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人物传记随感录1263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2]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读高适
大唐边塞诗人高适,齐名岑参昌龄当记。1
首首好诗脍炙人口,至今流传吟咏不已。
曾为高官人品不佳,更是不会珍惜友谊。2
虽然为官高高在上,品行却是为人不齿。
注:1.指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2.指与李白。

读高适与李白
昔日曾经交往甚密,相互酬唱从无间隙。
一同游览名山大川,留有佳话传留后世。
谁知李白深陷囹圄,再三求救从不搭理。
为保仕途自有打算,不惜断绝昔日友谊。

注:1.指李白参加永王之乱后获罪下狱,曾向身为讨伐李璘军队总统帅的高适,发出过乞求救援的信号,寄希望于他们曾一起漫游所建立的友谊,能够抵抗政治立场的侵蚀。
然而,高适对李白的求助,没有作出任何回应。相反,从高适的诗文集来看,这名依靠打败李璘军队而仕途平步青云的诗人,为了与对立者李白切割,将李白的名字从他的诗文集中彻底删掉了。

作者简介:
陈宝田,笔名龙山石,男,1949年2月出生,山东肥城人,中共党员,中学教师,自幼酷爱诗词、书法,毕业于泰安师范专科学校。一生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为首届感动中国文化人物得奖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