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学习《道德经》是很累的活儿。哪像去音乐舞会,去歌厅,去酒店吃大餐。抱着妞,搂着帅哥,听着心潮澎湃的摇滚,想入非非,融化在温馨的溶液里。
但老子不乐意如此的活法。老子和活的幸福与温暖有仇吗?
老子不反对这些舒服舒适。他是说一直这样做,违背苦难天磨。老享受着是一剂毒药。
尹喜随老子走到函谷关附近的幽静处,正值夏秋之交,草碧绿深,花儿艳浓,四周鸟虫欢娱,一片醉人的自然风光。
高处一片草甸,老子和尹喜盘坐了下来。有随行的仆役展开一方简易的茶台。此情此景此中人,神仙一般的活法。
老人目光如炬,环顾四下之后,沉吟无语,轻叹一声。
"这醉人的美景,老师怎么却叹息呢。"尹喜给师傅倒了杯茶。
老子摇摇头,"人生一世,草生一秋。花艳易衰,好景苦短,弹指一挥间啊。"

老子写《道德经》时,已经进入了晚年。要不是函谷关遇到周朝关令尹喜,他就一直往西云游去了。有的人说他弘扬道学,要到关西,即当时的秦国讲经说法,以期推广他的道德学说。
我们试想,如果道家不出现尹喜,那么老子一肚子的学问就带到棺材里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天降斯人,这是上天对华夏文明最宝贵的馈赠。其实在老子之前,中华文明的始祖们就有许多思想圣者岀现。如我们的人祖黄帝爷,就是大智慧,看日月想问题,发现星象,进而演化岀八卦。河图洛书。这两个神秘图象,至今仍被称作"宇宙魔方"。我们华夏文明的源头。老祖宗们用显形的物象找内在的运转法则。琢磨人与大地万物的联系。人类的学问就是这样甘露水滴一样聚成江河的。
历代的学问家将《道德经》《庄子》《易经》称之为三大玄学、玄书。这一玄不要紧,变成酸臭文人的专利,劳心者才能企及的学问。实际上千百年来认字的男女就是小众。仿佛《道德经》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玄学。老子说哲学,从不高高在上。可中华数千年的统治者,最喜欢推行标准答案的教育。老子的道德教化是自由的,从不强迫人做什么,要人自觉觉人。开化了两千多年,可惜就是皮毛认知的也不多。
老子所著《道德经》,应该是古代这些智慧大成者的集体结晶。老子最伟大的地方是将对宇宙一系列高深的认知,转化成与人文接轨的简单道理。
《道德经》第12章,直插人生的主题。不考虑什么行文逻辑。企图要表述什么,瀑布奔腾倾泄般的批判性文字扑面而来。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12章共49字。说什么呢,头几章天格地格说到了,当然直指的是人格。如果说第11章虚中篇说到我们眼里的车轮,陶器,窗户等实物,更要注重虚有意义,那是对事物的妙有准确把握。这一篇明确针对人的认识,外在和内在,人活着应该要什么,不要什么。这些话不是戒条,句句是做人的警示。尤其放到今天来看老子的论述,太有现实意义。
纵情声色,必然玩物丧志。
"五色令人目盲。"
五色,青,黄,赤,白,黑,眼睛里看到的世界基本由这五色颜色组成。无论烂熳的春日,炎夏的夏日,果实累累之秋,肃杀寒冷的冬天,调色板上的五色足以概括描绘岀万事万物的面貌。
目盲,眼晴看不见。
字面上咋一看,老子什么意思,五色进入了眼窝子怎么眼睛就瞎了呢?老子说,鲜艳亮丽的世界,眼花缭乱的万事万物,你永远看不够。你一生具有的精力会被淹没在这个颜色世界,非把你的眼睛看的失明了。

这是一句明确的哲学语言,你不可贪婪,不可纵情,不可一览无余的享受这个世界。你只有专注于一色或者几色。更多的时间别浪费在眼球的满足上。
"五音令人耳聋。"
现在我们创作乐谱的元素是"哆来米发嗦拉西"7音。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5个音律,"宫,商,角,徵,羽"。这里不是指的是音乐歌笙,是说人世间各种美妙的声音。天籁之声,地籁之声,能让耳朵开心的声音太多了。老子说这些激动人心的好声音听多了麻烦,会把两只耳朵搞聋的。
耳朵听的多了会失聪,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啊。正如我们今天处在相对高科技时代,传统乐曲,中外歌曲,电子音乐……。每天最不缺的就是随时享受的耳官之福。
老子说不应该让美妙的声音占领了你的生命,该听到的没听到,必然失去真正想要的生活,这和耳聋没什么区别。
"五味令人口爽。"
五味,酸,甜,苦,辣,咸。
爽,在古语中是不爽的意思。口爽,是得了口腔病,没了味觉,失去了美食感觉。老子说舌尖享受好吃的多了,要得病的,食欲就完蛋了。
中华文明,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把宇宙能量场揭示岀来了,易经八卦,奇门遁甲,这一刻发生什么,下一步将发生什么,用数来预测出来。人是什么,活着是聚起来的气,死了是散了的气。人就这么点儿能量,老子为什么反对我们醉心在五色,五音,五味中,在声色犬马中迅速将自己消耗掉。因为他觉得不值,生命真正的意义不是为了裹腹,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对付肚皮。更不是做一架造粪的机器。腹,腹是安装心的要害部位,是生命的真正内容,要装货。装什么,装人性,装认知,装五湖四海。宋代大文豪苏轼有诗曰:"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驰骋,四处游荡,纵情放肆。不作检点。
畋,(念,田),畋猎,山野打猎。
这句的意思不是窄义,到田野打猎,就会使人控制不住的疯狂。
春秋时期社会发展之初,农耕经济,打猎由人类早期的生活方式,变为有钱有闲人的高级娱乐。那阵子哪像现代人,一机在手,玩遍全球。迪尼斯,游戏机,过山车,飞机跳伞,高山蹦极……等,娱乐局太多了。老子只是抽象打猎说事。人若纵情于吃喝玩乐游戏,感官舒服,一味纸醉金迷,心就沉静不下来,就会迷失了方向。就会疯狂,以至于堕落成为低智商。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难得,是指稀有的贵重财物。
行妨,行是行动,人身活动的天地。妨,妨害,阻碍。
几种舒服的活法,五色,五音,五味,老子都批判了。头个警告是美丽颜色看的多了会眼睛崩溃,二个是好声音听多了耳朵会聋,三是不可追寻天下的美味,不然味觉会丧失。条条伤害的很严重。
这一条是说物欲的。许多人贪财,金银财宝,珍珠玛瑙,字画器物,看到自己喜欢的好东西就想收入囊中。这是人性哇。这么做的结局会缩小人的格局,囿于物质之中不能自拔。心地狭小不说,有时还会为一己私利伤害他人。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句是第11章的小结语。
腹,肚子里的东西,是人内在的追求。
目,眼睛看的到的世界,是外在的收获。
去彼取此。彼,是指前几句说的五色,五音,五味,占有稀缺物件等行为。取此,此是什么,就是道。天道,地道都是无私的,虚静,淡泊,检朴,简单的。人道也应该这样的遵循。沉湎于声色犬马的男女,给自己留下的是祸殃。
这里的圣人是说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为什么这些人就能事业有成,因为他们读懂了人生,知天知命,有自己的志向,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能够减少五色五音的诱惑,酒醉而不心迷,物质的东西看的很淡漠。艰难跋涉中历练心志,苦中有乐。然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人到晚年才算帐,往往是那些经历了磨难的才功成名就。不是运气偏向。满满的幸福感来自于一生孜孜不倦的奋斗。
《道德经》第11章有非常现实的启迪意义。建国后5、60年代的生人,现在逐步都迈向老年。这一代是艰苦岁月走过来的。那年月,生活物资还短缺的要命,哪来的五色五音五味。趁了改革开放的好运,这一代人创造了现代版的中国盛世与繁荣。现在经济发达了,过上了好生活,吃喝玩乐一条龙,坐上了欲望的快车。结果怎么样了,老子描写的这些现象出现了。人们都在惊呼,道德滑坡了,危机了。
两千多年前,道德老人就谆谆教诲了,声色犬马,这是最害人的。中国的教育,中国的父母亲都缺了道,失了德。他们都想让孩子少劳多得,偷机取巧。过程美好,结局凄凉。都为目而生,为满足虚荣心活着。人道不在了,还能有什么幸福和美好感觉。
读了老子的《道德经》第11章,你就会清醒地认识,什么荣华富贵,飞黄腾达,这都是伪命题。人生不过如此,不经一番寒霜苦,哪有梅花扑鼻香。羡慕企业家任正非,曹德旺,马化腾吗?羡慕美国的马斯克?看看他们的成长过程,从来是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五色五音五味与他们没关系。现在巨星了成功了,仍然比鸡起的早,比狗睡的晚。
因为他们始终走在人道上,与天道和谐,酬勤,与地道和谐,坚毅踏实。在和谐中享受了充分的自由,所以生命天地无比辽阔。
人只有融入自然,简朴生活,寡思少欲,才可不为物欲所困,心灵达到自由状态。
儒家讲人的精神境界理想化状态是"修齐平治"。道家不讲那么大,顺自然前行。从善如流,做点滴的水,不声不响的汇聚到江海之中。
可有些人"修齐治平”,修身,齐家不用功。雄心大野心大。喜欢找捷径,不要梯子就上房。喜欢做后两者,当官掌权,治国,平天下。前两者不想做,因为修身,齐家,吃苦受罪,多累啊。
老子这一章用俗话一再强调,人啊,追求舒服的结果反而不会舒服;主动做不舒服的事反而会收获多多。天道啊。

杨绛先生说过,唯有身处卑微,才能透彻人间真相,看清人间冷暖。
这就是老子让你远离五色五音五味的原因。
(待续,第1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