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忆生父
作者:李家平

花甲重新宛如梦,多少悲凄光阴中。
今朝回顾过来径,道路沧桑且葱笼。
——开端
一
新韵
悲声泣父昙花现,致儿哭醒忠魂断。寿短赴黄泉,寝终三又三。独留德万担,芳志如飞雁。可恨孝儿迟,报恩未有时。
词:《菩萨蛮》
永隆河畔李家陇,是我出生的地方。
南与拖市相比邻,北与永漋街接壤。
西面河流船来往,东面公路名“永杨”。
土地肥沃人厚实,物产丰富人向往。
就在这个村庄里,有一李姓好儿郎。
从小勤劳又好学,“四书五经”肚里藏。
芳名叫做李志伦,娶妻曾氏名池英。
兄弟三个他数大,父母妻弟六人堂。
全家勤劳且和睦,家产殷实小名望。
志伦就是我生父,池英就是我亲娘。
四八九月初十日,是我生日永不忘。
之前还有两兄长,大兄“盐贵”小兄“家祥”。
由于医术欠发达,大兄“盐贵”早夭亡。
留下兄弟两个人,相依为命伴成长。
四八,四九灾荒年,兵匪横行家衰荒。
给我取名曰“荒年”,举家东迁“赵坡”上。
“赵坡”人稀土地多,实在是个好地方。
可惜边远兵匪多,抢劫掠夺太时常。
此处不是久居地,“五0”搬迁到“张常”。
“张常”是祖母的娘家,当时是地主有家当。
投奔‘家家’重起家,这才慢慢过清爽。
“五一”年间搞土改,打到地主分“浮产”。
父氏三兄都不赖,全都报名参了战。
父亲有点小文化,专门负责搞“写算”。
二伯外乡搞发动,三伯参军赴朝鲜。
家里老小怎么办?全由母亲来承担。
祖父祖母年纪大,本来身体不康健。
娘家划成了地主,孩子们也参加分“浮产”。
又气又急又恼火,相继先后归了天。
父亲因公总在外,母子三人度日艰。
之后几年多变化,日子过得也平坦。
时间到了五四年,又添一妹叫“新年”。
父母工作又劳动,兄长上学把书念。
妹妹太小无人管,照看工作我承担。
当时我只六七岁,娃娃引娃多心酸。
光阴如箭快荏苒,转眼到了五七年。
当时兴办高级社,父任社里会计员。
每天早出和晚归,又工作来又种田。
积劳成疾落下病,条件受限无法看。
是年五月十六晚,终因不治离人间。
时年仅只三十三,硬是死在办公间!
丢下母子四口人,孤苦怜仃好凄漫。
人说无母最造孽,我道无父更艰难。
自打失去父亲后,家庭景况急下转。
母亲经不住打击,情忧之中得了病。
成天不吃只是哭,根本不能搞生产。
兄长辍学回家来,承担家务把活干。
每天顶着大人做,有时还要受欺谩。
“你这一个‘南瓜米’,出来混工真讨嫌?……”
劳累一天回家转,一家四口哭涟涟。
哭怨我父心太狠,过早卸担兄当难!
我在家里带妹妹,烧火洗衣又做饭。
吃糠喝水把日度,还被别人来轻看:
“你们这家‘叫花子’,干脆讨米最简单!”
祸不单行分至来,天灾也来欺人难。
记得这年七月间,突遭冰雹狂风卷。
刮走屋上片片瓦,摧倒烧火小茅间。
可怜孤儿又寡母,灾后怎能搞重建?
只好住在烂屋里,雨天屋里就“划船”。
最是没有灶烧火,只好就在露天建。
兄弟寻些烂砖头,哭哭啼啼垒成团。
上面放上一口锅,烧火到处都是烟。
左邻右舍看在眼,伸出援手救可怜。
左邻送来一碗粥,右舍端来盐菜碗。
东家无钱出力帮,西家送衣度寒酸……
多少恩来多少怜,令我终生记心间!
人说只有黄连苦,我若黄连更黄连!
世上纵有千般苦,我却尝了近万般!
度日如年慢慢捱,终于捱到了年关。
人家过年讲团聚,我家过年胜油煎。
一共炒了两个菜,罗卜白菜盛在碗。
小米交菜熬稀粥,首先端到父灵前。
叫声父亲您心太狠,丢下母子您享清闲,
为何抛下您的儿,这么年轻就赴‘阴间’……
母子四人痛声哭,天地听了也心寒。
母亲实在没办法,无奈又找个老伴。
徒手带着我姊妹,下堂来到“魏家湾”。
当时正值五八年,人民公社开始建。
实现“共产主义化”,食堂吃饭不要钱。
这才缓了我们的难,生活开始有好转。
【江山文学编者按】一组朴实简洁的文字,叙述了家庭的状况和艰难的生活,凡而不俗,自然流畅。构思巧妙而完整,笔力深浅有度,值得品读学习,遥祝创作愉快。赏读佳作,问好。【编辑/寒天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