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名流咏甑山
文‖吴雷
(一)
谢朓,系南北朝文学大家之一,他曾赋诗赞美汉川马鞍甄山 。
谢朓生平简介:谢朓(464年-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南北朝杰出的山水诗人,也为竟陵八友之一。历任参军、骠骑咨议、领记室。宣城守、中书郎、南东海太守、尚书吏部郎。永元元年因事出有因下狱,死狱中,时年36岁。
谢朓诗风清新秀丽,创立了“永明体”,为后人所称道。一生著作有《谢朓集》12卷,《谢朓逸集》1卷等,现世留存有其200余首诗词。
在《和王著作融八公山诗》 中,可以判断出他早年经常行脚于大别山小别山范围之间,全诗如下:
二别阻汉坻,双崤望河澳。
兹岭复巑岏,分区奠淮服。
东限琅琊台,西距孟诸陆。
阡眠起杂树,檀栾荫修竹。
日隐涧疑空,云聚岫如复。
出没眺楼雉,远近送春目。
戎州昔乱华,素景沦伊谷。
阽危赖宗衮,微管寄明牧。
长蛇固能翦,奔鲸自此曝。
道峻芳尘流,业遥年运倐。
平生仰令图,吁嗟命不淑。
浩荡别亲知,连翩戒征轴。
再远馆娃宫,两去河阳谷。
风烟四时犯,霜雨朝夜沐。
春秀良已凋,秋场庶能筑。
查考《水经注.卷二十八》《春秋左传》有记载:定公四年,吴师伐郢,楚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大别,汉东山名也,在安丰县南。杜预《释地》曰:二别近汉之名,无缘乃在安丰也。
又考《太平御览.兵部.卷六十二》乃济汉而陈,自小别至於大别,(《禹贡》汉水至大别南入江。然则此二别在江夏界也。)三战,子常知不可,欲奔。
再考赵尔巽《清史稿、志、卷四十二、地理十四》中文字:汉川冲,繁。府西北一百二十里。东南:小别,俗名甑山。
故诗中“二别”指的是大别山(今汉阳龟山)和小别山(今汉川马鞍甄山),萧统将其收录于《文选·卷三十》杂诗类,题为《和王著作八公山》。

(二)
庾肩吾系南北朝文学家,庾肩吾也曾有诗专门赞咏汉川甑山。
庾肩吾生平简介:庾肩吾(487-551?)字子慎,号高斋学士,南北朝时期南阳新野人。
历任晋安王常侍、中郎云麾参军兼记室、东宫通事舍人、录事参军、荆州大中正、太子率更令、中庶子、度支尚书、江州刺史、义阳太守、封武康县侯、死后赠散骑常侍、中书令。
其作诗赋,与徐摛齐名,为“宫体诗”创始人之一。明胡应麟《诗薮》赞其“风神秀相,洞合唐规”。王夫之《古诗品选》推为“近体之宗祊”。善书法,著有《书品》传世,叙述书法源流演变,评论历代书法家之特色,受后人重视。《隋书·经籍志》载其有集十卷,明张溥辑有《庾度支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另据《清同治汉川县志、卷十五》记载:其游览汉川时曾赋诗一首。
《游甑山》
平子去已久,馀风今复追。
未必游春草,王孙自不归。
路高村反出,林长鸟更稀。
寒云间石起,秋叶下山飞。
西河方阅训,讵得解朝衣。
这首诗以景喻情,写甄山美不胜收的景色使其流连忘返,表达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对归隐田园寄情于山水之间之向往,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创世佳作。
注:甄山县城建制于南北朝时期,是汉川早期故城之一,甄山位于现在汉川市马鞍乡政府所在地。

(三)
许浑系唐代著名诗人,他曾赋诗一首赞叹汉川甄山。
许浑(约791年—约858年) 字用晦、一作仲晦;安州安陆人,唐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唐文宗大和六年进士,历任当涂、太平令,监察御史,润州司马,虞部员外郎,睦、郢二州刺史。著有《丁卯集》二卷,《续集》二卷,《续补》一卷,《集外遗诗》一卷等。
许浑回安陆故里,舟经湓水,思忆家乡心切,赋诗以记故乡汉江边的甄山。诗文如下:
《送前东阳于明府由鄂渚归故林》
结东征车换黑貂,灞西风雨正潇潇。
茂陵久病书千卷,彭泽初归酒一瓢。
帆背夕阳湓水阔,棹经秋月甑山遥。
殷勤为谢南溪客,白首萤窗未见招。
许浑的诗赋在晚唐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被后世赞誉其诗可与诗圣杜甫齐名,是孝感历史上涌现的著名诗人之一。
【责任编辑 胡采云】






作者简介:
吴雷,男,七零后;始终以一颗求知的心致力于荆楚文化的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