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邓育秦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昨天煮元宵的时候,我就提醒自己,今天是老伴的生日,虽然他现在浑浑噩噩,但家人的祝福和仪式还是不能少。
一大早挽起袖子,系上围裙,接水、舀面、和面、揉面,接着择菜、洗菜、切菜、切肉、切豆腐、炒菜,然后见缝插针擀面、叠面、“挥刀霍霍向牛羊”,手起刀落,均匀的面条横空出世。臊子熬好了,烧水煮面,又长又瘦的面条雀跃般“跳进”开水中,再窝两个荷包蛋。一切准备停当,大儿子不早不晚正好赶到。
我们扶老伴起床、穿衣、洗脸,他的事情办完了,锅里的面也不烫了,挑起几缕快乐的面条,浇上几勺开心的汤汁,放上两颗幸福的荷包蛋,没有甜美的蛋糕,醇香的美酒,丰厚的礼物,悠扬的生日歌,只有一碗长寿面和真诚的祝福。
面条是中国北方的传统面食。几滴油几粒葱花呛个锅,水开了扔上一把面条几叶香菜,连面带汤就能灌饱一家人。这样一碗看似简单的面条,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却是奢侈品,只有在家里来了客人或者是老人过寿时才能享用。
我们小时候过生日,大人顶多会煮两个鸡蛋就把你打发了。上了年纪的人才有过寿的说法,一般人是不会在生日上大操大办的,最多一家人吃碗汤面,美其名曰“长寿面”,女儿们会用攒下的白面给老人蒸两个寿桃,经济条件好的,到供销社买一斤点心就算很不错了。
那时的日子捉襟见肘,那时的孩子翘首以待,最盼望的便是给奶奶过生日,那是我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刻。虽然没有蛋糕,没有蜡烛,但是一家人围着桌子,美美地吃上一顿母亲做的长寿面,比山珍海味还要香,提起来就馋得直流口水。当时我是吃着自己碗里的面条,盯着奶奶碗里的鸡蛋。当然奶奶也不舍得自己吃下去,趁母亲不注意偷偷给我碗里夹一个,张开嘴深深地吸气,汤汁的咸香,面条的芳香,鸡蛋的鲜香,菜叶的清香扑鼻而来,在叽溜声中,一股热流霎时传遍全身,我就是在这样的温情中长大的。
给老人过生日吃一碗长寿面是我们家的传统。父亲退休后,我们张罗着给他们过生日。父亲的生日早母亲几个月,这天,母亲笑得合不拢嘴,一筷子一筷子给父亲的碗里夹面条,意思是添寿,最后开心地宣布一条铁命令:“今天我们两个人的生日都过了,到我的生日就不要再麻烦了。”
结婚后婆母跟我一起生活,她老人家善良,仁厚,勤劳,朴实,替我做家务,帮我带孩子,视我如亲闺女。生日那天,婆母特意做了面条,笑眯眯地说:“孩子,今天是你的生日,咱们吃面条,不喝米汤,别弄得一年糊里糊涂的。”看着满面笑容的婆母,听着这些暖心的话语,品味着长寿面里婆母浓浓的爱意,我被笼罩在腾腾的热气中,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心里溢满了感动和幸福,婆母能记住我的生日就很不容易,何况亲手给我做长寿面!这种亲情始终温暖着我的心,然而因为中国人特有的含蓄,我和婆母都不直接夸赞对方,交流时竟隐约有一丝暧昧在里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朦胧起来。
我们决定给婆母过生日,但她执意不肯说出日期,只好按照身份证上的4月30日给婆母过生日,如果那年四月是小月,就往前挪一天。我从不声张,总是在吃过长寿面以后才告诉婆母今天是她的生日,看到婆母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我在想,这个没有仪式感的生日宴,也许是婆母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
老伴干了一辈子金融,以前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工作顶呱呱,是本单位唯一一位有高级职称的会计师,退休后受顾于原单位发挥余热。在一个乍暖还寒的早春,回家看望母亲,因煤气中毒患上了迟发性脑病。令我最痛苦和最无奈的现实是,他的大脑像乱了码的电脑程序,混乱、颠倒、错位,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下的事记不住,过去的事能想起。随着脑梗和脑萎缩的相继出现,大脑这个指挥系统彻底瘫痪了,吃喝拉撒全都乱了套,成了一位失能病人。全家人只好围着他团团转,穿衣洗脸,剃头洗脚,喂他吃饭,陪他锻炼,整得人手忙脚乱、晕头转向的。为了唤醒他的记忆,我们玩起了唐诗接口词:“白日一一依山尽,黄河一一入海流……”我说半句他说半句,居然接得有板有眼,见我竖起大拇指,他呆滞的目光里显出少有的神韵,脸上也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老伴患病九年来,两个儿子心没少操,苦没少下,累没少受,钱没少花。老大离得近,每周都过来,近到理发洗澡,擦桌拖地,远到求医问药,开车出行,他都亲力亲为。今年春节期间,足足陪了我们一个月。老二远隔千里,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用一张笑脸隐藏住所有的疲惫。事业再忙,身体再累,总要挤出时间“回家看看”,大到购房买家具,小到轮椅纸尿裤,只有我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常会在不经意间带来惊喜。孩子们孝心可鉴,令我感动。
儿子见我盛好了面,便用一双粗壮的手端起碗来喂他爸爸,筷子勺子交替使用,一会儿挑面条,一会儿舀汤汁,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看着他认认真真又笨手笨脚的模样,喜悦的泪花在我眼眶里打转转,变成朵朵幸福的花儿荡漾在脸上。
记忆中,那个骑在爸爸肩膀上咯咯大笑的开心顽童;那个跑进池塘弄湿棉裤冻得瑟瑟发抖的小探险家;那个在西安车站被众多好心人热情救助的惊风小儿;那个屁颠屁颠给姥姥送狗肉的美少年尚在眼前,倏然间我牵着的那双小手变成了一双大手,当年的小顽童已经成为怀抱孙子的中年大叔,角色转换的如此之快,让我有点不适应。
人到中年,上有父母要赡养,下有子女要抚养,既担心老人的身体,又操心孩子的前程,身后站着一家子人,身上背负太多的责任,要挣钱还房贷,挣钱过日子,挣钱防大病,挣钱备养老。
他们不畏惧,不退缩,勇敢地站在风口浪尖,用自己的辛苦换得生活的安定,用自己的疲惫换得家人的轻松。他们害怕生病,倒下不起,害怕变故,跌入谷底,不敢任性,不能冲动,为让孩子衣食无忧,为让父母安享晚年,拼尽全力,早出晚归,奔波在创业的路上,努力换来家庭的兴旺。他们明白,再美好的梦想,只能自己圆;再伟大的使命,只有自己担。他们是负重前行的好儿男!也是千千万万个中年男人的缩影和写照。
有人说女儿是贴身小棉袄,而我说,儿子是护身符,是地基,是军大衣,他们已不再是柔弱的孩子,而是家人的依靠,在我的心中无比重要,是我精神的支柱和主心骨。
孩子们,不论你是优秀还是普通,不管你是富裕还是贫穷,只要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任劳任怨,勇往直前,你就是最成功的人。即使你是一株小草,也能带来一片绿茵,即使你是一粒微小的尘埃,在咱家也是一棵擎天的大树。如今,凡过生日,必有蛋糕、礼物、鲜花与聚会,我觉得最好的生日礼物,莫过于你喂爸爸的那一碗长寿面。愿行走在光阴里的你们,不负年华,展现自我,善待自己,永远年轻。
2020年2月27日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