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漫漫长路)
·
方明的婚事
刘克勤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方明都已二十八了,别说结婚成家,连对象也没找到,这在偏远的柳树村算是少见的,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窃窃私语的话题。
“小伙子长得有模有样,挺精神的,性格也好,就是婚姻命苦啊!”说这话的是那位村里辈份最高的王大爷。
“是的,听说他在队伍上转了士官,每月工资六七千呢,月月都寄回来,他娘给存着讨媳妇用的。哎!就是没人上门,啥用?”在一旁纳鞋底的潘婶接过话茬,白了一眼。
“啥也不怪,要怪就怪他那个猪婆娘,害了儿子。报应报应呀!”李大妈的话里似有幸灾乐祸的味道。
也许这话说到了点子上,大家都不吭声了,但谁都心里明白,方明的婚姻与他娘的平时作为不无关系哩。
方明的父亲去世那年,方明刚满十岁,从此,一向开朗活泼的他话儿少了,也不太与小伙伴们合群了,走路总低着头儿。不久,方明娘便与邻村那个死了婆娘的刘木匠住到一起了。刘木匠进来后,方明娘多了个帮手,帮着干这干那,不辞劳苦,有些方面比方明的爸生前还勤快。特别是他前妻没生孩子,对方明视同己出,关爱有加,吃的穿的,只要方明喜欢都一一买来。方明呢,对这一切仍然一副无所谓的表情。一如既往地对刘木匠喊着“刘叔叔”。
几年过去了,方明从懵懂少年长成了半大小伙子。村支书见这孩子平时寡言少语不合群,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时,便动员他去参了军,意在让他到部队这座大熔炉里“淬淬火”,长长见识,有机会也许还会奔个好前程呢。
方明虽不爱说话,但明白老支书的良苦用心。想想自己这家境现状,便欣然报名应征,体检合格后,高兴地去了部队。当兵第三年便转了士官,每月发了工资除了留下正当开支外,多余的都悉数寄了回来。
方明娘想想儿子也老大不小了,该为他将来的婚事做些准备。于是她将儿子陆续寄回的钱,加上自己以前节省存下的部分全部取出,在原地基上重新盖了两层小楼。然而,就在楼房竣工那天,刘木匠一不小心从房脊梁上摔了下来,头部着地,七窍出血,一命呜呼。
从此,村里便有了“方妈克夫”和“新宅不吉”的传闻。
这还不算,方明妈妈一次参加附近一家农场打工,不知是老板漏记了还是方明娘有意为之,结账时,她比别人多领了两天工薪。村里妇女们说“这女人太厉害了,要钱不要脸!”此后不久,方明妈为丢了一只小鸡的琐事,又与邻家粟二娘大吵一场。那只鸡仔后来虽然找到了,但粟二娘那张嘴却借机四处广播、宣传,周围村民都知道这方明娘“贪小利”、“不好惹!”你想想,这样的女人,谁给她当儿媳谁不倒霉吗!
可不,做娘的如此口碑差、不靠谱,影响的直接是儿子。方明前后两次探家,竟没有一个媒婆上门说亲的。那次,一位远房表哥为方明介绍了一门亲事,女方母亲刚好路过本村,顺便暗中打听方明家庭情况时,当即就有人扮起了怪脸:“哎哟,你妹子嫁给她家当儿媳呀,那可找对人了,够你淘气的了!”对方一听,回家后就退了婚约。平日里,村里有好心人私下议论,看在方明忠厚老实的份上,意欲给他牵线说门亲事,但还未动步,未张口,就会有人翻白眼,那鼻子一哼,说出的话要多难听就多难听。
如今,方明已是第三次探家,快上30的人了,婚事一如三十晚上的月亮——没影。
可是,谁也没想到的是,就在方明假期即将休完的前一天上午,突然间,村里一阵锣鼓声响起,只见村支书领着县人武部和镇里几名干部抬着一块写有“二等功臣之家”的金色大匾来到了方明家里。看热闹的村民中有人观察到,送匾的人群中那位频频照相的姑娘对方明特别有意思,不时地附着方明耳根说着悄悄话儿。村支书后来询问方明“她是谁?”方明支支吾吾说是他的高中同学,脸儿却唰地红了……

作者简介:刘克勤,男,汉族,湖南省邵东市人。农家子弟,湖南邵阳市直部门工作。湖南省作协会员。业余码字30余年来,散见于各级报刊作品计300余万字,已出版《挑灯集》、《百思一得》、《启明星》、《时光短笛》个人专著4部。尤嗜短小精悍的千字文创作,既不浪费读者太多时间,又能给诸位些许启迪。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刘克勤作品
点击链接-肖殿群《侦察英雄萧雀》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