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正保老师2018年留影
阴雨连绵,资江含悲,青山落泪。2023年2月5日(元宵节当天)下午,文友伍先生微信告诉我一个坏消息,说张正保老师病逝了,定于2月6日下午5:30举行追思会,7日出殡。他明天有课,抽不出时间,问我今天是否愿意同他一起去。并转来市四中工会的讣告,证明其所言不虚,千真万确。我当然相信伍先生所说,这样的事情谁会开玩笑乱说呢。
单单我们两个人去,是否显得太孤单,我问他还有没有其他朋友同去。他说,他只知道我和张老师关系好,其他人不清楚,也不好绑架别人去。于是,我考虑是不是在文友群里发个讣告,看有无文友愿意和我们同去吊唁慰问,但又觉得今天过节,发这样的坏消息是否合适。反复权衡了许久,在征求了伍先生的意见后还是决定在群里发一下,不管有没有人同去,也算是对熟悉张老师的文友一个交待。我的讣告是这样写的:
“原邵阳市四中退休老师、《宝庆声音》优秀文友张正保先生因病于2月3日不幸辞世,享年74岁。定于2月6日晚在市四中后门家属区举行张老师追思会。请问今天有愿意同去吊唁的文友么?”
讣告发出后,我们等了大约半个小时,当即有四五个文友作出了反应,或文字或表情,表示哀悼。并有一个外地农民文友徐先生私信我求代转100元奠礼。和张老师有过接触的陈博士很快做了简评:“一面之缘,相谈甚欢:一脸朗笑,人生经历丰富,充满传奇;一见面,就塞给每人一套书,热情慷慨。”可以说,陈博士的概括是比较准确的。
几年前,邵阳市诗词协会秘书长唐群老师在一次活动中介绍我认识了张正保老师,她说张正保老师是我们的同行,也是学校教书的老师,是市四中的语文老师。之后,我和正保老师在一起吃过几次饭,共同参加过唐群老师的几次活动,一起去郊游过宝庆森林公园。还专程为我送过书和冲洗出来的聚会照片。在我和他不太多的几次交往中,给我的印象是,张正保老师确实是一个热情开朗、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热爱生活、经历丰富、充满诗意的人。

2020年同游宝庆森林公园时留影(右)
正保老师非常喜欢写诗,经常用他的微信昵称“农山樵夫”署名,只要身体健康状况允许,他一定会每天写诗,用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点滴感悟。我比较喜欢他的新诗,一是短小,一般在十行以内,不会拉得很长,编辑起来不费事;二是清新,充满生活气息,感到新鲜、接地气,没有无病呻吟之感;三是灵性,他的诗多为灵感之作,灵魂之作,给人启发,给人思考。我在主编《宝庆声音》微刊时,曾给他编发过不少这样的诗。当然,他的诗除了投稿给我,也会投给其他一些诗歌微刊。
受唐群老师委托,我和正保老师曾为筹备成立邵阳市新诗散文学会事宜,一起跑市委宣传部、市文联找相关领导,请求支持、指导、帮助,一起参加章程起草、学会班子成员酝酿等等。在领导面前,正保老师能说会道,慷慨激昂,而态度又非常诚恳,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2018年,他和他的高中同学合著了一本书,叫《霞山四友》,由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每次参加重要活动,他都要带上几十本书,免费赠送给初次见面的新文友。这是一本多人合著的散文集,收录了作者的散文随笔性文章。拿到书后,我曾经看过其中一些,并且重点拜读了正保老师的作品,因而了解到他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和坚定顽强的革命意志,亦从中窥探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印迹。

2020年同游宝庆森林公园时留影(中)
正保老师一直是我的微刊的重要作者和支持者,我也曾一度将他列为外围核心人员,多次邀请他参与微刊发展的决策讨论。2021年在评选年度佳作时,我特别邀请他作为热心读者,参加了候选作品的评审打分。当我向他发出邀请时,他毫不犹豫地欣然接受,并且不计报酬,在较短的时间内,非常认真地、高质量地完成了评选工作。那一年,我推荐他为微刊年度最佳读者,颁发了荣誉证书,他显得非常高兴,好像真的得了什么大奖一样。
当我2022年度佳作评选再度邀请他时,才得知他已生病住院,无法为我分忧分担,并表示歉意。我曾与伍先锴老师商量过要去医院看他,但由于肆虐的新冠疫情原因,他生病后我一直没有机会去医院看望他,现在年刚过完,正保老师就撒手人寰,离我们而去,未能见上他最后一面,以致成了我的终生遗憾。此时此刻,谨以一首小诗表达我对正保老师的哀思和怀念吧:
忆张正保老师
人高马大写传奇,四友霞山合著随。
戒尺丹心桃李育,诗吟美好志不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