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赓续红色基因 传承红色精神
文‖梁继国
我,梁继国,男 ,59岁,平遥县杜家庄乡杜家庄人,高级教师,一生从教。我小时候生活在充满红色基因的村庄,听着爷爷先辈们红色故事长大,红色基因深深的烙在我的心田,生根、发芽,我将红色文化精神代代相承。
一、红色的文化村庄感染着我
我的故乡平遥县杜家庄乡杜家庄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红色村庄。在抗战时期,这里曾是中共平介县委、平介铁北县政府成立根据地,刻录着平介县十几件历史大事的印迹,传扬着让许多日伪军闻风丧胆的抗战英雄故事。在这小小800人口村庄里,牺盟会特派员有5人,发展党员25人,有120多位青年参加抗战。全村被日伪杀害68人。杜家庄因参加革命抗战人数多、牺牲人数多、为革命贡献大,被称为红色“小延安”,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这里,有许多红色革命遗迹。有中共平介县委活动遗址;有平介县办事处成立及平介县县长胡汉平工作活动场所遗址;有平遥县早期革命者、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学家陈高傭的故居;有五寨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梁学岸烈士故居遗址;有1936年红军东征时路过居住地,有36位英雄为国牺牲的杜家庄村南英雄一条街;有革命老前辈何长工、蔡畅路居地,有欢迎张丕诰起义大会遗址等。记述着革命先辈活动的踪迹,见证着重要的革命历史。
在这里,传诵着很多令人感动抗战故事。李士银烈士被仁岩日军抓捕,乱刀刺死,肠肚外留,惨不忍睹,光荣献身;陈继生烈士被阎伪军抓捕,砍下头颅,头颅挂在文水南辛店槐树上示众,为党尽忠;五寨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梁学岸在五寨与日军作战时,身负重伤,发出了“宁死不当俘虏”,用最后一颗子弹自戕而死,时年33岁,以身殉国;王忠徒手夺取小钢炮;李士义假枪生擒敌伪狗排长……。英雄故事代代传颂,英雄人物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二、红色的文化基因传承着我
我出身于红色世家,听着先辈们红色故事长大。
我的爷爷梁学岸,原名梁永禄,早年参加革命,是国家民政部第二批公布的600名革命英烈之一。1935年,梁学岸与任行健、朱向离组建北营、长寿村两级小学小组,是中共在平遥县发展的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属于省工委直接领导,同年加入共产党。1936年,在文水北武涝村任文水县牺盟会特派员。1937年,任五寨县牺盟会特派员,担任县长及游击大队长。1942年8月18日,与日军作战时,左腿被日军机枪打伤,警卫员李虎仁背着他要撤离战场,他从背上滚下来,说:“我宁愿战死,也不能让敌人抓获的。”把政府的印章和文件交给李虎仁,把死留给自己。宁死不屈,大义凛然,自戕而死,时年33岁。
我的二爷梁永祯,他早早的也参加革命,1946年担任平介县农会秘书,领导人民群众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积极支援八路军前线作战,同年入党。1947年,在西北山学习,集训下山后,参加战斗,协助平介县区委书记孟兴柄同去参加革命工作,一生对党忠心耿耿,1957年,担任杜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他除了参加革命以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大梁学岸英年早逝,;梁氏家族一家吃喝生存,他付出了极大努力,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日伪残酷迫害,全家东躲西藏,颠破流离,全凭他付出的尽心努力,至今他还保存着,平介铁北线秘书工作证。
我的三爷梁永祥,因革命工作需要,化名李玉祥。1938年,与工卫旅同志在徐家镇宣传革命工作,晚上被日本鬼子包围,分散突围,拼命奔跑,奔跑到文水北辛店以后,不幸吐血,从此落下终身残疾。1945年7月担任平介二区助理员,1947年2月,担任平介政府秘书,后担任平介一区区长。
1944年秋,在杜家庄印好革命文件后,送给晋西南工委,在薛靳村遇到日本鬼子,将革命文件吞入口中,被日军抓获在宁固,严刑拷打五次,没有屈服,在明天日本鬼子“死啦死啦”的当天夜晚,用尽全力,用手指抠开牢房砖缝,拆开砖块,脱逃而去。在杜家庄村外搭起棚子,养伤两个多月,平介县委和人民群众进行帮助,请医送药,群众轮流护理,站岗放哨,日军几次到村搜查,全村村民回答只有一句话,人被你们抓走了,没有消息,疗养一年多,在九死一生中恢复了健康。
我的三爷梁永祥,最大突出的贡献,就是在平介铁北县,进行文秘工作,他和二区区长郭仁同志、八路军记者吴刚同志、本村的李士进、雷月娥夫妇,精心组织,协力操作,刻印党的文件,宣传党的知识,通知党的各种组织机构消息,都是他们完成的。八路军记者吴刚在36年后写出了文章《1944年平遥杜家庄的抗日故事》发表在《陕西新闻研究》来纪念他。
我的三爷梁永祥,后又担任太谷专营酒厂经理,杜家庄供销社主任,民办中学校长,特别是在担任杜家庄党支部书记时,严格遵照党的路线方针办事,领导全村人们致富有方,取得农业丰收,收入增加,他的领导方法以及为人服务的思想得到了县上的表扬,县上的领导,轮流取经,名扬全县,使杜家庄成为了全县的模范村。
1959年,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杜家庄人民,生活特别困难,李玉祥同志,实情实报,得到县委支持,没有上交国家税款,反而得到了上级补助。到了1962年,全村每个小队,用上了两辆皮轮马车,结束了原始的木轮大车拉运的历史。按照国家指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放手工作。但在1965年,四清运动中被平时革命得罪的不少人,将他定为四不清干部,由人民公仆变为人民罪人,关押在单独的学习班房间里,不让按时吃饭、睡觉,要求每天写出自己的反悔书,写出自己所犯的错误,隔日接受政府官员的审判,参加全村人民的批斗大会,饱受人间屈辱,受批挨斗,阅尽人间人情冷暖,尝尽人间生存之艰幸,由原来为党工作吐血、越狱身残、转换为肝炎,将人之生命走到了阎王门之口上,身体极其消瘦,双眼突出,精神不振,在批斗会上,站立不住,倦屈而卧,身上披着一个烂棉袄,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险些丧生。直到1973年才平反冤案,洗清冤屈。1976年含冤而死。
在抗战期间,在爷爷三兄弟革命的影响下,梁氏三兄弟的两姨兄弟郑履清走上了了革命道路,曾任平介县抗日政府县长安平生武工组组长。梁氏兄弟姑舅弟兄也但加了革命。李士银、李士进、雷月娥、李士义、李士孝、李士廉、李士文走上了革命道路。李氏兄弟亲家陈兆荣、陈淑珍参加了革命。李玉祥的妻兄陈兆玉也参加了革命。在当时杜家庄加入共产党员有15人。由一个小红色革命家庭发展成了杜家庄村一个红色革命党员大家庭,也成就了杜家庄村在抗战期间是红色“小延安’光荣称号。
因一家人参加革命,其家人遭到了日伪的残酷迫害,一家人东躲西藏,有家不能回,有房不能住,颠沛流离,历尽艰辛。我的父亲梁生玉,在国民党征收常备兵时,年仅14岁,硬被几个耳光打成16岁,在太谷阎伪19军险遭寒症失去生命,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63军,退伍回家。我的四个父辈们为革命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
三、红色文化精神鼓舞着我
我在红色的文化村庄长大,听着先辈们红色故事长大,时刻牢书记指示:“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红色文化精神时时鼓舞着我,开启了牢记红色使命、还原平介县历史的伟大使命。
2017年,我迈动了搜集整理平介县史料的脚步。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电话打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与平介县一百多位革命后代取得了联系,并用我的诚恳之心感动了每一位革命后人。先后收集平介县珍贵的革命先辈回忆录、资料30余本,取得了众多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在杜家庄小学发起、组织51位革命后代成立了“杜家庄红色‘小延安’纪念馆”,勒碑《红色“小延安”英雄纪念碑》,昭示后人。
我前后奔波了平介县100多个村庄,采访了近百位存世老人,并留了笔记,力争还原出平介县的烽火岁月,写出了20 多万字的采访性文章。在各有关县的图书馆和档案馆,留下了奔波的足迹,留下辛勤钓沉的身影。我深入实地,先后考察了发生在平介县境内的回回堡战斗、左家堡大战、白石火车站惨案、汾孝战役、曹村激战、北营战役等革命遗址,写出了珍贵的纪实报告文学多篇,并在多家刊物、网络平台上发表。我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平介县的山山水水。在文水康家堡找到了中共平介县委所在地,在汾阳的鳌坡村、邓家坪找到了平介县民主政府遗址,在沁源的武家沟找到了平介县办事处的成立之地,在沁源的“胡汉平村”觅寻到平介县县长胡汉平(原名陈显邦)越狱接受党审查改名一生忠于党的缘源。
为了掌握大量资料,我还购买了近万元的抗战书籍,挖掘、整理了有关平介县70多万字的历史资料,采撷了平介县珍贵的文物图片500多幅。近四、五年来,自编、自写、自印平介县单行本资料300多册,无偿发放,宣传弘扬平介县红色文化,在汾、平、介、孝、文水等地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了让收集来的资料,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我利用工作之便,为“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东游驾红色展览馆、北营村红色教育展览馆、孝义大孝堡“红色展览馆”、孝义大孝堡“汾孝战役纪念馆”、“平遥南官地烈士陵园”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当地平介县革命史料,还原了平介县军民积极抗战的历史,将平介县军民抗战的革命精神,渗入到各地的红色展览教育之中。
在此基础上,我积极组织参加了平介县红色秘密交通线、南下支队通过同蒲铁路激战等纪念活动,发动组织了十几个县的诗人、书法家、文学爱好者,参与了平介县史料座谈交流,集图、文、诗、书为一体,将《平介县抗战图配诗文集》出版发行。2021年7月1日,我与我的学生山西省青年书法家雷森林共同撰文,并由雷森林书写作品《党的“廉吏”雷锡良》,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伟业”大展,将平介县原秘书、财粮科长雷锡良烈士的“廉吏”形象,搬上了国家级的历史文化舞台。
我用纪实、通俗的语言文字,时时在寻觅,日日在写作,用心记述着平介县的历史。近年写作发行的单行本平介县红色资料就有《红色小延安杜家庄永放光芒》、《中国共产党平介县组织史资料》、《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述》、《热血铸就党的红色交通线》、《平介县抗战图配诗文集》、《平介县抗战史料汇集》、《红船从这里起航》(与张中伟合编)等。
我自己花钱两万多元,出版了90多万字的《血铸铁北》平介县史料汇编100套,全部免费赠送。我亲手绘制的平介县地图。此书中有着平介县的战地故事,有着护送党的领导干部、革命队伍通过红色交通线的艰辛记录,有着平介县为国捐躯的614位英烈的名字。
我不求名利、吃苦耐劳、无私奉献,挖掘整理平介县革命史料的觅史精神,曾感动了周边上下的众多人士。得到了山西省军区郭志刚政委的关心支持;得到了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全安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春平先生的关注,郭春平先生就平介县史料内容连续向省政协提出过五次建议,得到了晋中市人民政府郭虎、平遥县人民政府县长石勇的签字回复;得到了平遥县史志研究室主任王本荣、副主任温小琴的全力帮助支持;得到了平遥知名人士王京利、张中伟,孝义王爱琴、李景耀,汾阳冯恩启、梁化勇、侯荃,文水侯志刚以及平介县革命后代的帮助支持,从而成就了平介县完整史料的收集汇编和开发利用工作。
时逢盛世,国泰民安。我将继续努力,在各级县、乡党组织、党支部领导下,在红色人士关怀支持下,挖掘红色历史史料,在杜家庄筹建平介县革命纪念馆,并开辟为平原抗战国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红色革命英雄在抗战中做出的牺牲和贡献,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努力将这里成为振兴乡村红色文旅活动的生动教材,成为红色精神代代相传伟大杰作!

(此文获得2022年晋中市“红色传家福”主题征文三等奖)
作者简介
梁继国,平遥县杜家庄人,高级教师,
晋中市作协会员,平介红色文化研究学者,汾州文化协作交流会副会长,晋绥平介红色文化发展研究会秘书长,山西省晋绥边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杜家庄红色小延安纪念馆馆长,为东游驾红色展览馆及孝义大孝堡红色展览馆提供大量的革命历史史料。著有平介抗战红色文化史料系列丛书«红色“小延安”杜家庄----永放光芒»、«血铸铁北·平介抗战史料汇编»,多篇红色文化作品被多家刊物文学社刊登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