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趣#原创
元宵节,别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灯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日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它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踩高跷、跑旱船、舞狮子、耍龙灯、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元宵节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虽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原意为“ 上元节的晚上”,因 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锣鼓喧天震九重
祥光盈门福瑞浓
新月初圆元宵节
欢庆共闹南北同
烟花绚丽映苍穹
焰火璀璨曜碧空
一元复始贺天官
紫气东来贯长虹
天官:元宵节的别称

轩窗元宵彩灯悬
篱外梅花傲独寒
海角天涯频冀望
相逢煮酒慰心宽

癸卯佳节上元 紫气直冲霄汉
汤圆吉祥寓意 元宵福瑞蕴含
千门华灯高悬 万户结彩蹁跹
火树银花流光 烟花绚丽璀璨
观灯猜谜高跷 舞狮耍龙旱船
普天同庆共闹 一轮新月正圆

星空明月高照
霓虹彩灯争俏
爆竹冲云霄
烟花璀璨晖曜
欢笑 欢笑
普天同庆共闹

汤圆软糯美满
元宵甘甜团圆
灯节同欢共闹
春潮涌动扬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