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与徐悲鸿并列的中国画改革家
与徐悲鸿相比,蒋兆和在深入民间的深度和中西画法融合这两个方面都有其优越之处。
在中国画坛,蒋兆和和他的画,被后来的学者称为“徐蒋体系”。因为,蒋兆和受了徐悲鸿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在徐悲鸿的指导下,完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蒋兆和的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创作始于30年代中期,而在40年代,他就迅速在此领域直抵艺术巅峰。与三四十年代活跃的传统派人物画家相比,蒋兆和的人物画在贴近人生方面具有明显时代意义。《流民图》浮雕
徐悲鸿以人物画入手振兴中国画,从画法上看,作为一位开拓者,徐悲鸿的水墨奔马几乎达到了中西融合的化境,而在写实水墨人物画这一领域,则给蒋兆和留下施展才华的空间。徐悲鸿自己也承认“我虽提倡写实主义二十余年,但未能接近劳苦大众,事实上也无法接近,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广大劳动者与艺术是完全隔绝无缘的”,而蒋兆和堪称此倡议的践行者,通过对中西画的再比较,蒋兆和解决了素描造型与中国画笔墨的矛盾,创立了融中西艺术为一体的中国人物造型基础教学体系。
齐白石曾经这样评价蒋兆和:“兆和先生能用中国画笔加入外国法内,此为中外特见,予甚佩之。”流民图

啼血铸就反战巨作《流民图》
《流民图》是蒋兆和最重要的作品,可以说,《流民图》奠定了蒋兆和在中国画坛的地位。后世评价,蒋兆和如果没有《流民图》,他在画史上的地位便会大大降低。后人认为《流民图》“开创了中国人物画的新纪元”。
战乱的烽火迅速燃遍了大半个中国,“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蒋兆和看到的是流离、逃难、饥饿与死亡,他四处奔走,在难民、工人、农民、知识阶层当中寻觅形象,一个又一个模特儿被请进了画室……1943年10月的一天,高2米、长27米,有百人之众的反战巨作《流民图》诞生了。《流民图》局部
当年,蒋兆和在北京太庙免费公展《流民图》时,引来日伪警察荷枪实弹地包围现场。密集的观众没有慌乱,也没有退怯,他们与蒋兆和久久地站在那里,就连伪军里的一个警察,也被感动得恭恭敬敬地向画家敬礼。可悲可叹的是,这幅啼血巨作仅展一日,就被日伪当局禁止,后又被没收使其前卷残损遗尽,但斑驳犹存,那画中苦涩的墨线历历在目,那卷中高潮躲避轰炸的妇孺群像依然撕心裂肺……
这幅《流民图》,在中国绝无仅有,在世界绝无仅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是惟一直面表现战争难民的巨作。以《流民图》为标志,1943年的中国水墨人物画走上了巅峰。国画大师蒋兆和
蒋兆和(1904-1986)现代人物画家,是现代卓越的人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兆和(1904-1986)现代人物画家,是现代卓越的人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主要作品有:《卖小吃的老人》《朱门酒肉臭》《阿Q像》《乞归》《流浪的小子》《卖子图》《小子卖苦茶》《流民图》《一篮春色卖人间》等;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创作了《鸭绿江边》《给爷爷读报》《把学习成绩告诉志愿军叔叔》《小孩与鸽》等。自上世纪50年代末期,他更着重于历史以及现代人物肖像画的创作,如《杜甫》《曹操》《李白》《苏东坡》《文天祥》《李清照》《杜甫行吟图》《茅以升》等,多为抒怀写意之作,而且线条更加简练,笔势益趋奔放。作者介绍
龚飞,男,四川泸州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1963年2月生于泸县金龙乡(今龙马潭区金龙镇)。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泸州市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推荐活动入选家庭。曾担任长江液压件厂暨长液公司《长液报》责任主编,四川日报报业集团《信周刊》编辑、记者,泸州市总工会《泸州工运》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