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村的“活雷锋”(特写)
作者/饶晓辉/江西

他,命运多舛,却心如阳光;他,个子瘦小,却似泰山伟岸高拔;他,家境清贫,却是人们眼中的精神富翁。他就是,抚州市东乡区虎圩乡阳光村退役老兵、优秀共产党员,被人们称为“阳光村的活雷锋”付太山。
名如其人,精神富(付)有,行如泰(太)山。走进付太山的家,我们看到的是,简陋的居室里,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高档”物品。但修桥补路的家伙什,却一应俱全。如果用清贫,寒酸等词语来形容老付的家境,还真是一点都不为过。然而,就是这样一名年过古稀之年过着不太富裕的老人,却一直默默地为村民做着善事,好事,而且是一做就是坚持三十多年。

今年七十二岁的付太山,是一位有着六年军龄,五十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在部队服役期间,连续四次受到上级的嘉奖。退役回到地方后,他始终以一名退役军人,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甘于奉献,曾多次被当地党组织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数次当选为虎圩乡党代会的代表。
在阳光村,提起付太山的善行,上至耄耋长者,下至年少学童,那真是家喻户晓,人皆尽知。顺着村民手指的方向,笔者看到一条条通往田间地头的小路整洁干净,一条条 灌溉沟渠通畅无阻。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路和渠,却是庄稼人心中的致富“天路”。每每遭到雨水的破坏,付太山总会带上工具及时出现在这些地方进行加固垫补。付老平时修桥铺路时,总会带上自己的儿子一同参与。用他的话说,我现在年岁大了,总有一天干不动了,现在既可以给我打个帮手,以后就让儿子将这些事继续做下去。据邻村一位六十多岁的杨姓老人介绍,付太山修桥铺路还不止在本村。只要是被他看见哪里的村道破损了,不管是本村的还是邻村的,他都会立马赶去修补好。三十多年来,付太山就是这样一直坚持为大家义务修桥铺路,风雨无阻,从不间断。言及付太山的善行,村里人都会伸出拇指夸他:老付干了很多不是他做的事,真是个了不起的人!面对村民的赞誉,付太山却很平静地说:“我文化水平低,又没有什么特长,做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就应该为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还了解到令人为之动容的一件事:二O二O年春节新冠疫情突发期间,当地政府组织党员干部为抗击疫情捐款捐物。获悉此事后,付太山第一个来到村委会,将自己平日省吃俭用的四百元捐了出来,并留下一句铿锵有力的话:我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名受党教育几十年的老党员,为抗击疫情尽一份力,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付太山的行为令在场的阳光村党员干部为之感动,因为他们知道,四百元虽然不是很多,但对老付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付太山的家境,他们太了解了。其妻子的手早期受过重伤,至今无法干重活;大儿子及儿媳都身有残疾,生活来源靠的都是国家的低保资助和老付的时常接济。
行者有疆,大爱无疆。付太山,这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在平凡中用他朴实无华的善行,诠释着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彰显了乐善有恒,大爱无疆的人间真情。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