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余热为社会生辉
文/ 杨大业
诵/丁 杰
过了耳顺之年的我们这一代,有的奉养老人,有的照看孙子,有的与麻将为伴,还有一部分成了秋后的老豆角子——干弦(闲)了。
奉养老人无可厚非,尽儿女的义务,“百善孝为先”吗?照看孙子的,是在践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方面用余力帮儿女一把,另一方面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整天打麻将的我不敢苟同,坐得腰酸腿疼脖子硬,与那些饱食终日的差不许多。
我认为,无论是青年,还是老年,只要活在社会上,总应该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而不应该混吃等死,成为朽木一块。更不应该揣着“喘气就挣钱”的心态,白白领取政府的养老金,蹉跎岁月。这里我绝没有自吹自擂之意,说自己做得如何如何好,意在提醒大家为社会贡献残值。

这三年疫情期间,许多朋友在微信里常发“宅在家里就是防疫”,我看了后很是反感,想回敬一句“宅在家里,不如猫在山上安全”。出于礼貌考虑,一直没那么做。但至今我仍有个想法,就是上奏阎王爷把宅在家里这部分人的三年寿命减去。
好多人说我嘴黑,说话不留情面,也许吧!我是个直性子,喜欢直来直去,不喜欢官场玩的那些“看透不说透”的套路。感觉那样的人活得太累,要么怎么会有“无官一身轻”的俗语呢?轻轻松松活着多舒坦啊?

一晃儿,我退休6年多了,除了坚持科学生活,规律生活外,每天到自己的工作室上班,一年365天从不间断,比上班还守时呢?上班的有节假日、大礼拜,我没有。这几年,我从家到工作室,再从工作室到家,始终都是走带红绿灯的斑马线,等红灯时标准地跨立站在马路牙子上,为身边的百姓榜样示范,为文明城立标。
这些年,我坚持每月写4篇文章以上,写每篇游记,我都提前做许多功课,收集一定量资料,为读者介绍景区相关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积淀。描写景物时尽可能做到惟肖惟妙,引领读者跟随我一起游览祖国大好河山。

受疫情影响,有时长时间不能外出旅游。我根据自己的心境写一些随笔,反映百姓的心声。虽然我的生活水平在社会中属中上层,衣食无忧,鹤发松姿,但我始终以范仲淹、郑板桥为榜样,虽不居庙堂之上,也“一枝一叶总关情”。能为底层人民呐喊的,就呐喊几声,虽不一定解决问题,也算为社会做贡献了。现在终究不是鲁迅那个年代了,违反规定的话尽量不说,讽刺一些社会黑暗面也要恰到好处,没必要胡言乱语。
另外,我经常用正能量的话语,用带体温的文字,为身边的朋友加油打气,鼓励他们活出精彩人生。尤其劝说那些常为儿孙担忧的人,告诉他们“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你的日子,儿孙可能活得更开心。老年人要多为自己活着,富养自己,不枉来人间一趟。“人生不过百,何必虑千年”。

老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约占人生总长度的1/4——1/3呢。刚退休时,许多人或多或少地会有些失落感、孤独感,若把它转化成老有所乐或老有所为,既能带走孤单,也能减轻失落,岂不乐哉!
让余热为社会生辉,方式方法其实很多。参加红歌团,为社会义务演出;加入一个志愿者协会,做些公益事业;到广场扭秧歌,为人们带来欢乐;刨一畦菜地,精心耕耘,收获后分享给亲戚朋友品尝,其乐融融;也可到十字路口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等等,都适合我们老年人做。春节前夕,我从群里看到一残疾人文友,在春节来临的前夕,利用自己会书法的一技之长,为社区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写春联,奉献着浓浓的爱和炽热的情。感觉还是那首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2023.1.31

作者

诵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