每天晩上睡觉时便于查看。由于家里穷,父亲一辈子没有用过真正的钱包。
1978年12月中旬,经过严格审查,我被批准入伍。在离开家到部队的那天上午,我与已患肺癌晚期正躺在堂前摇椅上休息的父亲告别,并从口袋掏出2元钱给父亲。父亲眼含泪水望着我,用无力的手向我摆了摆,就是不肯接过钱。我只好把钱塞进他盖的被子里,转身便离开家急忙赶到集合地点大队部去了。想不到,这一别,竟是我父子俩今生的永别!
母亲后来告诉我,当欢送新兵入伍的队伍从我家后门口路上经过时,父亲硬撑着虚弱的身体迈出家门,手扶着与我家隔条路的学校拐弯墙角,望着我远去的背影,性格内向的他嚎啕大哭起来。一个多月后,父亲带着遗憾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爱着的亲人们。
父亲逝世,母亲和哥哥尽管很悲痛,但他们深明大义,为了不影响我的工作和学习,没有及时把这个噩耗告诉我。我哥哥把父亲的善后处理好后,含泪给连队党支部写了一封信,请求连队领导做好我的思想工作。当指导员告诉我父亲过世的消息时,我难过得说不出话来,只是浑身发抖,一个劲的流眼泪。冷静下来之后,我感到很后悔的事情,就是与父亲告别时给他的钱太少。因为当时我身上有家里和亲戚给的共72元钱。三个月后,我把从家里带来的钱全部寄回家了,全身心地投入到部队应急作战训练。
儿时记忆片段之十六
全班惊讶普通话
张能宽
(2023年1月29日)
初闻普通话,感到好惊讶。朗者改方言,众人笑气岔。
附记:这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前的事情。当时我好像是在读二年级。一天,班上来了一个穿着时尚、长得漂亮的女生,叫谢林。有次,班主任老师点名叫她朗读课文。只见她从座位上站起来,用标准的普通话开始朗读课文。坐在一个教室里,听人字正腔圆地说着普通话,对我们这些从未出过远门、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来说,还是头一回。此前,我们只是在收音机和公社有线广播喇叭里听过普通话(当年,我由于听不懂普通话,误把收音机播报“现在是北京时间几点整”,听成“北京时间几点肿”?)开始,大家都被谢林同学的普通话镇住了,露出很惊讶的眼神看着她。紧接着几个调皮的同学起哄,嘲笑她竟然说普通话。见此情景,谢林同学便改用我们的方言继续朗读。由于她家下放到我们村不久,她还没有来得及学讲我们的方言。因此,她朗读课文时结结巴巴,方言里掺杂着普通话,好不容易才把课文读完。见她耳红脸赤的样子,班上好多同学笑得前俯后仰,有的笑得捂着肚子,有的笑得眼泪和涎一起流,有的笑得喘不过气了来。最后,在老师反复制止下,课堂才恢复平静。
谢林同学与她两个姐姐随父母亲一起从江西省南昌市下放到我们村,改造资产阶级思想,接受贫下中农教育,进行劳动锻练。她家从大城市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偏僻农村,各方面都都不适应并且受到歧视。她父母亲都是江西师范大学的高级教授,下放到我们村后,因为不会干农活,生产队领导只好安排他们捡猪粪。她家住的房子也是一间危旧土坯房。由于国家每月还给她父母生活费,所以她家生活要比我们农民家庭好很多。有次谢林同学带颗粒状的陈皮零食到学校并分给同桌的同学(我堂妹)吃。我发现她俩吃黑乎乎像老鼠屎一样的东西后,感觉很奇怪。问她是什么东西?堂妹问我想不想吃?如果想吃就回家拿大萝卜换。条件是,一个萝卜只能换两粒老鼠屎。因为我从来没有吃过这样的“老鼠屎”,所以很愉快地接受了她的条件,立即从学校跑到一路之隔的家里菜园里,拔了两个大萝卜给她换。
谢林同学和她姐妹与我们在一个学校读书时间大概不到一年,便随父母亲离开了我们村,又回大城市了。半个多世纪后的2019年11月,已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谢林同学,应我们村里几位当年同学的邀请,与其爱人(医学院院长)和大姐(医生)再次回到我们村。听她爱人乐院长说,谢林同学对返回第二故乡非常激动。启程前的头天晚上她竟一夜未合眼。交谈中,我们得知她一家人离开我们村后,她父母亲回到原来大学教书去了。
当年我就读的学校设有小学一至五年级5个班,初中2个班。老师都是本地人,全部用方言上课。学校软硬件都很差,教学设备除一块不平整的黑板和有限的粉笔外,其他都没有。师资力量更是薄弱。我都初中毕业了,学校老师都没有给学生教过汉语拼音。因此,我到现在还不会汉语拼音。用电脑写文章都是使用五笔字型。当时,公社为了加强学校师资力量,谢林同学的父母和另外一个下放的老师,都到我们学校担任过授课老师。很可惜,他们这些大学教授给我们上课的时间都不长。
知识改变命运。当年我们班有二十几个同学,能坚持读下来读书并完成高中学业的人只有六七人。其中我们村包括我、堂妹、堂弟和另外一个女同学都高毕业了。我们通过努力,走出了农村,参加了工作。
普通话讲不好,不但影响个人进步,还会落下笑柄,甚至闹出误会。
有一个当年与我一起入伍的战友,人长得比较喜气,又勤快。新兵下连后,就调到连部当通讯员。后来由于他文化程度低,又不会讲普通话,胜任不了本职工作,就调到炊事班当炊事员去了。还有一个同乡,比我早两年兵。他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后第一次回家探亲。他祖母见孙子平安归来,十分高兴。连忙在家焚香、烧纸、作揖,感谢祖宗的保佑。他见状便质问奶奶:“干啥?”奶奶听不懂普通话,误以为他要干柴。立即从地上爬起来,搬梯上楼放柴下楼。这件事至今仍是村民茶前饭后的笑料。还有一件因为听不懂普通话,引起误解差点打架的事。有天下午,我村里有位老兄在街上问一位戴手表的知青,现在到了几点钟?知青抬手看了一眼手表说,现在是北京时间16点钟。这位老兄一听便火冒三丈,指着知青说,你有块破手表有什么了不起!还骗我这个老百姓。知青说我真没骗你。老兄还是不依不饶,抓住知青戴表的手说,你是不是瞎眼?明明只有12个点,你却告诉我说,什么北京时间16点。后来,在旁人的劝解下,知青才脱了身。

(谢林同学竟然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点击链接-张能宽文章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