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马虎虎原创:《穿行于聚落的历史中》在这些年的自驾游生涯中,我对人文景观是情有独钟的,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文化及精神内涵,时时丰盈着我枯竭的大脑和萎缩的灵魂。这些自然而生而又由人类智慧创造的蕴含着凝厚人文和朴实愿景的结晶,把不同区域独特的文化内涵, 特别是当地社会、文化、环境、宗教、民俗的风尚,用人文景观的形式做了诠释和教科书式的例证,构成了独具匠心的特色建筑景观,最主要的体现形式就是点缀于华夏大地的一处处闪耀着古人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与智慧光芒的聚落,成为历史的活化石和宝贵遗产,为五千年抑或更悠久的中华文明做着无可辩驳的注脚。这是一部中华民族悠悠岁月的苦难史奋斗史创业史,也是智慧史文化史荣耀史。 我走进了梅州的桥溪村。这是一个藏匿于大山深处的客家人古老村落,位于梅县区雁洋镇阴那山五指峰西麓。村很小,只有百十口人,李陈二姓建村,陈姓无踪,李姓延绵,据称为朱元璋后裔躲避战乱残杀而逃离此地隐居,后至明清时期如客家人一样远洋谋生,积蓄丰厚钱财后回归家乡兴建了16座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恢宏繁缛,巧夺天工,耗费巨资,以石为基,故而坚固如初,得以百年数百年屹立不倒,流传至今,终成重点文物得以传承保护。村首一汪湖水幽幽碧绿映衬着茂林修竹,恬静与典雅之风扑面而来。闻着溪水声,沿路而入,只见群山簇拥中的村庄若隐若现。沿陡峭山路随山形而建的民居群落依山势排列,最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有朱氏的继善楼和积善堂,为旅印尼华侨朱氏十七世祖后人于清光绪年兴建,共有房舍七十间,其建筑规模和建筑艺术以及营造的文化氛围为粤东地区首屈一指而闻名遐迩别具一格。除继善楼外,善庆楼、世德楼、宝善楼、世安居等建筑,也颇具规模,而且这些古民居多数都承载着一段华侨创业的艰辛往事。这些风格相似而又各具特点的客家民居建筑群,构成了桥溪村特有的人文景观。但这里只是朱姓老人的灵魂皈依地,年轻人已将这里当成短暂的憩园,除却新春久违的喧哗,沉寂已成为这里的主旋律,毕竟现代文明的魔力要比大山深处的寂静磁力大得多。或许,客家人以外的游人,才能让寂寞的山村有了一丝摄人魂魄的激灵。
大埔泰安围楼和开平碉楼则有了嘶杀的韵律和声响。走在三层的泰安围楼里,我却感受不到曾经几百人群居一起的场所所应该弥漫的温馨氛围,走在楼上,一个个的瞭望方孔和射击垛口侵蚀而进的凄风冷雨仿佛浮现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场血腥的搏击,令我惊悚于那个已经久远的时代所历经的一幕幕残杀与悲剧。我的身躯和灵魂也在一阵阵地惊悸恐惧,与绚烂温情的夕辉无法相映融洽。我在恍若隔世中匆匆离开了大埔泰安楼,祈求着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而我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地开平碉楼所在的自力村时,耀眼的阳光如一把把刺刀问我直射而来,我浑身抑或被惊恐抑或被照射得大汗淋漓。在平畴沃野的江南水乡,那么安静恬淡的广袤无垠的田野,竟然矗立着十几座如北方炮楼般模样的碉堡式楼房,显得是那么的突兀。而在开平一带,这种碉楼完完整整地保留有1833座。号称开平第一楼的瑞石楼,为多层塔楼式建筑,高达九层,是开平现存最高最美的碉楼,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成为开平碉楼的名片和地标,在开平碉楼中独树一帜鹤立鸡群。此地建设碉楼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防匪患,保全财产和生命。自明朝以来,开平为“四不管”之地,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加上河流众多,台风暴雨频繁,洪涝灾害时发,当地民众被迫在村中修建碉楼以求自保。晚清民国年间,开平一带旅居海外的华侨很多已成为富官巨贾,为了家眷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纷纷回乡建造新屋,于是吸纳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中西合壁风格的民居建筑在开平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如灿烂的星辰点缀于开平大地并得以留存至今,成为独特的文化遗产。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和首个华侨文化世界遗产项目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并评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深受世人青睐。我们在癸卯春节大年初一走进这里时,用游人如织人山人海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以至于在立园有游客将孩子遗失,幸被我们一行救助,其小孩父母感恩不尽,定要请我们去饱餐一顿,我们婉言谢绝,亦是在新春伊始做了一件善事。
当我们倾听松口古镇江水的波涛和百侯名村清朗的读书声时,我已经知道,客家人从松口渡口集结着走出了贫苦的乡村,远渡重洋,只为生存得更好一点,而这朴素的愿望竟然成就了客家人的不屈和辉煌载入中华民族发展与进步的史册。而百侯名村以耕读传家之传统取仕方式让一批批秀才举人进士成为一方诸侯,仅明清两代就出现了5位翰林,23名进士,134人文武举人,“同堂七魁、同榜三进士、一腹三翰林”等佳话流传海内外。清康熙年间山西监察御史杨缵绪就出生于百侯,其为官清正硬直,胆气豪横,曾以焦弘勋案与庄亲王抗礼,秉公执法,不附不阿,惊动京师,名噪一时。成为百侯名村的杰出代表,深为当地人引以为傲。
当我徜徉于潮州古城和北海骑楼老街如潮的人流时,我紧绷的情绪倏忽间得以舒解。潮州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曾是“十相留声”之地,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美誉,是潮州方言、潮州菜和潮州功夫茶等的发源地且自成体系独具一格。拥有文物古迹700多处,5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最著名的有中国四大古桥之首广济桥,全国历史最长的纪念韩愈的祠宇韩文公祠,国内罕见的宋代民居建筑许驸马府,始建于唐朝的开元寺等,也有周总理办公过的涵碧楼。潮州古城的23座石牌坊是古城的精髓,展现的已不是一个个悲情的事件和贞洁的故事,而是一座座励志的标杆,引领着人们向善向前拼搏创业。古牌坊均为全石结构,工艺精湛古朴大方,气势轩昂雄浑壮观。正背面均有额刻及对联,雕有飞鸟走兽人物花草,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亭额题字及对联均出自名家手笔。每座牌坊都承载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令人难忘的历史典故。牌坊街内店铺林立,潮州老字号、地方特色店铺鳞次栉比,“天下第一牌坊街”的称号名符其实,成为展示潮州古城文化内涵历史风貌艺术特色及经济活力的名标签。而熙熙攘攘人流潮涌喧嚣繁杂的呼喊及叫卖声不正是市井文明最显著的例证吗?今日的繁华昌裕不也是多少代人用血汗浇灌而结出的硕果吗?我们在灯火阑珊处寻一名店,品尝了潮汕名小吃,美食触动味蕾,皆狼吞虎咽大块朵颐,痛快淋漓蛮憨之态无顾忌溢满面庞弥漫开来。而骑楼的出现则是港口开埠商贸繁华的产物,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建筑物底层沿街面后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间的建筑物,称为外廊式建筑。而北海老街则是一条著名的骑楼老街,始建于1821年,已有二百余年,有1.44公里长的老街两旁,分布着英法德等国领事馆旧址,德国森宝洋行旧址和天主教堂女修院旧址等许多中西合璧的骑楼式建筑,见证了北海曾经的繁华。老街成熟于1927年前后,自那时起,一批西洋建筑陆续在北海建成,经过百年的文化融合,最终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骑楼老街。这些骑楼并不是西洋建筑的简单翻版,从深层文化根源来看,它体内流动着的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血液,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一个美丽结晶。北海老街目前是岭南规模最大、保存最完美的骑楼街。漫步在老街上,两旁的骑楼依旧能看到岁月的斑驳痕迹。 我们一行四人由田文法先生引领,仔仔细细观看着两侧古老的建筑,猜测着曾经发生在骑楼内的故事,欣赏着精美的西洋建筑式样,竟忘却了时间,绚丽火红的晚霞消失了,但老街却瞬间灯火辉煌,霓虹灯闪烁变幻,老街转眼间褪去了凝重和沧桑,灵动鲜活热闹非凡起来,如婀娜绰约的贵妇风韵犹存。我们皆放松心境容颜大悦,在一小摊旁,每人捧一硕大的椰子狂野吸吮,清清爽爽凉凉甜甜的鲜汁沁透身心,淘醉于这如诗如画的风景里,给本已热闹的春节又添抹了一笔浓重的色彩,心绪也随之沸腾了,将世事的嘈杂抛于脑后,朦胧恬淡闲适忘情地穿行于聚落的历史中,如不喑世事的孩童早已忘却一切烦忧。(2023年2月5日元宵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