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阴中药厂40年纪事(上)
纪 淮
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老同志都应当知道国有企业——淮阴中药厂,她位于原淮阴市清浦区淮海南路139号,隶属于原淮阴市化工医药局,是江苏省中成药生产十大重点企业之一。
五十年代末,淮阴地区医药工业刚刚起步。为调整地方工业布局,1965年4月,江苏省计划委员会批复淮阴地区专员公署:同意淮阴专区设立中药制药厂。淮阴专员公署计划委员会决定,撤消淮阴制药厂中药车间,将涟水制药厂转向生产,在其设备、技术及人力资源等基础上,设立淮阴中成药厂,选址江苏省淮阴医药药材分公司淮海南路仓库北侧一片荒地建厂。
1966年2月,企业开始筹建。时任江苏省淮阴医药药材分公司副经理胡本芳及赵建东、赵信成、胡同文等人参加了企业筹建工作。4月30日,原涟水制药厂王道同、惠永华、彭定文、郑永祥、汪明山等5名技术工人调入本厂,成为企业第一批职工,参加了工厂的创建工作。当时,厂区可谓杂草丛生,苇塘连片,坟头座座,条件十分艰苦,创建人员克服困难,大干快上,仅用不到一年时间便提前峻工。
1967年3月,继淮阴制药厂、淮阴医疗器械厂(1958年)及涟水制药厂(1959年)成立之后,淮阴中药制药厂建成投产,胡本芳为企业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赵建东为第一任厂长。淮阴中药制药厂的成立,完善了淮阴地区医药工业发展的基础,填补了淮阴地区中药制药行业的空白。
投产之初,工厂占地908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10余万元,职工50多人。生产仅靠一台柴田式粉碎机、一台切丝机,两台19冲压片机、一台500立升反应锅等简单设备,主要生产大蜜丸、午时茶等16个小品种,后逐渐生产雪梨膏、水泛丸、胎盘片、银翘解毒片等,年产值10多万元。
1968年7月,企业生产逐步增大,招收第一批学徒工29人,并陆续进入一些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秦宜忠同志为国家统配到本厂工作的第一位普通高校中药学专业本科毕业生。

1969年3月,江苏省革命委员会决定,淮阴中药制药厂主管部门由江苏省药材公司下放给清江市革命委员会(归口清江市燃化工业局)。1970年3月,企业与江苏省淮阴药材分公司“脱钩管理”,清江市革委会工作组进驻我厂,帮助组建厂“革命委员会”。6月,企业更名为淮阴中药厂,并成立“淮阴中药厂革命委员会”,辛和云任厂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
六十年代末,国家投入60多万元,先后对该厂酊水车间、仓库及道路等进行改造,添置了2T/H手烧式工业锅炉及机床、煮提等工业设备,企业初具规模。
七十年代初,一批老干部“下放劳动”来到企业。1970年6月,老干部樊洪生、宋学高、武心晟、沈家武、濮正庆等由淮阴地区“五七”干校等地转该厂。1972年8月,刘兆敏(原盱眙县委书记)由淮安白马湖农场转该厂。
1973年4月,高景堂(原淮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由淮阴地区“五七”干校转来该厂。七十年代初,企业相继建立健全党组织、工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等。1970年6月,企业首届团支部委员会成立,杨建华任书记,秦宜忠为副书记。1973年6月,企业首届工会委员会成立,张荣友任工会主任,刘兆敏任工会副主任。1973年12月,企业首届党支部委员会成立,由杜恒权、张荣友、刘保春、李田芝、张其英等5人组成,杜恒权任书记,张荣友为副书记。1975年6月,企业民兵连成立,蒋洪九书记兼任指导员。企业管理逐步走上轨道。
1977年,该厂职工陈华同志出席江苏省工业学大庆先进代表大会,被江苏省革委会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1979年9月,根据上级统一部署,企业撤销“革命委员会”领导机构,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厂区扩至淮海南路东侧,占地面积达22440平方米。建成60T204米深井水塔,装备了31.5安/台变配电系统,安装了4T/H卧式快装型工业锅炉,基本上解决了水、电、汽三大能源问题,满足了不断扩大的生产运营需求。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纪淮,经济管理专业本科,高级经济师、政工师,1985年以后任原淮阴市属国企团委书记、政工科副科长、组织人事科长、厂办主任、厂长助理、副厂长等;企业改制后,任重组企业人事行政部经理、党办主任、总经办主任、工会主席等。2007年6月以后,任淮安安洁医疗副总经理,淮安创欣商务总经理,淮安新区物业总经理、董事长,淮安开发控股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董事等。2018年当选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物业管理协会会长、淮安市物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2022年退休,被聘为江苏省物业管理行业50强企业淮安福田物业副总经理。曾主编20万字的《企业改制专辑》和40万字的《淮阴中药厂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