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回乡过年
分水岭
今夜星光醉美!
过年是普天同庆,人神共乐的事儿。年蕴涵着太多的中国元素和文明传承,回家过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最快乐的事儿。是父母最期盼的事儿。父母是家的核心也是传承文明的榜样,奔家就是奔慈爱的爹娘,他们过年最大的盼望就是孩子们都能在跟前,全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父母的心就收回来了。否则孩子们在哪里?父母的心就牵挂到哪里。家是凝聚亲情的纽带,是心灵回归的港湾。年是一个新的起点,是传承文明的桥梁。当我们离开家的时候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想起家都会热血沸腾,归心似箭,有时会热泪盈眶。每当年来到的时候,所有离家在外的人们,一定不惧路途遥远。不惧舟车劳顿都要回家过年。
记得那年阿爹接我回家过年,一向敏感的我年纪虽然不大却记住了那次回家过年的许多场景,和红火热闹的景象,记住了许多令我感动事,记住了家给我的爱,记住了乡亲们的情。回想起那一幕幕,那一桩桩。至今萦怀。令我一生难忘。
一迈进家门不知道有多高兴,若大的院子,若大的家,若大的火炕。还有一个小姐姐。有全家人的热情,你能从他们闪闪的眸光中感受到他们对你的接纳。心里是那么的踏实和欢喜。奶娘说今年的收成好,咱们日思夜盼的孩子终于回来啦,东西都准备的充足些。糖蛋蛋也多买点儿。阿爹说,今年的猪宰了就不卖了,这娃从小就爱吃肉。我还没回来的时候,奶娘就买好两块儿花布。一块儿红花花的,一块儿绿化化的。说给我和姐姐一人做一个罩衣。
自从回到家,小姐姐每天带我出去玩儿,和村里的小朋友们三个一堆儿,五个一伙满村子乱串。玩儿捉迷藏,丢手帕,踢毽子,要么就在村西头那个冰摊上溜冰。 或者满地捡小石子儿装沙包。玩儿那个开心,吃饭都不知道回家。大人们却忙的不亦乐乎。
奶娘是进得了厨房,上得了庭堂的美妇。把家里家外搭理的井井有条。奶娘也是村里出名的好媳妇儿。把东屋爷爷的房子常常打扫的干净又舒适。 给爷爷烧水烧炕。爷爷每天脸上都挂着笑容。
开始忙年了。奶娘先拆洗被褥,因为天冷干的慢,拆洗被褥需要很长一段儿时间。奶娘早早起来把被单褥单拆下来泡到一个大盆,等吃完了早饭去洗。下午的时间,又去帮阿爹碾米磨面,从很小就会干活的我,小小心思就能体会到爹娘碾那么多米是多不容易的。村里有一个大石碾盘,像花坛一样。上面有一个石滚子,滚子上带一个长木把。把米倒到碾盘上,推着木把转。碾完一次罗一次。不知要碾多少次才能把那么多的米碾完。且费时间了。阿爹把一袋一袋罗好的面,再放到西厢房里,一部分放到家里的面缸里临时吃。
杀猪也是一个大工程,一个人杀不了,村子里来好了几个叔叔们帮忙杀。杀到中午的时候阿爹割下来一大块血脖肉说烩酸菜。叫杀猪菜。海大的锅,奶娘给烩一大锅,烩好之后先给就近的邻居们送,再给关系密切的乡亲们送,每家送冒尖一大碗。我和小姐姐便成了跑腿儿的。奶娘怕我们烫着,把盛好的一大碗杀猪菜放到另一个瓷盆里,再盖上盖。听奶娘的吩咐,我和小姐姐就一家一家的给送杀猪菜,奶娘一个劲儿夸我和小姐姐说,俩孩子长大了,能帮着娘干活了。其实我和小姐姐送杀猪菜,就当玩一样,心里特别快活。一路走着,说着笑着。从这个阿姨家出来。回家取上菜又去那个叔叔家,特别好玩。这也是村里多少年的一个习俗,谁家杀猪都这么送。我家也接到好多次乡亲们送来的杀猪菜。下午猪也杀好啦,西厢房的大案板上摆放着一大块儿一大块儿的猪肉。冻了一晚上,阿爹把冻好的肉装在了缸里。
压粉条也很费事。爹娘和小哥哥压,我和姐姐出去玩了。等玩回来一看,海大的饸烙床在炕上放着。三四个大笼屉装满了白白的粉条。阿爹正一笼一笼地往西厢房端。也得冻一晚上,明天再入缸。
炸油糕更是费事儿。先和好松散散的面再蒸,蒸熟以后放的盆儿里,奶娘蘸着凉水使劲搋,直到搋的精道了光滑了。然后再包上提前做好的红豆沙。我和小姐姐也跟着包红豆沙。特别快乐。你看看我包的,我看看你包的,又比比谁包地好看。奶娘说都好都好。这么小就能帮着干活了。我心里想,我的娘真好。这算个啥活,其实我和小姐姐就是个玩呢。炸油糕炸的家里烟气缭绕,特别有过年的气氛。娘说明天蒸点心吧。后天蒸花馍,捏年娃娃,于是发了海大一盆白面,我心里特别好奇,点心怎么是蒸出来的?就和小姐姐说,姐姐咋俩明天看娘蒸点心吧。小姐姐特别好,总是随着我,一笼一笼的蒸出来了,这哪是点心?不就是白面馍?我心里特别纳闷儿,娘说孩子们去点红点儿去,我们姐俩你点一盖帘儿,我点一盖帘。点完的馍也特别漂亮又喜色。 从那以后我便记住了红点馍还另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点心。
该蒸花馍和捏年娃娃了。娘说给你俩一人捏一个年娃娃。先蒸出一仗花馍,已经放到盖帘儿上晾着啦。姐姐说,姐姐给点红点,你看娘怎么捏年娃娃。我每年都能看上。奶娘捏好了年娃娃,用一小块儿面粘上锅底黑安眉毛。眼睛用黑豆,嘴用一颗大红豆。等年娃娃蒸出来以后,奶娘又给补了几个红点。活灵活现的娃娃,看上去特别生动。那时我虽然年纪小,奶娘捏花馍和年娃娃的过程。我都细心地观察牢牢记地在心里。等我做了妈妈以后,每到过年我也蒸好多花馍,给母亲送一部分,为了让母亲高兴,因为花馍看上去特别喜庆。还给孩子蒸年娃娃,蒸面鱼。还有面兔兔。花馍也是各种各样的花膜,每个和每个长得都不一样。孩子的奶奶看我蒸出这么好看的花馍高兴说,多好看的花馍。真像过年了。我年年都蒸花馍。就图个喜庆图,为孩子和老人高兴。可见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有多么的深远。当我做了母亲以后,我就想我一定要做一个奶娘那样的母亲。不仅慈爱善良,而且勤劳细致。
做完了面食试开始煮熟肉啦。奶娘把猪头猪蹄猪肘子嗨了一大锅。从杀猪开始,我们家每天都有肉吃。
阿爹和小哥哥做了两天豆腐。村里专门儿有个豆腐房。家家把泡发好的黄豆,拿到豆腐房做豆腐。在豆磨房里有一个小石磨,和磨面的大石盘差不多,就是磨盘的边缘有一圈向上檐儿,有一个地方有个小口。磨碎的豆子,从小口往出流浆,下面有桶接着。还拴着一颗土豆跟着转,记忆中的情形,不知道那个土豆是起啥作用。当一笼屉一笼屉的豆腐做好了。热气腾腾,阿爹和小哥哥俩往家里端。到第二天豆腐晾了放到大缸里,小哥哥挑回来的井水灌到缸里。每隔一天小哥哥就把豆腐再捞到那个空缸里换一次水。就这么豆腐能吃好长时间也不坏。
其它的活基本做完了,开始搞卫生,爹娘先把东屋爷爷的房子粉刷了,收拾地干净净。换上了新窗花,贴上了春联。奶娘说先把爷爷的家收拾出来,先让爷爷住在干净的房子里,心里舒适也踏实了。
当我们的房子也 粉刷完啦。阿爹从大红柜里取出了一卷年画,摆在炕上,让我和小姐姐选择,哪张画挂在哪面墙上?爹娘站在炕上挂,我和小姐姐在地下给指挥高呀低呀的。挂好的年画,似乎也有了灵性,栩栩如生。阿爹把窗花全部换成了新的。新换的窗花图案,好像也有了生命,花像缓缓绽放,鸟好似要飞翔。换完了窗花贴年红挂桃符。阿爹把屋子里的水缸,面缸,豆腐缸,酸菜缸家中的柱子上通通贴上了大红的福字。家中一下子有了浓浓的年味。正房,西厢房,猪圈,鸡舍全部贴上了春联儿。在户门上挂上了颜色各异的桃符。轻轻飘动着美好的祝福。树干上也挂上了大幅的年红。在微风的吹动下,摇曳起一团团殷红的光霭。屋里屋外一派过年的气气氛。奶娘除了白天做活,晚上在油灯下给我和小姐姐缝花罩衣。
爹娘每天都辛苦着忙碌着,乐此不疲,脸上洋溢着掩饰不住的喜悦。心里也一定装满了幸福。
除夕之夜星光璀璨霓灯炫彩。旺火熊熊炮声阵阵。一家三代九口人围着丰盛的年夜饭,说着笑着,品茶斟酒,香气缭绕。长辈们对晚辈们有期许,也有嘱托。事先就准备好了压岁钱。晚辈们接过压岁钱,笑逐颜开,并许下新年的愿望。
一个正月里,奶娘每天都忙着做饭,迎接客人。有时出去给长辈们拜年。从初一开始,小哥哥要去坟地敬香。记不得去了几天。表示对先祖的敬畏和怀念。怀念祖先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格。
就这么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回家,过了一个大年。一次回家过年,一生缠绵。多少年过去了,那年红依然在生命里盛放着热烈。那浓情始终在星河浩荡着滚烫。
甄焕莲,笔名分水岭。现系内蒙古室雅蘭香文诗学社社员,国际诗歌协会会员,全球龙风文化中心学院第十期学员。已有两年创作经历。作品主要发表于网络平台。在诗歌小赛中有作品获奖;在中华作家网征稿大赛中有多个作品入围;自由诗《不会忘记》与《莲池》入编中国诗歌百家大典。热爱古诗词。诗歌是岁月的回声,是生命站立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