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中操场平整记
文/饶晓辉/江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念过初高中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时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氛围吧!那时候能在学习上脱颖而出的同学,除了靠自身的天赋外,自觉自愿爱学习尤为重要。当然,这也不能完全否定的是,一些尽心尽责的教师之功劳。
我的母校东源中学(现改名为岗上积中学),中学四年的时光就在这度过(那时初高中均为两年制)。一九七六年下学期,小学毕业后,跨入了东中的大门,开启了全新的学习环境。当时整个教育大环境,可以用“萧条”二字来形容。别说不愿上学的孩子,就连那些喜欢学习的学生,要想尽下心来专心读书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阶级斗争为纲,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整个学习大环境下的主旋律。就拿我们当地一带来说,哪个乡镇中学没有几十顷“一亩三分地”?而学校这些“自留地”,都是由各个年级的学生轮流去耕种,农村冬修水利,大搞园田化的农事现场,也曾留下我们中学生瘦弱的身影。

记得我上初中的第二个学期,学校决定将校园的原操场进行平整。当时学校的操场虽说占地面积有几十亩地,但东高西低坑洼不平的状况,局限了各种体育运动的展开。由于缺乏大型的作业机械,加上受经费的制约,怎么办?校委会最后决定将操场平整这一“重任”,“光荣”地赋予到所有在校学生的身上,按年级高低划分到各个班上。领到任务后,各班老师便叫学生从家里带来锄头,铁锹,粪箕等劳动工具,开始了漫长的操场平整。起初学校按排的是早中晚以及劳动课时去作业,但由于任务是分配到班级去了,有些班主任便将体育课也改为劳动课,并鼓励住校或家在校附近的学生,利用起早,摸黑的时候投入“战斗”。那年月的孩子,学习上用功的很少,可干起这些事,还真没得说。于是乎,一个比一个早,一个比一个拼,争着向前,唯恐落后。我因住在和学校仅一路之隔的公社大院,很多次早早来到“工地”忙乎,记得有几次被校团支部的老师发现,名字还上了校广播站的好人好事表扬稿呢!那高兴得意劲,绝不亚于现在考上北大的孩子。经过近一个学期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一个平整如镜的大操场,终于完成了。后来的后来,东中的这个大操场,一直成为我们那批参与同学的骄傲。

如今,这事一晃就过去了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也极少光临母校,去看一看我们曾经挥洒过汗水的东中操场。但我相信,无论世事怎样变替,曾经母校的一切一切,都会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
(图片引用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