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年味浓起来了
文/公明
正月十五闹元宵以后,热热闹闹的中国农历新年,就这样,隆重而来,悄然而去。一年又一年,丰富了记忆,苍老了容颜,迎来了春光,送走了冬寒。
年虽然过完了,但笔者感觉泸州年味依然浓烈,让人流连忘返。不是吗,为了让市民过好春节,丰富大家节日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营造喜庆、热烈的节日氛围,泸州市江阳区就从1月22日至2月5日举办了“醉喜江阳年 春节天天乐”连续十五天的系列主题活动,分别在江阳区所辖的15个街镇举行,为广大市民送上文化大餐,感受浓浓的年味。

正月初六,笔者走出居住的泰安街道渔子溪·生态园小区,步入酒谷大道,就感觉年味扑面而来。酒谷大道观民俗,街道广场猜灯谜,歌王争霸献才艺,渔子溪畔放花灯……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引得广大市民流连忘返,感受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体会久违的年味。
从酒谷大道至江屿城广场,花车、龙狮、牛灯、腰鼓、秧歌、油纸伞等民俗节目轮番上演,别具特色的巡游献演吸引了众多身着节日盛装的市民驻足,现场洋溢着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

舞龙舞狮队伍率先登场,威风锣鼓震天地,节奏起伏,铿锵有力,气势磅礴。伴着敲锣打鼓声,龙狮齐舞,龙灯、狮灯在表演者手中闪转跳跃,时而高昂,时而俯冲。一片喝彩声中,手持舞槌的鼓手猛地叩击,长龙舞动,醒狮怒吼,站肩、俯身……一呼一喝、一动一静之间,尽显江阳年味。
龙灯、狮灯,让我思接千载。“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在泸州,最具特色的舞龙要数泸县雨坛彩龙啦。雨坛彩龙的表演重在一个“活”字。表演时,要求舞龙者“动于中而形于外”“心有性情,手显神色”,人与龙的情感交融一体。表演中,龙与宝纠缠连绵,使观赏者不仅从中领略到巨龙夺宝的恢弘气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中国龙鲜活灵动的生命情态及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雨坛彩龙龙体造型也别具特色,与建于明代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龙脑桥”的主龙头极其相似,龙头彩绘精美,其形额高嘴短,双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龙目纵突能动,下颌开合自如,形象雄壮憨愚兼而有之;龙身长30米,共13节,龙体浑圆灵活;龙尾是长于龙头的鲢鱼状,紧随龙身起伏摇摆,舞动之中颇含诙谐,富有情趣。

鲜为人知的是,在龙马潭区金龙镇还有一支女子龙灯队。春节期间,女子龙灯队10余名队员尽情舞动着一条11米长的金龙,在金龙社区尽展女子龙灯”队员的风姿,让居民品味浓郁的年味。这个娘子军队伍成立于1992年,队员全是30岁至50岁之间的“清一色”女性村干部,每年在节假日期间,义务为群众演出,将传统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旅游中,实现文化和旅游同步发展。

民间狮舞的习俗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而“斑打狮子”则在清光绪年间就流行于川南各地,是民间为庆新年,贺丰收而举行的一种文艺活动。初为一些民间能人展示绝技,百年演变,逐渐成为融武术、杂技、歌舞于一炉,集文狮、武狮于一体的无任何安全防护设施的纯民间高空艺术,主要有地游狮子、猴子爬杆、猴子和尚翻高台、高台舞狮、钻刀圈、钻火圈等10多个套路,深得川滇黔边区群众喜爱。

一头威风凛凛的狮子一抬脚就窜上第一张桌子,随后绕着上下桌子间“门洞”,左攀右爬,几下就登上4张饭桌垒起的6米高台。然后,把前脚搭桌子腿上,嗖的一声高空腾起,然后绕四条桌腿尖腾挪换位,左甩右摆,尽显威风灵动……这是“斑打狮子”表演“高台舞狮”的一幕。过年期间,百年民俗“斑打狮子”在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大堰、芦花、建坝等村义务为返乡群众进行精彩的演出,欢庆兔年。
龙车镇 “斑打狮子”表演,设有“大脸子”沙和尚、“小脸子”孙悟空、“狮子”三个重要的基本角色,共有地游狮子、猴王爬杆、猴王与沙和尚翻高台、高台舞狮等四个套路。相传,其中“大脸子”“小脸子”是为纪念沙和尚和孙悟空不畏艰险,一心一意,尽心尽职护送唐僧到西天取经,并修成大道,时常在天宫斑竹林里嬉戏玩逗,好不自在,而三心二意、贪吃贪睡,遇事退缩的猪八戒则被威武、吉祥的狮子替代,故名“斑打狮子”。

“咚咚锵!”象征着丰收的牛灯队伍的亮相打断了我的思绪。摇头晃脑的牛灯饱含着农民对牛的崇敬和对土地的眷恋,对丰收和致富的期盼与祝贺,存续着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的拳拳真情。
相传在唐朝初期,牛瘟横行,导致耕牛短缺。土地荒芜,饿殍遍野。唐太宗李世民就向神灵许愿,如能幸免民间瘟疫,愿每年耍牛灯供奉牛王菩萨。果然牛瘟逐渐消失,此后人们就开始耍牛灯。牛灯表演团队,生动演绎了牛吃水、牛打滚、牛耕田等牛的各种形态,展现了农业民族对牛的图腾崇拜,表现田间生产劳动场景,展现了劳动群众对富裕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加油!加油!加油!”会场中的拔河队伍周围,聚集起了密密麻麻的人群,战况激烈,扣人心弦。“五魁首啊!”“六六六啊!”拳王争霸赛亦是不甘落后,声浪阵阵,人气颇旺。“寻找泰安好声音”的歌王争霸舞台上也是人才辈出,市民们用满腔热忱唱响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扭扁担、猪八戒背媳妇、趣味投壶、欢乐灯谜……体力、智力的较量处处开演,将新年的氛围推向高潮。

年味,其实就是街头巷尾的欢喜和那份烟火气的热闹。来这里找回记忆中的年味,最正确的打开方式便是逛、玩、赏、品、购、娱,走走停停,来一场饕餮盛宴。一边观赏、游玩,一边品毕阿婆糕点、弥陀风雪糕、周姚黄粑、糖葫芦、桂圆干果等等美食,真的是大快朵颐。那非遗油纸伞、扎染头巾、卡通挂件,深得年轻人的喜欢,三五成群、各选所爱,价格可以其次,心仪才是最重要的。
渔子溪湿地公园游人如织,正好符合古人元宵“走百病”之说。“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方才尽兴而归。

夜幕悄然降临,渔子溪湿地公园的花灯被渐次点亮,新年的祈愿随着水流漂向远方。彩灯、绿水、翠树,交织出美不胜收的璀璨盛景。
锣鼓虽歇,年味却浓,祝愿泸州人民,所念皆成真,所行皆坦途。
2023年2月7日。


作者介绍: 龚飞,男,泸州人,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江阳区本土文苑联谊会秘书长。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当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