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云
高中毕业后,朝夕相处同窗共读四年的同学们,怜惜而别各得其所。大多数同学积极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奔赴农村广阔天地插队落户;张纬和几个男同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行列为国戍边;只有柳箐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被置留在城里照顾父母。告别了中学时代,闲居家中的柳箐就像一只离群的孤雁,失去了学生时代的学习环境和同学们感情交流的快乐氛围,显得异常孤独寂寞。
她收到的李学海离别后的第一封信,是在他们全家在新的地方安顿下来之后的时候。他在信中详细叙述道,他们全家迁徙到大西南后,正赶上国家一个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建设大会战,工地上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但目前的生活环境大不如在古城时的安逸顺便,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幸运的是,他和学梅姐姐都正式参加了工作,他成为一名设备安装工;姐姐被安排在当地一所子弟学校当老师;学慧妹妹进入省城一所中学继续读书。尽管,这里的生活条件艰苦工作十分繁忙,但是,他却获得了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在平凡的工作中能够发挥一技之长。在从事的施工过程中,他利用自己掌握的英语翻译技能,主动协助工程师翻译国外进口设备的技术资料;还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开展技术革新攻克设备安装中的技术难题。由于其工作表现突出,他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通报表扬,获得工人师傅的交口称赞。他仍然利用闲暇时间自学大学功课……
后来柳箐陆陆续续又收到了李学海的来信,获悉在1975年的秋季,他被工作单位推荐到省城一所理工学院上大学,这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能够走进神圣的大学殿堂开始大学的学习生活,他感到无比激动,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柳箐每次收到李学海的来信,都会收获一份令人激动的惊喜,心情都是特别兴奋,总是爱不释手认真拜读,不由得为他取得的工作成绩和思想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并且与他相隔千里共同分享着实现人生价值的喜悦和幸福。在李学海勤奋工作事业发展的鼓舞和激励下,闲居在家的柳箐也没有让李学海失望,人闲志更坚,始终牢记李学海留给她的那段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至理名言,勉励自己不虚度青春年华,依然坚定人生追求的信念,珍惜人生的美好时光。尽管离开了学校告别了学生时代,但她仍然与赵老师保持着正常联系,继续接受他的谆谆教诲和学习辅导,刻苦学习和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充实思想充实生活,蓄势待发,做好随时报效祖国的思想准备。
常言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7年的冬天,我们国家在教育领域率先拨乱反正,重新恢复了已经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使得一代荒芜学业的青年人有幸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面对这一柳暗花明的转型新时代,柳箐也终于迎来了改变人生命运的绝好机会,她十分珍惜这次极为宝贵的人生机遇,在赵老师和李学海给予的殷切鼓励下,时隔五年之后,再次走进了久别的学校考场,义无反顾地接受国家的严格选拔。面对来自全国各地上百万考生的激烈竞争,柳箐凭借平时积累的深厚扎实的学习功底,沉着应战,最终不负众望脱颖而出,以优异的高考成绩顺利进入中南师范学院学习,从而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梦”。她情不自禁地感慨不已,庆幸自己赶上了国家的政治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迎来百端待举的大好时光;庆幸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了赵老师和李学海两位良师益友,得到他们的精神鼓舞和学业帮助,从而借助天时地利人和的春风送爽,使得她枯木逢春、春暖花开,终于结束了孤独寂寞无所事事的闲赋日子,迎来人生厚积薄发的第二个灿烂青春时光,从此迈进了新的人生发展里程。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柳箐,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马上给李学海写信,向他报告这一令人兴奋的喜讯。可是,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她期待的李学海的回信却杳无音讯,不免让她感到有些扫兴,产生了胡思乱想,从而遭受到精神煎熬。直到三个月之后,她才收到李学海的姗姗来信,从中获悉了他没有及时给她回信的真正原因。这段时间恰好也是李学海全力以赴准备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关键时刻,面临着紧张复习、考试和接受面试的诸多繁重事务,时常在四川和北京等地长途奔波,忙得不可开交。最近,他的考研结果终于揭晓,如愿以偿,顺利被北京理工学院研究生部正式录取。喜鹊登枝喜从天降,李学海带给柳箐的意外惊喜让她大喜过望,禁不住引发由衷感慨,为李学海再次跨越人生目标致以崇高敬意!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经历过荒芜学业年代的柳箐倍感这次上大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她对四年大学生涯的美好时光格外珍惜,满怀“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她在日常学习中,依然将李学海视为自己的学习楷模,激励她如饥似渴地努力学习,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 益智端行。常言道,有一份耕耘就会有一份的收获。有着明确学习动机的柳箐,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积极追求思想进步,并且经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思想洗礼,政治觉悟更加纯洁成熟,品学兼优的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而开启了为党的伟大事业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奋斗终身的政治生涯。四年的大学生涯,无疑是她充满激情迅速获得成长,取得思想和学业双丰收的一段辉煌人生经历。
大学毕业后,柳箐主动放弃了留在大城市优越环境的工作机会,毅然决然回到养育她成长的古城,并且再次回到自己的母校,正式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承担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伟大使命。当年的恩师赵老师如今已是学校的校长,几十年的辛勤园丁生涯,他为党的事业和国家建设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在历经了人世沧桑之后,如今的他黑发染霜皱纹丛生,但是,他依然老当益壮精神矍铄,始终保持着充满激情的工作状态。
我们国家在经历了严重的政治动荡之后,我们的党痛定思痛,把工作重心迅速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迎来了百废待兴奋起追赶的发展机遇,全国人民共同肩负起振兴中华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历史使命。面对经济迅猛发展渴求人才辈出的新时代要求,人民教师首当其冲要担负起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的历史重任。为此,赵校长心急如焚把殷切期望寄托在年轻教师的身上,期待她们能够迅速成长起来,尽快改变师资力量严重匮乏青黄不接的艰困局面。
在经历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之后,如今的学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尤其在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感召下,新一代年轻教师朝气蓬勃勇于打破思想禁锢,迸发出意气风发的工作激情。受到赵校长的鼓励鞭策和言传身教,促使柳箐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她传承赵校长倡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恪守“崇德至善,求真笃实”的治学校训,遵循教学、教育规律,摒弃急功近利误人子弟的功利做法,坚定不移地开启“轻负、高效、绿色”的教书育人的发展道路。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她认真总结自身成长过程的有益经验和亲身体会,借鉴中外教育界探索发掘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的科学方法,大胆推行“启发式”的素质教育方法。她还沿用赵校长一以贯之的教学方法,经常收集和编撰一些著名政治人物以及中外科学家的至理名言,让同学们传诵铭记,从而,激励他们树立起热爱祖国,献身四化建设的远大理想抱负;通过讲述动人故事、开展知识竟赛等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引导他们产生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的浓郁情趣;采取“启发式”教学和典型引路的教育途径,激发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在班级里营造出热爱学习探求知识的浓厚氛围,调动大家争先恐后的学习积极性。
柳箐十分钟爱神圣而又崇高的教书育人的事业,她总是带着深厚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们朝夕相处,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倾注满腔的教学热情。每当她看到同学们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快乐幸福的茁壮成长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她和李学海在一起两年多的中学时期,难忘那个繁星璀璨的夜晚,李学海充满激情绘声绘色地讲述《王冠疑案》的历史故事,让她充满好奇、如获至宝、无限感慨。她多么希望在这些学生中能够脱颖而出,涌现出像李学海一样优秀的才俊成为国家建设事业的栋梁。
在柳箐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她教授的班级学习成绩跃入学校的前茅,同学们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闻名全校的一面旗帜。在她的榜样力量的带动下,全校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校风得到很大提升,赢得全市市民的良好口碑。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面对学校出现的欣欣向荣的崭新局面,赵校长逐渐消除了教育事业后继乏人的心中忧虑,为年轻教师不辱使命的出色表现感到由衷的欣慰。


作者简介
李云,网名:宏升、沧海起云帆,祖籍山东省海阳市。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80年代初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长期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和企业管理工作,积淀了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阅力。自学生时代酷爱文学艺术,读书和习作一直伴随着心路历程同行。2017年在《河南人民岀版社》岀版了原创文学作品《岁月的印记》小说集,2021年11月在《纵横小说》网站发表连载长篇小说《生命礼赞之岁月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