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 大 姐
文/黄建伟
在常人眼里,大姐只是一个普通的称呼。
而在我和弟弟妹妹的心里,“大姐”二字是由“至亲、敬重和感恩”铸就的称谓。

七十年前,我降临在一个普通而温暖的军人家庭——父亲随四野解放长春后转业到地方,并在省厅工作至离休。父亲是独生子当兵进城,爷爷奶奶特别喜欢一大帮孙子孙女围在身旁,便和我们在一起安度晚年。一家十口、三代和睦同堂,家庭负担全压在父亲一个人肩上。
大姐长我五岁却十分懂事 ,打小就有大姐样。一个本该在父母怀里撒娇,在外头撒欢的的孩子,却知道脏活累活抢着干,好吃好玩的东西让出来,有空就帮着妈妈收拾家务、照看和辅导身下的五个弟弟妹妹·····这让父母心里得到极大的欣慰!

大姐在学校是两道杠、学习委员和三好学生,经常参加市里文体比赛,总有奖品带回来与我们共同分享。大姐在家里是弟弟妹妹们学习的榜样——她勇于吃苦、善于学习、乐于助人的品德,给弟弟妹妹们打了“好样”。正是大姐“榜样的力量”在我们幼小的心灵打下了“诚实、正直、勤奋、向上”的深深烙印。以至于影响到我们长大以后都能爱岗敬业、不负众望。
大姐品学兼优——这是老师和街坊的一致好评。初中还未毕业,大姐就被学校保送到军校学医。那时部队每月发放六元津贴 ,军校里恐怕唯有大姐每月仅花一块钱,俩个月攒够十元大票就满怀喜悦的寄给妈妈。从此,我们家也有了第一笔额外收入。大姐处在爱美、爱玩的花样年华,怎么就舍得攒钱不花,一心朴实的照顾老家?妈妈每次收到钱时都会情不自禁的留下热泪——大姐寄来的不仅是改善生活的一笔补贴,而是寄来了改变命运的一片希望!
都说人生天平最为公道,依我看,天下根本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平与公道,只有相对而言和想开罢了。大姐心眼那么好的一个人却要一生操劳。她二十几岁入党,三十几岁副团职,正值满怀期望的大好时光——赶上百万大裁军。在空军部队的姐夫服从组织安排回到了南方老家。为了一家三口能够长久团圆,大姐只好脱下心爱的军装,放弃军旅的生涯,跟随姐夫来到浙江金华开启崭新的生活。
虽然相隔千里,但大姐对我们的关心惦记丝毫没有改变——是啊,大姐骨子里血浓于水的亲情怎能轻易改变!从此,大姐逢年过节就给我们发来好多当地特产和穿戴物件,四十年来从未间断!大姐还有一个“惯例”从未间断——每年三十吃“年夜饭”的时候,无论她在哪里都会准时打来电话,给一家父老及各位同胞拜年问好!尤其是自打有了“黄家大院”微信群,大姐如鱼得水无比高兴——她终于可以看到阔别多年、日夜思念的各位亲人的音容笑貌,可以感同身受合家欢乐过大年的味道!

四十年来,特别是每逢佳节,我们全家老少何尝不是同样思念着大姐一家。每当我们大人孩子过年换上大姐寄来的新衣裳,品尝来自远方的金华火腿、杭州菊花茶和自制的腊肠、咸鱼干、花生芝麻糖······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自然,我们也会想起大姐身后那个高大的身影——如今已是八十一岁高龄的姐夫。他可是每次发货负责选购、制作、打包、搬运的绝对主力!记得那年春节,姐夫一个人拿回来八箱子年货,还风趣的说:“俺家若是有轱辘,你姐都能把”全屋家当“拉到长春老家"——这辈子着实苦了姐夫。

按理说,大姐和姐夫家需要用钱的地方比我们各家还要多,姐夫上有九十大多的老母需要养老送终,身边四个兄弟姐妹需要关心照顾,下有儿孙满堂,需要投资培养、供着上大学、找工作,买房子······他们也想结伴出去度度假、散散心、旅旅游,甚至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异国风情······这都是人之常情、事之常理,况且她家的收入不低、不是没有这个条件。完全是他俩的心里总在牵挂着北国长春——我们五个一奶同胞及孩子们的生活冷暖。
大姐退休多年一直坚持坐班,她家住的还是二十年多前的花园洋房,还是保持完好的老式装潢、传统家具。大姐和姐夫穿着也都是普通便装,但打理的依然有模有样,从不爱穿什么名牌高档时装。他俩除了生活必需品,从来舍不得花大钱改善自家生活条件,连庭院都改造成自给自足的养鱼塘、菜园子啦。但是,我们弟弟妹妹家里有什么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应急事情,大姐总是竭尽全力、慷慨解囊!而她自己近期意外心梗,住院抢救一个多月却只字不提,依然在“黄家大院”不停地为我们转发和讲解着保健常识······
本可一生安稳无忧、尽情享受生活的大姐却恪守着“自己能省则省,家人能帮则帮"的信条,甘愿把自家多年辛苦攒下的积蓄,义无反顾的援助给我们同胞弟妹们。每当弟弟妹妹对大姐感激不尽时,大姐总是那句口头禅:“咱们是一奶同胞嘛,我是大姐、能帮一把都是应该的,不用谢。"看似朴实无华的一句口头禅,却让人掂量出——“我是大姐,就要有老大的担当”!在大姐心里固化着一个神圣不可动摇的念想——我们一奶同胞骨肉相连相依为命,老大唯有情义无价!
大姐的一片爱心弟妹们心存感激,我们本想把各自的身体调好、日子过好,别让大姐退休了还为我们静心不下。可谁能料想“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前半生我不知病为何物?后半生却历经三次死亡的威胁——
天有不测风云,有谁能想到——当年一汽中长跑冠军的我居然“心脏三根血管全部堵塞”!京城多家名医诊断:大面积心肌梗死,必须三根血管分头手术。人在中年命悬一线——如雷轰顶!大姐闻讯连夜赶到,叩求即将出国的阜外高院长,为我特批最后一个手术替补·····值得庆幸,我替补及手术都如愿以偿——由此还填补了我国医学界“一举激活三根血管”的历史空白!
谁能想到——十年后我的四个支架又全部堵塞,必须进行搭桥手术······意外的是:心脏四个搭桥刚刚缝合,血压急剧下降,心率弱到死亡临界线!危急关头又是大姐配合主刀医师当即签字拍板:赌注起死回生或一命呜呼的最后一着险棋——注射大剂量干血浆······就在主刀赵医师快要绝望的的时刻,乐于行善的我那几乎不动弹的心率,居然神奇般颤动啦!手术当晚有段危险期,一贯”爱干净、重养生“出了名的大姐不顾数九寒冬,蜷缩在监护室外水泥地面上,整宿没睡的一直在门口为我的安危之夜守护着······

谁又能想到——又是一个魔咒十年,病魔再次将我推向疑似“渗血性脑血栓“的险恶境地。因我支架不能作”核磁共振“——专家会诊难以确定:“我是脑出血还是脑血栓?”两种病情截然相反,若治疗不当则大祸临头!危难关头还是靠大姐出手,昼夜彻查好友信息·····终于找到家在金华的吉大脑血管专家陈博士的妈妈。谁都不会想到:大姐还为我精心保存二十多年来的所有病历资料,能够及时提供陈博士以便诊断——“排除脑出血,确诊脑血栓”。大姐的爱心令陈博士落泪,他破例为我量身定制了一套”特例脑血栓“救治方案,由此把我从”鬼门关“第三次拉了回来······

回首这一幕幕患难与共、温暖如春的手足之情,回放这一幅幅命悬一线、催人泪下的生死场面——深感人生旅途中我幸获“恩重如山、情义无价“。我知道,一个人做些好事并不难、有过壮举也不足为奇,但“七十年如一日长姐比母般的惦记、呵护和无私的援助“实属难能可贵啊!这正是我们一奶同胞对大姐感恩不尽的缘由,也是我憋在心里几十年有感而发、不吐不快的初衷。
滴水汇成大海,伟大出自平凡——大姐看似一个普通而平凡的邻家大姐,却是我们所有弟弟妹妹们终身受益的暖心大姐!没有大姐日积月累、情同手足的关爱,哪有我自学成才、从徒工到高工的跨越!没有大姐一年到头、尽心竭力的“远程呵护”,哪有我奇迹般多活了二十年!更为欣喜的是:三次起死回生的我,至今仍在”自由快乐徒步群”高唱着群歌“乐哈哈、喜洋洋、一路奔远方······”践行着诺言“走好两个十年,奔向两个小康”······
往事并不如烟,人生挚情长存。抚今追昔,大姐的亲情、恩德我们铭记在心无法忘怀······致敬大姐——我的救命恩人!我们一奶同胞心中的太阳!祝福大姐——由衷祝大姐及姐夫万事顺遂多幸福,寿比南山不老松!
——谨以此文作为献给大姐七十六岁生日,祝大姐生日快乐的礼物!以表我们一奶同胞对大姐关爱七十年来的感恩之情。

作者简介
黄建伟:汉族、1953年生、祖籍辽宁。原一汽解放销售公司党政办公室主任、高级经济师。从事企业文化、品牌宣传、市场策划、营销推进工作近20多年。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汽车报、信息日报、南方都市报、汽车市场杂志等全国各大报刊发表通讯、 论文、杂谈、新闻报道等稿件数十万字、一百余篇,并多次获得国家及省市级奖项十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