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洪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新闻出版编审。曾任中共黄冈地委党史办副主任、武汉大学出版社丛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兼主编、《东坡赤壁诗词》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兼主编、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东坡文化研究》杂志主编。其学术专著《精妙说话技巧》(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台湾 国立台南大学收作大学教材。

沧州朗吟楼
吟响彻江天,快携酒盏诗筒,吹笛云中呼羽客;
沧波浮海市,且趁晓烟初日,凭栏花外看蓬壶。
【评】这是一副抒情联。上联紧扣联题朗吟,营造“携酒”、“吹笛”两组意象,抒写“云中呼羽客”的快意;下联应对上联,紧扣联题沧州,也营造了“趁晓”和“凭栏”两组意象,抒写“花外看蓬莱”的美感。且上下各用一个“羽客”和“蓬壶”的典故,增强了联文的厚重感。“羽客”泛指神仙,典出北周廋信《邛竹杖赋》:“和轮人之不重,寻羽客以相贻。”“蓬壶”泛指蓬莱,典出唐杜甫“夔歌十绝句”之十:“阆风玄圃与蓬壶,中有高唐天下无。”联作同诗一样,要充满激情、充满想象、充满智慧、充满和谐、充满创造、充满灵感。此联甚有创意,也甚有灵气。使人在诵读过程中加深文学修养,在解题和抒写中得到美的享受!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沙丘横百里弦,闻风激雷鸣,天籁翻成边塞曲;
泉水卧一弯月,对孤烟落日,清波润澈远人心。
【评】这副吟咏鸣沙山和月牙泉的联作,运用赋比兴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沙的奇特和泉的动人。沙丘横弦和泉水卧月,用的就是赋的铺陈手法。而沙丘如弦和泉水似月,则是比拟和借代。最后托物起兴,借以联想,联想到天籁成曲,清波可人。具体来看,上联乃写沙,把沙比作弓弦,似闻战鼓雷鸣,如同奏起塞外妙曲;下联写泉,把泉比作弯月,面对落日孤烟,似是激起游人的奇心。联作文字鲜活,意境完美,使平面的沙与泉站立了起来,令人神往。
南阳.卧龙岗知遇泉
彩凤择梧,从古英雄感知遇;
苍龙卧涧,于斯山水听风雷。
【评】此联写的是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的军师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上联写凤择梧居,自古英雄感知遇。隐意为一代贤相诸葛亮也是这样,为感徐庶荐贤之恩。一心扶持刘备。下联写龙潜涧卧,搅动历史风雷,成就蜀主基业。联文虽用的是隐语,但熟悉这一段历史的读者并不感到迷茫。联作结构对应,词性对品,平仄对立,形对意联,甚为成熟,亟具色彩。且内涵丰富,文字洗练,隽永优美,不失佳作。
剑门关
危峰百仞,峻壁千寻,剑阁古称雄,宿鸟寒猿犹凛凛;
风景不殊,兴亡几阅,险关何足恃,蜀山秦树极苍苍。
【评】这是一副以剑门关为题材的述景感事联。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剑门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素有“剑门天下险”之称。此联上联述景,危峰峻壁,百仞千寻,既高且险,连宿鸟飞过都感到惊悚。下联则感事,险关不殊,兴亡几度,蜀山秦树仍旧是岁月不老,莽莽苍苍。联作形象鲜明,意境深远,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民国报人邵飘萍
不阿于党,不屈于威,援铁笔以醒国民,一士能当万兵甲;
其志未申,其身已赴,继先生未竟事业,百年尚待几头颅。
【评】这是一副抒情联。抒写报人邵飘萍刚直不阿,以笔作枪,起到一人能抵万千兵甲的作用,及以身赴难,后人继其遗志,亦不惜拋头颅洒热血。上联用了两个“不”的重字,强调邵威武不屈,铁笔伐罪的坚强性格;下联在上联相同的部位,用了两个“其”字,抒写邵对后人的启迪和影响。邵飘萍原名镜清,笔名阿平,浙江金华人,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的创办者、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军阀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被张作霖杀害。联作,缅怀先贤,字里行间充满悲壮激越,充满正义之气。且词意相适,词义相粘,结构相调,具有一种艺术之美,联作不俗。
罗瑞卿将军
公真健者,江城恶疾不死,赣水巨创不死,及文革幽愤自戕犹不死,不死奚为,铁骨留担社稷重;
棺盖论之,抗大练兵有功,沙场破敌有功,至国初匪毒尽肃更有功,有功未竟,英魂归傍蜀山青。
【评】这是一副描写人物性格和功绩的重字联。所谓重字,就是在同一副对联中,同一个字用了两遍或者更多遍,这就是重字。所谓重字联,就是采用重字技巧创作的对联。这是联作的一种修辞手法,又称重言、复字、复辞。但是重字在上下联中,必须做到同位或互位对应,且在重字个数、重复次数、间隔位次、交错顺序等方面都必须对应一致。如此联的上联写的联中人物恶疾不死,巨创不死,自戕不死。不死为何?为的是为社稷担重任。故用了三个“不死”和一个单独“死”字的重字,强调语气,加深印象。下联则在上联对应的位置,相同的数目,用了练兵有功,破敌有功,肃匪有功,功之未竟等三个“有功”和一个单独“功”字的重字,太息功之未成却魂归蜀山。可见,对联中恰到好处地运用重字的修辞手法,完全可以收到突出语意、加强语气、加深印象、增添情趣的功效。此联重字用得比较规范,也恰到好处。但虽注意的是,重字在上下联中,不得错乱,否则,即为失对。
徐州云龙山张山人故居
归去来兮,仍草屦黄冠,为西山东山之隐;
慕而往也,欲携琴载酒,和放鹤招鹤之歌。
【评】这是一副怀古联,也可称凭吊联。缅怀和凭吊的是如联题所示:云龙山张山人故居。云龙山位于江苏徐州城南,又名石佛山,自然风光殊异,文化古迹众多。张山人故居就在云龙山西坡黄茅冈上,建有几间草堂,古色古香。张山人,名天骥,字圣途,徐州人。虽满腹才华,却不愿做官,醉心于道家修身养性之术,隐居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传闻他养了两只鹤,早晨放出,傍晚招回。甚有灵气。此联就是围绕张山人隐居和娱鹤展开笔墨。上联写隐居,用“归去来兮”、“草履黄冠”,塑造了一位隐士高人的形象;下联写娱鹤,用“携琴载酒”和“放鹤招鹤”表现了主人公朝暮往复的幽闲生活。且上联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归去来兮”成语,表示归隐乡里,简洁明了。下联则引用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时为张山人写的《放鹤亭记》中“放鹤,招鹤”原句,更显得真实生动。从艺术手法看,此联还运用“西山东山”、“放鹤招鸩”的两个叠字,使感情更加深化,表达效果更加理想。对联中善用叠字,不仅文采斐然,而且妙趣横生,令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长白山天池
烈火久深埋,月白天苍,数峰郁万年之雪;
瑶池半倾泻,水清风冽,一泓洗千劫之尘。
【评】这是一副以长白山和天池为题的正对联。长白山,乃欧亚大陆东端最高山系,为海拔1800米以上的巨型火山积体;天池,位于长白山十六峰之中,是中国最高、最深的火山湖。联作从火字开篇,以水字落笔,概括了长白山烈火深埋,经历了万年之劫,和天池倾泻,一洗千劫之尘,突出了长白山水之风雪沧桑。具体来说,上联重点写山,写山的烈火深埋,运用了“白”和“苍”两种色彩,刻画了山雪郁积的苍茫形象,与之相对的下联则写水,也运用了“清”和“冽”两种画面,营造了深沉坚毅的一种意象,突出池水一洗刼尘的巨大能量。联作字法、词法和句法均运用老到,律合、词美、意新、情切,甚有韵味。
贺兰山
谁云砥柱界华夷? 四顾苍茫,嗟玆塞上膏腴, 惯看胡马争驰、王旗屡换;
天设屏藩镇西北,千秋凭吊,对此江南仿佛,莫矜豪雄用武、烈士开疆。
【评】这也是一副怀古凭吊联。联作回忆贺兰山阅尽胡马争驰,王旗屡换的烽烟岁月,和膏腴之地变成塞上江南的历史贡献。我们知道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这座贺兰山,雄伟的山势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将西北高寒气流阻挡在贺兰山西侧,也将湿润的东南季风留在了贺兰山东麓,对卫宁平原发展成为“塞上江南”起着重要作用。故上联以“谁云砥柱界华夷? ”设问开笔,追述如此膏腴土地却经战乱洗礼。下联则以“天设屏藩镇西北”收束,说明无须豪雄动武,烈士开疆,仅用山之自然力量,即可把膏膄之地变成塞外江南。联作集贺兰农耕文化于字中,置自然功力于言外,使作者的心境和联作的意境达到完美的统一。联作可谓上乘。
辛弃疾
如武穆何?如放翁何?可怜风雨;
执金戈也,执铁板也,无限江山。
【评】这是一副抒写辛弃疾的人物联。辛弃疾乃南宋将领,文学名家。上联用了两个“如何”的叠字,如“如武穆何”、“如放翁何”,和十分贴切的比喻,一是武比岳飞之志;二是文比放翁之才。随之用了“可怜风雨”四字高度含蓄地概括了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的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但命途多舛,壮志难酬。然而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诗词作品之中。下联用了两个“执也”的叠字,如“执金戈也”、“执铁板也”,一是言其能征善战,二是言其诗词作品,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辛弃疾的诗词,确如铁板铜琶,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表现了一身正气。联作善用修辞的叠字和比喻艺术,雄壮刚阳,奔放骋怀,甚有特色,甚有功底。
(贾雪梅,四川乐山市人,中国当代“联坛十秀”之一。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四川省楹联学会副会长,乐山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获2012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首届“瓯海杯”中国对联创作奖(2018),为首届中国对联“甘棠奖”最佳联手(2017)。2017年参与中央电视台《机智过人》节目,战胜对联机器人。为2020年第二届全国对联高手电视大赛冠军。有上百副楹联在全国各名胜景点刻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