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澄城党姓
言及澄城党姓,首先简要地了解一下中华党姓和陕西党姓。据《中华姓氏大辞典·当代三百家姓氏排列》,党姓排在第230位,全国约有70万人口,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主要集中在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内蒙、广西、湖北等地,尤以陕西为最,其人数约占全国党姓的47%。

党姓源起较为复杂,是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汉族黨姓和由史上有关少数民族汉化的党姓占主体。先秦及秦汉时期陕西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移居区,特别是古冯翊郡(郡治在今大荔县)是西羌党项族内迁的主要聚居地,尔后随着时代的变迁,由陕西尤其是古冯翊郡外迁河南、山西、山东等地的党氏亦不在少数。今日陕西党姓多数系党项族之后裔,古冯翊郡为中华党姓最重要的望族聚居地,设有辐射全国党姓的“冯翊堂”。
澄城地处渭北高原东北部,面积1112平方公里,人口近40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三辅”之名城。在这方土地上,与其他姓氏一样,早就有党氏先民活动生息。据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本县王带庄社(今庄头镇代庄村)普济禅院所铸大铁钟上所记载的捐铸人姓名看,其中有县境內4位党姓人名,而今这些党姓人氏当初所在村均无党氏后裔。从史料上看,澄城党姓起源亦无考,土著党氏音信不清。今之党氏,大凡随明初洪洞大移民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迁徙而来,其居地主要分布在韦庄、寺前、交道、城关街道、庄头、王庄、赵庄等镇(办),共涉及28个村(境内个别散户不包括在内),13283口人。在今县境内365个姓氏中党姓排在第七位,其人口总数占全县总人口数的3.3%,可谓澄城地域的一大望族。
依据家谱和口传,今之澄城党氏支脉关系大体为:
1、 确认的洪洞籍党氏有两大支系,繁衍至第二十二世,有族人9304人,占本县党氏总人口的70%;
2、相传为洪洞移民的2043人;
3、由富平美原、大荔平罗党迁来的1135人;
4、始祖原籍不明的801人。
澄城党氏在600余年的世代累居、繁衍生息中,和其他姓氏休戚与共、尽忠为国、尽力为民,在故土内外,在各个时期、各条战线,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独具自我特色的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和道德风貌,积淀了澄城“党氏风骨”——

(一) 矢志奋斗 创业图强
此谓党氏家族的立足之基。从党氏先祖迁居澄城起,他们就备尝艰辛,致力于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努力发展经济,夯实物质基础。从党家河、党家窑(今南尧村)开凿的连片土窑居遗址和程庄等村旧居遗迹以及留存的深水井、大涝池等遗迹,即可看出先辈生活之艰难。由凿窑而居到今日之现代新居的变化,由艰辛的农耕时代到今日农村多元经济产业的兴起,由地地道道的农民到今日众多党氏农民企业家的涌现,全然展现了党氏族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历史和业绩。韦庄党氏、交道党氏、阳庄党氏、岭头党氏、富源党氏等在此方面表现突出,享誉全县乃至渭北大地。昔程庄村党树义因在晋之洪洞经商颇有名望而被推举为该县商会会长,为原洪洞籍党氏后裔的陕西人争了光。
(二)心系天下 舍身为国
此谓党氏家族忠国之境观。自古迄今,党氏族人胸怀天下、忠国效邦的观念根深蒂固,涌现出众多热血男儿戍边卫国,献身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事业,编织和创造出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辉煌业绩,为后世所歆慕。元末明初的骠骑将军、岭头村党氏始祖党仁达,今之少将、曾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南尧村党国际,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还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仁人志士和牺牲的英烈,如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担任游击队员并机智勇敢地为圣地延安传递情报的富源村党保堂、党法印等党氏群体,在壶梯山等战役中踊跃支前的党氏族人及光荣牺牲的党福成、党振东等英烈,在抗美援朝、青海剿匪等战事中光荣牺牲的党奎生、党振民等6名党氏英烈,以及在解放后七十余年踊跃报名参军的芸芸党氏青年,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澄城党氏族人的宇宙观,其人其事彪炳史册。
(三) 崇尚文化 裕世济民
此谓党氏家族之务本之举。首先是崇尚以宗祠庙宇为主要内容的祭祀文化。史上凡有党氏所居之地,皆有祠庙,尤以韦庄城内、南党、元里、阳庄、程庄等村的祠庙之多、标准之高、影响之大为最。其次是崇尚济世裕民的优良传统,匠心独运,融建筑文化于其中。如建造出手于党氏门族的县西老三眼桥以及灵泉村党氏400年前设计建造的独眼桥这样众多的古建文化遗产,皆为后世所惊叹。三是在非物质文化方面,以劝母堡子为源头的眉户戏,以培养戏剧人才、宣传历史文化为主旨的岭头戏班,以及阳庄等村的秧歌、社火、煎纸等形式,都享誉府县,为老百姓提供了甘醇的精神食粮。西城等村的古戏楼至今尚在,风韵犹存。四是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明清时期,党氏家族出举人、贡士、进士20余人,生员(秀才)不计其数。民国以来百年间出的人才更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底,党氏家族具有大本以上学历的有700余人,硕士研究生85人,博士生25人,高级技术职称的80余人,专家教授10余人。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为人民做工作,为国家做贡献。曾追随国民党员老于右任先生的著名民主人士、澄城职业教育的开拓者党仙洲(韦庄村人),闻名遐迩,妇孺皆知。身兼中、省多项专业技术研究职务、科研成果颇丰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殊荣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党增春(寺前镇党家庄村人),名声远播,被收录《中华姓氏通鉴·星空璀璨》。西城村的党安红术业精深,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四)埋头苦干 不务虚华
此谓党氏家族之行事之风。澄城党氏的一贯作风是沉身实干,兴邦为国。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他们都立足本职岗位,尽职尽责地工作,创造出非凡业绩,不少人受到表彰奖励,甚或被擢拔重用。明清及民国时期,澄城党氏出任主簿、训导、教谕、判官、守备、知县(知事)、知州等官职的约20人,像明朝中期被皇上特授“文林郎”之职,先后担任知县、知州的党浩(王庄村人),明崇祯年间任定州守备的党廷俊(韦庄村人),清康熙年间担任内阁中书的党益(阳庄村人),还有充任知县(知事)的党田、党宏、党简、党伟元(岭头村人,进士出身)、党维屏(韦庄村人)、党宝森(交道镇人)等,都闻名乡里。解放以来被擢拔的也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底,党氏门族担任科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180余人,其中县(处、团)职60余人,地(厅、师)职20余人,省(部、军)职2人。前文提及的南尧村的党国际,韦庄村的党登奎、党新益、党宏顺,南党村的党志发、党广利,党家庄村(系寺前镇)的党振江、党俊武、党志成,交道村的党俊明、党德才、党海成,元里村的党益民、党栓仓,党家坡村的党育斌、党朝法,十甲沟村的党升全、党克荣,阳庄村的党建荣,西城村的党沧海等,便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还有不少党氏后裔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等重要岗位发挥着作用。受表彰的党氏后裔不计其数。交道村的党华亭在农业合作化时即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进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曾任大型国有企业胜利机械厂党委书记兼厂长的义城村的党发庆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五)德孝立身 倡善于人
此谓党氏家族之立身之本。以德立身,以孝为先,从善如流,多施于人,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党氏家族秉持之古训。在此方面的典型事例不胜枚举。例如官职为县训导的明贡士元里村人党衷就是个大孝子,为皇上所彰昭,并赐其金扇一个,玉棍一根,此物被悬挂在家庙里,平素一旦拿出,武官见之须下马,文官见之须下轿跪拜。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大饥,担任县府衙长的南尧村人党德彰,伙同其弟党德彩放饭饥民,获“雅范长存”牌匾。同村开明人士党邦宪,解放前慷慨解囊为家乡捐建数所学校,被传为佳话。韦庄人党九长及岭头村俩党氏于明、清时曾出粟数百石赈济饥民,其大善之举备受称赞。几十年来不倦地播撒人间大孝大爱的农民企业家、韦庄镇党家塬村党东阳,名冠渭北,被评为全市“十大孝星”。《澄城党氏族谱》的编修,也多亏党东阳先生的策划、组织和慷慨解囊。凡此种种,无不感人至深,光彩照人,为后世所效仿。
昨夜星光灿烂,今朝彩霞满天。面向未来,澄城党氏家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竭力传承党氏家族史,续写党氏新华章,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新贡献。

【作者简介】
党九生,陕西澄城人,1957年生,大专文化,先后从事教育、组织和民政工作,在中省市级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爱好文学,亦喜吹竹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