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岁月
文‖常美兰
悠悠岁月忆当年,往事联翩浮眼前。
青春已逝彩依旧,韶华时光记心间。
人的一生,青春是最美好的页面,青春却又是短暂的篇章。结束了十年寒窗生涯,满怀希望与报负便急匆匆结婚,步入人生旅途神圣而光辉的起点。
1983年冬季,寒风凛冽,飞雪飘飘。我随同刚完婚的爱人一起离开家乡,要去遥远的四川放蜂,追求理想,实现创业梦想。
我们乘坐满载蜂箱的汽车,途经山西、陕西最后到达四川。一路上经过了不少城市和乡村,目睹了沿途各地美丽风景。祖国大地繁荣昌盛的太平盛世,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
对于从没离开过家乡,更没有出过远门、生活在乡下的我来说,看到所有的一切都感到好奇,感到新鲜。特别是翻越巍巍入云的秦岭山脉,峰峦起伏的座座峻岭,雄伟壮观的神奇峡谷;随车行驶在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环绕着秀丽陡峭的秦岭山峰,层层叠叠蜿蜒盘旋。当来到秦岭山顶峰时,我的心情既紧张又激动,那种“登高入云端,手可摘星辰”的豪迈情怀油然而生。能够放眼世界,感到无比自豪。
跨越秦岭来到风景秀丽的四川,把一大汽车蜂箱平安放到场地,搭起帐篷住了下来。那里的人们,朴实、善良,他们热情地迎接我们进了村。
四川的冬季,气候和我们北方相差很大,虽然不像北方那样冰天雪地。但阴冷潮湿,白天很少露出太阳,晚上看不到星星和月亮。常常是阴雨绵绵,雾罩大地。可那里四季长青,景色怡人。勤劳朴实的人们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很快融入了他乡异俗生活中。和四川的父老乡亲们一起玩,一起聊。相互之间真诚对待,我们相处的很融洽。
记得离我们放蜂不远处有个石油队,居住着许多石油工人。石油队大礼堂里墙上挂着一个很大的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我和爱人随同当地的老乡们一起赶往那里看电视。因为当时在我们家乡很少看到过电视机,欣赏电视节目是种奢望。对于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年轻人,有这样的享受机遇,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所以,每天晚上赶去看电视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我十分庆幸,在刚刚进入改革开放时期,能够走南闯北见识外面的新鲜事物,感受社会发展带来的实际效益。
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已到了新春佳节,那种传统的家人团聚吃年夜饭习俗,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家里的亲人。我是头一次在外地过年,不免产生了一些伤感与思乡之情。
不过,虽然远在他乡过年,但这个春节还是过得特别愉快。除夕之夜,我和爱人一起来到石油队看电视,分享到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直播。欣赏到了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姜昆,歌唱家李谷一、胡松华等艺术家的风采;此后,春节三件事“放鞭炮、吃饺子、看春晚”成了我生活中的大事,一直坚持下来。
在四川当地一直延续着“赶集”这个习惯,就是在附近的乡镇每月按一四七或者二五八日子轮流举行集市,老百姓称为“赶集”。我从小生长在闭塞落后的黄土地上,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热闹繁华的阵势。那真是人山人海,川流不息,有说书的、唱戏的、做买卖的,物品交易市场琳琅满目,我情不自禁地融入其中。前来“赶集”的人太多了,我和爱人在家乡中等身材,当我们行走在人群里,倒觉得自己的身高还不算低。
我们在异乡生活得很快乐,当地老乡十分尊重我们这些来自内蒙古的养蜂人,经常请我们吃饭。记得有一次,一位大姐叫我到她家,给我端出满满一大碗早已煮好的荷包蛋,汤里还加了糖,特别好吃。这不仅代表了四川姐妹的厨艺,也体现了我们相处的友谊。有时那里的人还常给我们吃他们自己加工的挂面、腊肉炒菜、大米干饭和自家做的干菜。还有的送来甘蔗、桔子等等四川特产。
当然了,我们也少不了回馈他们这份深情厚谊。从家乡带来的葵花籽,做好的油炸糕送给他们品尝。共享南北风情,共建千里友谊。
通过几个月相处,我们和当地老乡建立了深厚情感。当我们要转场离去时,乡亲们舍不得我们走。他们纷纷送吃的,送礼品,有一位大姐还为我绣了一对绣花枕头套。四川的妇女们特别会绣十字绣,把精心绣制的物品当作珍贵的礼物送给朋友。有的给我们送来了白面和大米,还有的给我们送来四川人用竹子编成的“烧鸡”(四川人用来捞菜、淘米的用具)。
这段四川放蜂经历,让我感动,让我不能忘怀;多少年来,我始终掂记着那里的山山水水,挂念着那里的乡亲。我和他们保持了数十年的书信往来,这段友谊见证了“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并深深地印在了我的青春岁月……



作者简介:
常美兰,汉族,内蒙古清水河县人,1961年出生。喜欢文学,爱好写作,作品发表于《清河创客》《呼和浩特文学艺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