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读着郑恩信先生的散文集《小草静悄悄》,我对自己说。感觉真正是来自生活中的东西,读起来还就是不一样呀。郑先生首先是一个热情的生活者,然后才是文人。他的文字不是摆开架势雕凿出来的,而是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的产物。我同他只是一面之交,几乎可以说素不相识,但我看到他的文章,就了解了他这个人的品格。感觉彼此就成了熟悉的朋友。读着他的游记和生活随笔,就像伴随他走过大江南北和几十年人生的岁月,为他的命运而动心牵挂了。他的文字质朴真切,读来就好像面对东北广阔黑土的芳草地、大农田、和河流沼泽,蓝天与云朵。我彷佛看到一位个子不高、外表粗犷的东北汉子背着简单的行囊,在坚实的原野上行走。他一边迈步行走,一边悉心地观察,时而仰望天空,时而伏地亲吻,继而捧起一掬泥土痴情地闻着。他与人交往淡泊名利,处处显出重情重义。他努力行走在人生路上,用行为诠释着志向与志趣,书写着自己的履历。他的文章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切,使我不禁感叹道:当今之世,一个人能够真诚亲近大自然,奋力摆脱功利缠绕,真是难能可贵。郑恩信先生,他的散文中有哲理,有信念,也有科学知识。这是一个传统又现代的普通生活者的精神世界的全方位展示。他写作,不受功利驱使,看不出讨好谁和企图什么。显然就是因为喜欢,因为爱。因为这块土地上有他的先人留下的脚印和他自己对人生百味的记忆。这就像一个真诚的朋友的掏心窝子话,很容易使人感动。瞧他那些日久弥新的童年记忆和青少年时代的青春梦,就像遥远地平线上的动人旭日与晨曲,飘然而至,把读者带入其间。往下读,他步入了壮年,仍然保持着童心与青春的梦想。这令他依然年轻,充满了生命活力。那中年人不无沧桑的外表下,包裹着年轻人的激情。这体现在他的言行中,更体现于文字里。我读着郑先生的散文,感觉在草地月夜听有朋友诉说往事。语言那么质朴,情感真挚而爱憎分明的表白,使我感受到了温度与激情。总之,这些并不曾细心打磨过的篇章,不是端起架势雕凿出的。这些带着鲜活露珠的花果,令人耳目一新,味觉大开,欣喜不已。我在他的文字里,结识了不少的人物。邻居、同事、同学和一道徒步行走的友人或发小。我参与到了他们中间,一块儿种花,一道野餐,一同露营,一起谈天说地交流人生感悟。这样的生活,改变了世俗套路,也打破了精神沉闷,意味着某种逆行的返璞归真。作者最大限度追求自由自在,令人感到了生活的美与心灵的美。“我不着急,你慢慢看,错误很多,我只是把过去的文章整理在一起……”郑恩信是学工科的。他为人处事真诚而执着,且观察细致,尽量努力着独立思考。他的为人为文很是与众不同。他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使我感到“高山流水有知音,愿做俯姿和鸣琴”。郑先生是个超脱的人,更是个助人为乐,做事为乐的热心肠。我喜欢读他写友情的文章,也喜欢读他以“记流水账”的方式,写营口西市区的规划发展的摄影与影展。读了令我感动。他的“理工男”与“工作狂”+“痴情诗人”,构成了他的人生多维度。他不图功利,不知疲倦地努力,换来的是自己爱的宣泄和心灵的充实。他所倾心的跨界公益事业,是他的另一种结盟行走的方式。在此类许多人避之唯恐不远的自找麻烦的“闲淡事”里,郑先生不由自主,义无反顾,脚踏实地又陶醉其间,夜以继日,乐此不疲。令人不理解又不得不佩服。拿得起却放不下,这才是他。关于营口西市区的故事真有趣。开始是工作,到后来就变成了义务劳动。由营口市摄影展延伸到全国楹联大赛。郑先生被席卷其中,废寝忘食,又乐此不疲。他的行为感动了杨老师。杨老师说,“干这样的事,是个费力的活,还必须得有人心甘情愿地干。”郑先生忘了自己的苦和累,还发感慨说:“我不得不佩服杨老师,就是这样心甘情愿的人。7年来,组织学会学习150余次,从来没有间断过,培养了一大批人。他为学会各项活动多次捐款,组织会员发表作品忙前忙后,又为学会著述工程花费心血,真是功不可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正是有这样默默奉献的人的努力,才使营口市楹联学会在全国有了较大的影响。我也觉得,人还是要有点奉献精神……”郑先生的散文,貌似不动声色,实则蓄势而发。写景真实生动,抒情总有依托。往往曲径通幽,落笔则在于写人,赞美某种精神。开篇中写修车子的张二,不写他修车之事,而写其窗外种花,写着写着,引出张二上中学的女儿赏花促学,真是神来之笔,一个爱女心切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把一个新时代普通劳动者的心智与志趣写活了。在文集中还有不少这样的篇目。总之,《小草》是一束束采自生活原野上的真花真草。她们虽然不如假花艳丽精致,但却带着露珠的晶莹和泥土的芳香,是一个真实生活者动情时的沉吟与歌唱。我为作者郑恩信点赞,并欣赏他的摆脱功利的行走精神和无心却植柳的写作心境。愿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勇敢地拿起笔,愉快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抒发自己的美好心情。中国文学的真正繁荣,有赖于斯。
2023年1月8日

忽培元,祖籍陕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传记文学创作与研究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16年5月被国务院聘为国务院参事。
主要作品有文学传记:《苍生三部曲——群山、长河、浩海》《耕耘者——修军评传》《百年糊涂——郑板桥传》《难忘的历程——延安岁月回访》《刘志丹将军》《谢子长评传》《阎红彦将军传》等;长篇小说《雪祭》《神湖》《老腔》《乡村第一书记》;中篇小说集《青春纪事》《家风》,中短篇小说集《土炕情话》;散文集《延安记忆》《人生感悟》《毛头柳记》《大庆赋·铁人铭》《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记》《秦柏风骨》《山秀珍》《义耕堂笔记》;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和诗集《北斗》《开悟集》《守望大庆》等。
《群山》《耕耘者——修军评传》分获第一届、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长篇);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庆人的故事》获中华铁人文学奖。作品被译成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
反映当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力作《乡村第一书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改编成电视剧《花开山乡》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