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年味”何以越来越淡?
文/王书海
“过年”(过春节)是海内外华人的独有传统,但近些年来人们普遍感觉“年味越来越淡”,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农业文明”逐渐被“工业文明”以及“信息化文明”所取代。
“过年”的传统是从华夏的农业文明演进而来。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总要歇一歇脚步,总要享受享受丰收的喜悦和家庭团圆的温馨,同时也要加强一下邻里和亲戚关系,毕竟农业文明离不开群体成员的互帮互助。加上季节因素,冬季不便于劳作,尤其北方冰天雪地,人们无事可干,只能猫冬。这样的时刻,我们勤劳、智慧、向往美好的先民们便逐渐创造出悠久、灿烂、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来。
可如今,“农业文明”逐渐被“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所取代。一方面,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如果不是法定节日需要休息,人们可以天天马不停蹄地去工作;另一方面,物质逐渐丰富起来,从吃穿上讲“天天过年一般”,以至于人们对于“过年的衣食”已没有了以往那种期待;同时当今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人与人关系越来越松散,个体独立性增强,邻里关系或亲戚关系在逐渐淡化,有的人足不出户,有的人万事不求人,这也就逐渐削弱了“过年”这一群体性文化活动。
除了以上这三种主要因素,当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也分散了人们“过年”的注意力,不同年龄的人群都有各自不同的爱好。过去人们过春节是千里迢迢回家转,现在好多人喜欢过节外出用餐,或异地旅游过年。过去人们生活比较单一化,心也容易满足,现在人们期待值更高,口味变得也愈加丰富起来。众口难调,见多识广的人们对“年味”自然会百般挑剔。期待值越高,失望值也就越大,这是定律。
当然,人们感觉“年味不足”也掺杂些社会与自然因素,比如“春节假期偏短”,使得很多人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回家或返工的路上;又比如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静悄悄的节日是人们所不适应的;再比如“春节晚会”的单调与缺乏地气;再比如这两三年“疫情的影响”……总之,“年味越来越淡”已是人们的共识。
“年味越来越淡”也并非全是坏事情,它也在间接地反映出我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社会生活越来越多元化,我们的经济在飞速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变得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是我们人民的精神与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日日如过节一般”的幸福生活,这不正是我们先民们苦苦期盼和所追求的吗?
有所比较,才能知道珍惜,才能懂得感恩。“年节文化”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我们继承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的基因,是我们的精神血脉;也是我们的国家的软实力和国民的文化自信力的载体。
现如今,“过节”很大程度是形式上大于内容上,人们感觉很劳累和有些乏味。虽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农业文明”正逐渐被“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所取代,但我们也应该及时地加以反思。如何有效地继承“节日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服务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如何进一步增强我们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力:这给我们政府有关部门和广大有识之士提出了一个待解的课题。
时光带不走美好和记忆,感恩与祝福发自人性的心底!朋友们,对于“年味越来越淡”,你又是怎样看待,又有怎样的高见呢?
王书海,河北廊坊固安人,当代先锋诗人,中华作家网终身制签约作家。曾获“《岁时文学》第一届现实主义题材征文大赛‘岁时流光奖’”第二名,“《当代先锋文学》2020‘福瑞金石杯’诗歌大奖赛”第二名,“文豪杯中外诗歌散文年度赛(2020)”文豪杯十首最佳诗歌奖,“华夏杯第二届‘相约七夕’全国爱情诗歌大赛”新时代优秀作品奖,2022十大年度桂冠精英等。有多篇作品编入《百家诗选》《新世纪新诗典(五卷)》《当代精英诗人作品选》《2022年度中国经典诗歌》《中国诗歌百佳精英作家》等诗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