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广播电视台Fm98.2兆赫,综合广播,现在是:说北镇!!!

说北镇•文物5:北镇庙5
今天说说历代对北镇庙的维修和扩建情况——
隋开皇十四年(594),《隋书·礼仪志二》载:“开皇十四年(594年)闰十月,诏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冀州镇霍山并就山立祠”,当时的北镇庙称为“医巫闾山神祠”。
金大定四年( 1164)曾重修,改称“广宁神祠”。金明昌元年二月,王寂至此,感慨颇具规模的“广宁神祠”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在其所著《辽东行部志》中写下了:“庚子,予昨晚以薄书少隙,携香楮酒茗,祭奠于广宁神祠。且讶其栋宇库漏,旁风上雨,无复有补完者”
元代,北镇庙建筑规模史无记载,但此时北镇庙内的祭祀活动渐盛,据庙内所存之元大德二年(1298)至至元十七年(1357)间12甬告祭碑载,皇帝曾多次派遣官员代祭“广宁王神祠”,由此推测,当时的北镇庙应有一定规模。元朝末年,刀兵四起,北镇庙建筑遭到严重破坏,只遗存正殿三间。
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太祖朱元璋下诏重修北镇庙,在元代遗存正殿南建瓦屋三间,左右司各一间,又分别于庙东建宰牲亭、神库、神厨各三间,并缭以垣墙。
明永乐十九年(1421),朝廷下令对北镇庙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据今存《重修北镇庙记》碑文载,此次扩建曾撤其旧制,而创建前殿五间、中殿三间、后殿七间,在后殿左右各建殿五间,前殿东、西各建左右司一十一间,增建神马门及外垣、朱门等,基本上确立了今日北镇庙的整体规模和布局。

成化十九年(1483),朝廷命御马监太监韦朗对殿宇、左右司及围墙进行维修。弘治七年(1494),朝廷命指挥闵质再次对北镇庙进行维修和扩建。此次扩建,复铸铜像,增建了钟、鼓楼及左右翼殿二十间,增建山门五间,在山门前建牌坊一座,并增展前面台基。以后分别又于明正德元年(1506)、正德四年(1509)及万历三十四年(1606)进行维修。
清初,经过明代末年的战乱,北镇庙虽岿然独存但金粉零星、土木凋残。康熙四十七年(1707),清圣祖下令对北镇庙进行维修,恢复其原貌。
清雍正元年(1723),重修北镇庙各殿宇。据《北镇县志》记载。这次重修御香殿五槛、大殿七楹、更衣厅三楹、内香殿三楹、寝宫五楹、神马殿五橄、大门五楹、石牌坊一座、神厨、神库三楹、碑亭四座、左右朝房各五楹、左右钟楼二座、左右配殿各十三楹。
乾隆四十三年(1778)及乾隆四十七年(1782)都曾对北镇庙进行过维修。
光绪十八年(1892),由奉军统领记名提督高州镇总兵左宝贵主持维修。这次维修,对庙内宫殿、廊庑、门阙、楼亭、寮舍共一百三十楹建筑重加修葺,并建缭垣三百四十丈。弘治七年(1494年),朝延命指挥闵质再次对北镇庙进行维修和扩建。在这次扩修中,复铸铜像,增建了钟、鼓楼等、增建山门五间,在山门前建牌访一座,并增展前面台基,以后曾分别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正德四年(1609年)及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进行维修。
民国元年(1911年),清皇朝被推翻后,祭山礼仪废止
北镇庙虽然历经沧桑,但经过近年的陆续补修,整个建筑恢复一新,成为中国古代五大镇山中唯一保存完好的镇山庙,具有其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63年9月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经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好了听众朋友,今天的说北镇节目为您介绍了北镇文物:北镇庙。这次节目播送完了,我们下期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