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高岩寨的来历★
文// 施将维
故乡是我童年时代五彩斑澜的梦,是我一生不可磨灭的记忆。从记事的那一天起,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在我稚嫩的脑海中深深印记。虽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消磨,但童真的趣事,故乡的故事,幼年时故乡的环境以及故乡在历史长河中演变的轨迹,在我心中定格,历久弥坚,挥之不去。
我的故乡高岩寨坐落在景色秀丽、风光旖旎的高岩河大峽谷中,东南面大龙洞河流入高岩村,西北面小龙洞河沿村边流过,注入高岩河,高岩河是吉首峒河的源头。高岩寨就坐落在大小龙洞河中间,寨子高出河面80米,两面环河形成半岛。从立寨至解放初期,高岩河是官方及民间水运通商之要冲,各种农副产品通过木船和木排运至吉首,所以高岩河峡谷亦有“小桂林"之美称。
从高岩东南面坡脚,现"大——吉公路"高岩桥"加卡"自然寨对面,沿Z字石坡而上80米左右即到高岩寨,现已修通环村公路。高岩寨方圆地势平坦、宽阔,古老的村道和房屋结构,以寨中池塘(亦称合心池)为寨眼,按八卦阵图布局。故很多到高岩的无论是熟客或陌生人,在村寨中走不过一二道三岔路口就迷路了,很难找到原路返回,大有唐代诗圣杜甫《八阵图》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之意境。
高岩寨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苗族村寨。寨子里三分之二为杨姓,杂姓为施、石、龙、陈、邓、张、谢、满等诸姓。故苗语名"佳咖",意为"杨家的寨子"。
相传立寨始祖为杨等千,为北宋杨令公的后裔,杨文广的嫡传后代。北宋庆历年间,杨文广第三子杨邦怀奉令率军镇守湘、桂、黔苗区,长子杨等千、次子杨等万带领杨姓族人及大批马匹、布料及农耕器具由贵州进入湖南湘西武陵地区,沿途帮儿孙在认为中意的地方立了几个寨子,然后长驱直入来到高岩河。先在凤凰纳尔山台地边沿的高岩河谷一座山峰上居住,后人称"乖来乖咖"“,即杨姓官家寨子之意。由于”乖来乖咖”地盘狭小,容不下两兄弟带来的族人,于是,弟弟杨等万提出带部分族人继续向东北方向苗区发展,杨等千表示同意后,两兄弟便就地依依惜别。为了今后子孙能夠相认,两兄弟把本族的一个铁鼎用剑一劈两开,两人各执一半,作为今后相认的物证。后辈子孙今后相认则各把一半族鼎合上,若严丝合缝,天然合一,则是同族同宗兄弟。杨等万带族人沿小龙洞河上高筹到杨孟(亦为阳孟),然后在高筹、杨孟定居立寨。杨等千继续留在”乖来乖咖”。
后来,杨等千在一次守猎时射中一只巨鹰,巨鹰中箭后直往高岩河对面的一片原始森林里落下,杨等千率族人跟踪至这片原始森林中,寻找中箭落下的巨鹰,当爬到一个山坡后,见到山坡上古树参天,各种珍禽云集、异兽出没,坡顶方圆数百米地势平坦,高出河谷近80米,从高处俯看呈神龟形状,周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森林覆盖的山坡中间,有一处宽阔的水塘,塘水清澈明净,游鱼穿梭如织。沿水塘溯流而上60米处有一口宽大的水井,井水甘冽纯正,清凉无比,堪比仙境琼浆玉液,足可解决数千人口的常年饮水问题。于是,杨等千便率族人又从“乖来乖咖"搬到高岩山坡上,就地劈石伐木建立寨子,高岩寨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苗语称为"佳咖",汉译为杨家寨。在历代官方书籍、地图中称谓为高岩寨。先祖杨等天及历代杨姓族长带领族人在高岩河、小龙洞河沿河两岸及崇山坡岭,桃子坡岭等广开良田沃土,经过数百年经营,高岩寨山林田土地域撗跨方圆数公里,成为峒河沿岸最大最古老的苗寨。
到杨等千曾孙杨二为高岩苗区酋长时,更是使高岩寨发展到了鼎盛时代。杨二因修建镇溪城有功,大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孙应龙提议辰州指挥刘寅推荐进京进见朱元璋,得到封赏。当时府所治下莫不仰慕其名,高岩村人也都以祖上福荫为荣。
高岩寨由于立寨久远,从古代留传的风水学上说,高岩寨是龙头,所里(吉首)为龙尾,要建所里必须先立高岩寨。故早期州志有云"先立高岩,后立本所(所里,即吉首),先立高岩杨二等,后立本所孙应龙"。从中可见高岩寨极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后来不知为何,每年春季清明节前三早,阳雀先在高岩寨子古树上开叫,连叫三天后才飞到其它地方寨子鸣叫,催促苗民播种。这一传说历经数百年而不息。
至清朝时期,朝庭在高岩寨脚南边兴建朝庭粮仓,由千总施规儒(高岩寨人)统辖,外委施仕彰(施规儒之子)直接管理。另在高岩河至所里兴修河运,把从永缓、凤凰周边各地征集到的谷类和豆类贡粮储存于高岩寨粮仓,再从高岩寨粮仓运至所里,再由沅水运至汉口上缴清庭。高岩寨由此名声大振,闻名四方。于是,高岩寨众头人牵头开办粮仓墟场,四方商贾云集,物流丰盛,经贸繁荣,名盛一方,经久不衰。
清朝后期,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带兵西征,在高岩寨扎营驻宿一夜,中军就设在高岩寨西边的“留王坡”(后为纪念石达开而改名为“翼王坡”)。高岩寨在历史长河中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历经宋、元、明、清漫长历史岁月的融磨,也不知高岩寨出了多少著名的族长和能人志士,维持高岩寨世代繁荣,村民安居乐业。有林农先生沁园春词为证:
半岛分流,峻岭逶迤,秀木郁葱。觅驩兜遗迹,崇山料峭;剑锋所向,乱石惊空。阳雀先叫,春苗后种,唤醒西山不老松。登高寨,看千红万紫,蜂蝶匆匆。 合心树下相逢,见古寨游人芳影重。想杨门俊彦,拓荒立寨;施公儒祖,壮志如虹。喜我高岩,前程远大,如日初升映碧穹。齐奋进,跨狂飙骏马,追赶腾龙。
图片说明:
高岩寨全景图解:
下图高岩寨全景对面山峰上为凤凰县米粮乡,山峰属凤凰腊尔山脉边峰,山峰下为吉首峒河河谷,正前面为两河口,右为峒河源头高岩河,左为小龙洞河,两河交汇处海拔272米,是全县最低的地方。高岩寨处在花垣、吉首、凤凰三县市交界处的半岛上,俗称"一脚踏三县,伸手摸五乡"。)(五乡为:大龙洞乡、矮寨镇、米良乡、补抽乡、排碧乡)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军事要冲,水运便利。清朝粮仓就设在高岩村翼王坡下。粮食由水运下所里,(吉首)再转运沅江下汉口北上。

上图: 美丽的高岩苗寨风光
下图: 美丽的高岩苗寨风光(从寨后坡俯拍)。

上图、下图: 美丽的高岩苗寨风光(下图寨西边之山为“翼王坡”)。

上图、下图: 美丽的高岩苗寨风光


上图、下图: 美丽的高岩苗寨风光


上图: 美丽的高岩苗寨风光
下图: 闻名四海的高岩寨合心树

下图: 高岩寨边的原始次森林

下图: 高岩寨原始次森林中之“龙须床”

下图: 高岩寨风光之“高岩河小桂林加卡”

下图: 高岩寨风光之“高岩河小桂林加卡”

下图: 高岩寨坡道

下图: 高岩寨坡道

下图: 高岩桥碑

下图: 气势恢宏的高岩寨村部

下图: 高岩村文体活动中心广场

下图: 作者在《团结报》发表的《高岩赋》

下图: 作者在《团结报》发表的《高岩赋》

下图: 作者在《湘西志事》上发表的《高岩寨的天下粮仓》与《高岩寨的千总府第》。

下图: 作者在《湘西志事》上发表的《高岩寨的天下粮仓》与《高岩寨的千总府第》。

下图: 作者在《湘西志事》上发表的《高岩寨的天下粮仓》与《高岩寨的千总府第》。


上图、下图: 作者在《湘西志事》上发表的《高岩寨的天下粮仓》与《高岩寨的千总府第》。

下图: 高岩寨清朝时期粮仓对比图



下图: 作者孩童时期的小伙伴

下图: 作者在高岩寨家门前留影

下图: 作者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公开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施将维诗词选》

下图: 作者由团结出版社公开出版的第二部诗集《诗海寻梦》


下图: 作者由香港读书文化出版社公开出版的第三部诗集《狂沙集》


下图: 作者公开出版的三部诗集

下图: 作者工作留影



施将维简介
施将维,笔名狂沙,字伯佶,自号林农。苗族,花垣县补抽乡高岩村人。曾任教师、乡镇主要领导、县直部门副职多年。
1986年1月至12月,参加《诗刊》社全国青年诗歌刊授学院重点班学习结业。2010年1月至12月参加《中华诗词》函授第六期高级研修班学习结业。
先后在《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辞赋》《世界汉诗》《中国诗词》《诗词百家》《诗词家》《诗词月刊》《长白山诗词》《东坡赤壁诗词》《心潮诗词》《诗词报》《中华诗词网》《中国作家网》《中华辞赋网》《中国楹联网》等200多家报刊杂志及网站发表诗、词、联、散文及诗论作品3000多首(阕、副、篇)。
多次受邀担任各级诗词联大赛评委。个人作品或传略入编《中华诗词大全》《国学经典.中华诗词范例教材》《中国当代诗词选》《黄浦江诗潮》《上海滩诗叶》《湖南当代诗词选》等50多部辞书典籍。
主编《中华诗词集成.花垣卷》《湘西州诗词楹联志.花垣卷》《联韵湘西.花垣卷》《两河乡生态文化旅游专辑》《天台山香光寺揽胜》等20多部书籍。
参加各级全国诗词联大赛荣获金银铜奖及优秀奖多次。荣获“中华诗词终生成就奖”、“中国作家金笔奖”、“第五届新视点全国诗词大奖赛最高金奖”、“中华诗词传承诗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当代90位杰出诗词家”、“湖南省对联文化传承人”、“湖南省先进楹联工作者”、“湖南省书香之家”、“湘西州诗词工作特殊贡献奖”、“书香花垣.全民阅读公益推广人”等30多项荣誉称号。
公开出版《施将维诗词选》《诗海寻梦》《狂沙集》等个人诗集3部。待出版诗文集《芸窗听雨》《施将维诗词曲赋联精选》《狂沙现代诗选》《施将维文选》等4部。
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会员、中国作家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客座教授,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诗国社社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理事、湖南省楹联家协会理事、北京西山诗社会员、江南诗词学会会员、湘西州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花垣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中华诗词曲赋类典》执行主编、《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湘西诗词》编委、《崇山诗词》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