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蝶变的快意江湖
文/张泽新
因长江穿城而过,武汉又称“江城”;因城中有大湖,武汉才有了“江湖”。东湖,便是武汉“最快意的江湖”。大江大湖大武汉,让武汉享誉海内外。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武汉东湖畔的一所大学读书四年,只游览过两次东湖。尽管当时的武汉东湖被确定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且比杭州西湖大六倍之多,是全国最大的城中湖,而我对它却不敢恭维。彼时的东湖,由于周边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缺乏,一度成为武昌区、洪山区的天然污水处理厂,致使东湖水体黑臭,摇蚊滋生,水葫芦丛生。加上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向生态资源优厚的湖区索地,围湖造田、围网养殖、填湖开发房地产,使得湖城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东湖水质一度下降至V类,少数子湖和湖边塘水质甚至劣Ⅴ类。所以,我对东湖的印象并不怎么美好。
前年深秋回母校参加校庆,学校组织游览东湖,眼前的东湖景象颠覆了我三十多年前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令我耳目一新的快意江湖。东湖33平方公里的水域,聚湖泊、山峰、森林、湿地、花海、鸟岛等众多秀美景观于一体,是一个可游、可赏、可娱、可居的大美风景区。34座群山峰峦叠翠,静娴毓秀;六十里湖水澄澈明丽,白帆点点;百二十处湖湾水光浮碧,倒映林岚;百余公里长的湖岸线水草清晰,鱼儿悠然。大美东湖,浩渺无垠,云淡天蓝,水清岸绿,景美人和,城水共生。静胜西湖,幽胜太湖,珠圆玉润,耀我楚天。东湖,蕴涵的是湖水的平静、花叶的美丽、生物的灵通、空气的清新和蓬勃的生机,展现着武汉的立体之美和城市风韵。
东湖有最美城市天际线,看景观,赏夜色,大美东湖一览无余。360°规划,在磨山全景广场、湖光阁、马鞍山森林公园山后毕等处,拥有“看得见、看得美”的城市天际线,临湖远眺,美不胜收。东湖听涛、磨山景区,老鼠尾片区,全域覆盖,点、线、面交相辉映出长达14.5公里的湖岸线生态亮化景观,呈现出“碧水浮玉”般的梦幻风情。东湖风景区外围建筑也一灯一线点亮,华灯溢彩,霓虹闪烁,让最美天际线在夜间同样璀璨夺目。最美城市天际线是生态东湖的标志,郁郁葱葱的景观旁是高楼林立,人与自然、都市与园林在这里达到完美融合。
东湖有最美湖泊水岸线,看帆船,赏水秀,清水入湖优美如歌。101.98公里的东湖绿道犹如一条长长的绿色纽带,成为东湖的披帛,串起133.7公里湖岸的各种美好。绿道旁水草丰茂,垂柳拂岸,俯瞰东湖,平湖澜色,长堤杉影,岸玉含笑,华美湖岸线格外动人。 湖中的岛屿和船只,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奏响轻快的城市之歌。这个国内首条5A级城市核心区环湖绿道惊艳亮相,成为世界级环湖景区,让湖北、武汉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被联合国人居署列为“改善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
东湖有最美山脊线,看峰峦,赏花海,连绵叠嶂柔美如诗。最美山脊线美在峰峦,它是东湖曼妙的身姿,连绵起伏的群山围住东湖万顷碧波,春季100平方米的杜鹃花海红似晚霞,成为覆盖磨山山脊线上的一抹亮色。每到四月,面积达175亩,约80万株、涵盖40多个品种的杜鹃花海在磨山上怒放,营造出“满山杜鹃红”的盛景,无论是近看还是远眺都无比壮观。
东湖有最美林冠线,看五彩,赏秀林,层林尽染绝美如画。最美林冠线简直是一幅美丽的画作,一年四季的变化在秋天达到“颜值”巅峰,天与水都是一碧万顷,湖岸边是万山红透,层林尽染,一簇簇枫叶兴奋地摇动生命的灵旗,仿佛一团团升腾的火苗在层林中跳跃,美艳至极。东湖落雁景区,池杉林、水杉林五彩秀色,在湖光山色与水波之间映照。枫多山、马鞍山林相季相改造,打造五彩秀林,彰显湖光山色。
东湖有最美风情线,看楚韵,赏人文,秀美乡村灿若桃源。最美风情线是东湖里的桃花源,水清岸绿,白墙灰瓦,烟火人家,楚风汉韵里品人文,绿水青山中赏美景。利用现代虚拟实境的VR技术,让东湖寓言园的雕塑变成活泼有趣的“动画片”,让漫步其中的游人“穿越”历史。
东湖的巨变,源于武汉市高水平打造“生态典范、文旅胜地、世界名湖”的决策和决心。十多年来,武汉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东湖,实行最严格制度、最严谨法治,坚守山体绿线、湖泊蓝线和耕地红线,按照“细致、精致、极致、卓越”的总体要求,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开展生态系统修复和水环境治理,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让生产生活与生态实现完美融合。为打造高标准生态治水样本,东湖坚持“水岸同治、湖塘并治、流域齐治、社会共治”理念。通过退渔还湖,实现全域统一管理和生态养殖;通过“游船革命”,根除多年水上顽疾,经营性船舶全面清洁能源化;开展清源、清管、清流,完成“排口革命”,基本实现“污水进管网,雨水入湖塘”;推进小微水体治理,绿道沿线65.7万平方米湖塘生态及水质得到提升;落实湖长制,实行官方湖长、民间湖长、数据湖长和检察长“四长联动”;建立完善的智慧监测系统,实现了对水质水量、小气候、湿地蒸散、湿地涵养水源等方面的“查、测、溯、控”。
对东湖的悉心呵护,换来了一张“世界级城中湖典范”的中国城市旅游品牌。2018 年,东湖绿道获国际规划界最高奖——“规划卓越奖”;2019年,东湖获评水利部“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是唯一入选的城中湖;2020年11月,东湖高分通过全国示范河湖建设验收,入选首批示范河湖建设名单,再次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城中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得到充分彰显。如今的东湖,湖连湖,湖连桥,桥连树,随便一个角度,就是一幅绝美风景。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大美东湖不断绘出新画卷。春赏樱、夏赏荷、秋赏桂、冬赏梅,四大花节传扬东湖赏花胜地美名,传统“五朵金花”变身四季花海,赏花人气持续走高;来武汉,游东湖,逛绿道,成为江城向国内外游客展示生态宜居风采的窗口,东湖跃居“国内旅游热门5A自然景区”第四名。仔细游览,发觉焕然一新的东湖特色更加凸显。
生态优美。经过精心改造,整个东湖山揽翠、水涵青,33个湖边塘水清岸绿,不同景致的“湖中湖”成为新景观。资料显示,东湖风景区绿地率57.38%;绿化覆盖率 55.88%;人均公园面积111平方米,大幅高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标准。在东湖,1000多种植物生机勃勃,10000余亩山林郁郁苍苍。其中,仅雪松与水杉的数量多达300万株,一年四季美不胜收。百万株花树也不甘示弱,13个东湖植物专类园中,百花齐放,争奇竞艳。其中东湖荷花园是世界规模最大的荷花基因库,荷池多达800余个,荷花品种占世界的80%以上,夏水荷风,十里清凉。而东湖梅花园,则是中国最大的梅花科研基地,占世界梅花品种的60%。这里有200多株百岁梅树,其中最老的一株达800余岁,挺立风霜,傲然绽放。最负盛名的当属东湖樱花园,被誉为世界三大赏樱胜地之一,上万株樱花树开于冬末及早春,垂丝海棠等花种点缀其间,春色满园,纷纷扬扬。东湖樱花园中的关山樱、云南早樱等都是樱花中的极品。在东湖,闻花香,赏美景,无比惬意。如今东湖主湖水质达到近40年来的最佳水平,湿地水生植物品种由原来的不足百种增加到158种,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分布有脊椎动物154种。万鸟齐飞的景象,交织成繁华都市里的田园牧歌。
体验丰富。水陆空立体式体验赋能担质。在水中,新建30个码头,游客可驾船体验捕鱼、湖中采莲、湿地观鸟、手划船等项目。在陆面,去磨山景区欢乐丛林可以体验“东湖之眼摩天轮”,到东湖之心·沙滩露营公园能够观赏欧式海盗船、情侣岛、大礁石、希腊灯塔,听音乐、喝咖啡、享美食。在空中,乘空中观光氦气球,可从150米高空全方位俯瞰东湖美景。坐磨山索道,可从森林上空俯瞰千帆亭、朱碑亭、祝融观星等景点。每逢五一、国庆、春节长假,乐园、市集、美食、夜游、潮玩,七天假期精彩不断,游客们可以欢享休闲娱乐盛宴。
运动多样。在东湖系列运动中,爬山是热门首选,“东湖七山连纵”徒步路线最受欢迎。绿道骑行也是很多人的不二选择。在东湖沙滩玩飞盘,在成片草坪打橄榄球,在森林挑战飞越丛林,这些项目也越来越受到市民和游客的喜爱。入夏,很多人会选择玩桨板、皮划艇等适合初体验的亲水运动。喜欢刺激一点的年轻人,热衷于追求“跳东湖”的心跳感觉。
交通便捷。梨园广场变身城市综合交通空间,成为城市公园新景观。东湖绿道新增赏花、郊野六条特色线路,实现游船+观光车+自行车+步行的立体游览模式。100余台电动观光车覆盖绿道,提供观光交通、特色游览、巴士生活等多元体验。东湖游船打造十大主题码头,将水上旅游交通织线成网,并推出“东湖灯会水上赏灯专线”“东湖樱花季水上赏樱专线”等特色游线。
内蕴丰厚。东湖已成为武汉的文化艺术客厅,成为武汉向世界展示荆楚文化的窗口。湖北省博物馆扩建,晋升全国前三甲国家级博物馆。馆内20万件文物,1000多件一级文物,令人目不暇接,青铜器、金器、木器、兵器、乐器等,各种文物都散发出楚文化的魅力。这里有曾侯乙编钟演奏出的千古绝唱, 有越王勾践剑划破历史长空的寒光, 有郧县人头骨化石见证着楚地历史的源远流长,有元青花工艺的时代绝响。每一样东西都能让人看到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 看透一个时代的精华烙印。在绿道二期54景命名中,部分名字取自《诗经》《楚辞》。磨山之巅的楚天台,创新编排的《梅花三弄》《阳关三叠》等古曲,带人穿越到千年前的楚国。哲思园中的季连出生、老子出关、绝地通天门、人擎华盖灯柱、庄子与鲲鹏球、诸贤群雕等惟妙惟肖的雕塑,沉淀着浓郁的荆楚文化。森林公园南门驿站旁,近40首历代名人吟诵东湖的诗词被雕刻于奇石上,传承楚风汉韵。梅岭一号、毛泽东故居、朱碑亭、陶铸楼、鲁迅广场、九女墩、离骚碑、苍柏园,青山绿水中的红色故事和历史故事,更是东湖不可错过的一部分。
艺味浓郁。东湖是武汉看日出、吹风、玩水、拍照的绝佳风水宝地。观景之外,东湖变得更加有品。桃花岛上,17位国内外艺术家艺术作品撑起东湖国际公共艺术园。这里还有东湖飞出的“中国夜莺”周小燕纪念馆、藏在森林里的时见鹿书店、磨山脚下的东湖杉美术馆、毗邻磨山和九孔桥的原岸书房、透着古拙之气的小鹿斋、喝茶吟诗的小楼莲花、东湖最佳观荷餐厅慧心雅舍、画廊艺术餐厅东湖177、适合朋友轰趴或公司团建的懒院。此外,“楚天文创第一村”大李村文艺市集上,有古装、美食和文创。
国际风范。东湖“国际会客厅”功能凸显,成为武汉对外交流的绝佳窗口,是这座城市的“外交主场”,法国、印度、德国等多国领导人近年来纷纷造访于此,聚焦世人目光。2018年4月,中印两国领导人欣然举步,闲庭信步于湖畔,又怡然品茶,继而登上“东湖号”,悠然泛舟湖上。凭虚御风而行,莫迪的恒河印象迭印着东湖的水天一色,风光无限。“习莫会晤”让东湖荣登世界舞台,向全球展示了东湖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现代之美,实现了从“武汉东湖”向“世界东湖”的华丽转身。东湖连续举办四届武汉马拉松,2019年在武汉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更是让武汉和东湖“刷屏”全球,展现出东湖“画中竞技”的独特魅力,凸显东湖“活力之心”的持久脉动,东湖被誉为“世界级最美山水赛场”。
东湖之美绝不仅仅美在自然,它还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崛起,美在历史的底蕴。现在的东湖并非未经雕琢的天然湖泊,城市因水而兴,东湖作为旅游胜地因城而盛,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不同的文化渐渐融入东湖,留下了岁月的印记。
3500年前,商朝的盘龙城在武汉建立,东湖与之隔江遥望,城市文明之光冉冉升起。商朝日渐衰微后盘龙城消亡,直至春秋战国时期,武汉已属楚地。东湖“楚城”依据楚人喜临水居高筑城的特点而新建。相传楚庄王曾架战鼓于东湖督战问鼎中原,屈原东湖泽畔行吟,刘备磨山祭天,关公卓地成泉,鲁叔含泪葬马白马洲,孙权兄弟创业打工磨山,唐代书法家李邕等文人雅士在东湖畔读书,大诗人李白湖边放鹰,岳飞抗金驻兵岳家嘴,姜太公、赵子龙、朱元璋等历代将相帝王也在东湖留下了足迹。丰富的历史遗迹滋养着武汉博大璀璨的人文底蕴,在武汉源远流长的历史变迁中熠熠生辉。作为全国最大的楚文化游览中心,这片传说中的云梦古泽,让无数楚国后人梦萦魂牵。
因长江与汉水在此交汇,武汉上下通达,地理位置极为优越。自魏晋南北朝起,城堡军港相继兴建,“双城格局”已颇具雏形。由夏口城壮大而成的鄂州城于隋唐时期日渐繁荣,作为长江流域的重要商港汇聚四方来客,坐落一方的东湖也不例外,宝通寺与卓刀泉寺等佛教寺庙在东湖周围修建。宝通寺是武汉唯一皇家寺院,至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
明清时期,三镇鼎立的武汉更加耀眼,东湖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官绅在此修建园林,湖边居民渐渐增多。20世纪初,出于防治水患之需,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在长江与东湖之间修建水闸,东湖与其他湖泊逐步分离,终成独立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武汉作为华中重镇,对城市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东湖便是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1950年东湖风景区正式兴建,1953年至1974年间,伟大领袖毛泽东曾先后48次来到这里,除首都北京,这是他居住次数最多的地方。在东湖宾馆居住时间长达480天,接待了94批外国政要,并做出了炮击金门、西藏平叛、小平复出、南水北调等影响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的重大决策。
在喧嚣的城市之中,东湖犹如一处世外桃源,让五湖四海的游客流连忘返。而随着武汉城市格局的不断扩张,这个世外桃源汇聚了更多耀眼的光芒。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26所高等院校临湖而建,武汉的青春之光在东湖迸发。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生物研究所等56个科研院所坐拥湖色,武汉的前沿之光在东湖映照。馆藏24万余件文物的湖北省博物馆也在此坐落,武汉的文明之光在东湖闪耀。2009年,武汉“中国光谷”成为中国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其光纤光缆生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武汉的科技之光在东湖荡漾。
揽山水之胜,得人文之韵,东湖犹如一只破茧而出的蝴蝶蜕变、起舞,变成了城湖相融、山水相依、文景相生的滨水生态绿城,从国家5A级景区到世界城中湖典范,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东湖的蝶变,映射着武汉的曾经与现在,振翅翩翩,飞向色彩缤纷的未来,必将成为彰显楚风汉韵、滨湖休闲、文化多元的文旅胜地,成为展现中国气派、荆楚风格、武汉特色的世界名湖,成为举世瞩目的璀璨明珠!
【作者简介】
张泽新,湖北省作协会员,仙桃市作协副主席兼党支部副书记,仙桃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一代人杰张难先》《说痴道怪》《沔水廉思录》等著述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