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1)
回想自己在薛固中学几年的时光,曾经遇到一位只给我们当了不到一个月班主任的老师,并且还是实习代理的。虽说与她相处的时间较短,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难忘印象。
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返回到上世纪的1975年6月初,陕西师范大学将五名应届毕业生,安排到薛固中学见习。其中有一位叫刘景艳的女老师,不仅给我们高一四、五、六班代数学课,而且还是我们高一四班的班主任。
刘老师大约有二十三四岁,中等偏上的个子,眉清目秀、体态端庄、阳光开朗、举止大亏;两条乌黑发亮的辫子搭在肩上,浑身上下充满着朝气。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她来到我们班的第一天下午,全校义务劳动,我们班是到学校西侧的雷家沟,帮助校办工厂扩建搬运胡基(土坯)。她竟然不怕脏累,硬是亲自动手跟同学们一起搬。一块长方形的胡基重约近二十斤,刘老师竟然一次就搬两块。
从雷家沟到学校全是上坡路,平时,一个人空手走上去,都得费点劲,更何况女的端两块胡基上去,那该是多么吃力。
当班主任田万发老师在半道上看到刘老师满头大汗的样子,心疼地说:“哎呦~刘老师快把胡基放下,歇一会儿。要不,你端上一块就满可以了。”
刘老师却坚强地说:“我要和男同学一样,端上两块锻炼锻炼嘛!”
她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真让人佩服!
在这里不妨插几句,就在我写此征文的前两个月,我回到老家,还曾专门到烧台村委会路南,大约七八十米的雷家沟15号门口,看到当初学校打、摞胡基的地方。原先此处比碗口粗且茂盛的国槐树,现在已长得很粗壮,一个人都抱不住了。完全可以当成“村树”该保护啦。我便用手机拍了下来(如图2~3)。


当初,学校原本给每一位实习老师安排一个班级的课程,可刘老师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磨练机会,就软缠硬磨,勇挑重担,最终硬是让教导处给自己安排了三个班的课。
可想而知,每周她要为三个班讲12节课,还要为160余名同学批改三次以上的作业。同时,还要把不少精力投入到我们班的教学管理和日常班务上,这期间,她废寝忘食连轴转,这需要付出多少宝贵的时间和心血啊?!
(图4~5烧香台)

一天晚上,学校南边的下雷村已开始放电影了,在烧香台(在关中大地,自古就有:“南有楼观台,北有烧香台”之说。都是远古圣哲老子创作、讲授《道德经》的名胜殿堂。均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西北侧,高一年级几个教室的灯都关着,唯独东边高一四班教室的灯还亮着。我走近一看,原来刘景艳老师正在为五六位同学解疑释惑,讲授代数难题呢。当我向刘老师提出,电影早已开始了,明天再找时间辅导吧。没想到,刘老师却笑盈盈地说:“电影可以不看,但必须给同学们把这几个题讲明白才行哦”。
为了把班里的各项工作搞上去,她经常在课余时间,召集我们班委会和团支部成员开恳谈会,给大家鼓劲加油。并倡议在我们班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比、学、赶、帮超活动。
为此,刘老师还特意找到我,耐心细致地给我这个当班长的教方法、讲道理、压担子。并情真意切地强调:“咱不能眼看着让一个阶级兄弟姐妹掉队啊!”
记得有一次下晚自习了,刘老师把我叫到讲台旁,语重心长地说:
“李赟国,你的名字很有特点哦。表明愿立志能文能武,有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但愿你努力学习、不断上进、梦想成真,成为又红又专、大有可为的人材。”
刘老师一番贴心暖肺之言,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
我们班有个叫诚诚的同学,个头瘦小,数理化课一直跟不上。他总认为自己脑子笨、学不好,情绪低落,曾一度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刘老师得知后,以身作则,对诚诚高看一眼、厚爱三份。鼓励他永不放弃、树立信心、从头再来。她除了自己给诚诚讲数学课外,还让与她一块来实习的马俊保老师抽时间给诚诚补习了几次化学和物理课。
同时,她还安排赵文辉组长与诚诚结为帮学对子,让他重点扶持引导诚诚把拉下的课程补回来。
果真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经过大家齐心协力地对诚诚同学热情耐心的帮助辅导,使诚诚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半个多月后,他觉得自己对数理化课程的公式原理等,明显清楚了许多,学起来不那么吃力费劲了。
在此基础上,刘老师还特意叫班里的学习委员张爱丽“学霸”,对诚诚和另外两名学习成绩靠后的同学,挤时间进行了开导补课,缩小差距,使他们迎头赶上。
大千世界里,每个人都有一颗心,问题的关键在于他的“心灯”,能否清澈明亮,能否有敬天爱人、古道热肠和照亮别人的光辉。
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十分欣喜的是,那时正赶上学校组织“红五月”歌咏比赛活动。刘老师结合参赛的两首歌曲内容,她特意赶到县新华书店,购买了两本《闪闪的红星》的连环画,供大家传阅(图6)。

并给大家讲解红军时期的革命故事。她还就《映山红》的歌名,向大家绘声绘色地介绍缤纷的映山红花朵,在南方漫山遍野盛开的热烈场景。从而,引申为革命者前赴后继,犹如星火燎原、势如破竹、迅猛发展的历史壮举。进而,点燃起了同学们的思想火花和豪迈激情。
操场上,阳光明媚、柳条飞舞、彩旗招展。
正对着学校南大门的舞台上,我们班的同学们,个个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洪亮。
正因为是年轻漂亮、姿势优美的刘老师亲自上台指挥,才充满无穷的魅力。
可不是吗?当她举起那一双神奇、慈爱且充满魔力的圣手,就犹如强大的磁场一般,吸引着同学们的目光。
刘老师指挥得洒脱到位、铿锵有力、丝丝入扣;同学们聚精会神、整齐划一、歌声嘹亮。并且把两首歌曲的音准强弱、高低起伏把握得恰到好处。
台下的评委和现场观看的师生员工们,均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就连总评委赵继普老师,也情不自禁地伸出大拇指,夸赞我们班的歌唱的悠扬悦耳、动人心弦、韵味绵长。
最终,我们班获得了全校总分第二(高中部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时光如梭,转眼间,刘老师与他们同伴在我校仅四个星期的实习时间,马上就要到了。
5月28日晚,我们高一四班全体同学,在田万发老师的主持下,并邀请了学校团委书记张普照老师参加,为刘景艳老师举行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欢送会。
首先由张普照老师代表校领导,宣读了校委会给刘老师高度褒奖的实习鉴定评语和深切希望。 接着,田老师发表了热情扬溢的即席点赞演讲。尔后,由我和王立昌、张立社、雷桂妮、王萍歌五位同学,分别饱含深情地朗读并朗诵了各自发端于内心的赞扬文稿与诗歌。
紧接着,我们班的九位女同学和十位男同学,几乎都在用激动得快要流泪的眼睛,齐刷刷看着台下的刘老师,先后表演了小合唱《红梅赞》和《党的教导记心头》,这两首荡气回肠、意味深长、打动心坎的精彩歌曲,把晚会推向了高潮。
(图7~8)

即刻,当主持人宣布:现在欢迎刘景艳老师上台讲话。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此时此刻,只见刘老师眼含泪花,缓缓地走上讲台,先向大家鞠躬致谢。她敞开心扉地给大家讲了一段情深意浓、感人肺腑的话语。
说到动情处,她泪如雨下,哽咽着说不出来了。只见聪敏的康引果和鲁秋霞同学赶紧走上台,把刘老师轻轻地扶到座位上,让她喝水休息一下。
最后,由田老师提仪,刘老师指挥,全班同学共同唱起了《映山红》之歌。
美的韵律、心灵震颤。歌海情潮,百感交集。
晚会结束后,不少同学围坐在刘老师身旁,你一言、我一语,与刘老师交流互动。大家似乎有说不完的贴心话。
是的,刘老师特善良、热心肠。真是位秀外慧中、多才多艺、豪爽真实、为人师表的典范,怎能不让人敬爱拥戴呢?!
夜深了,田老师说,刘老师明天早晨还要上课,中午还得收拾行李准备返校,劝同学们都快回去休息。大家这才依依不舍地向刘老师道别。
第二天,同学们万万没想到,刘老师早上给高一六班上完一节课后,就匆匆收拾了行李,她为了不打搅班里的同学们,就悄悄与田老师商定,只让班上的张爱丽、李引娃等几位女同学送她到车站。
当我下了第二节课,去找田老师的时候,他这才不得不告诉我,刘老师刚离开学校,去赶火车了。
我听后先是愣了一下,便二话没说,就迫不及待地跑岀学校,朝锣鼓村车站方向奔去。
半道上,碰见了手提肩背行李、气喘吁吁的马俊保老师和另一位送站的学友,马老师说自己也是上完一节课后,才收拾行装出发的。
我赶忙替马老师拿了件行李,便一同赶路。可是,当我们快到车站附近时,从西边呼啸而来的绿皮客车马上就进站了(图9~10)。


很玄乎的是,当马老师和我跑到站台,列车已经开始慢慢起动,着急的他硬是箭步跑过去跨上车,一手紧抓车门扶手,一手还提着网兜。吓得车站值班员立马摇旗吹哨警示。多亏机敏的列车员立即打开车门,将马老师一把拉进车内,才有惊无险。
还好,徐徐起动的列车前面,我忽然远远看见刘老师从车窗伸岀头来,挥舞着自己的花手绢,向我告别。可惜的是,我已经看不清她那张和善温润的面目,只觉得心潮澎湃,甚至鼻子有点发酸,呆呆地站着,半天回不过神来。
凝望本真,抚今追昔。我以为,只有在当时那样很纯洁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的社会风气之下,才会涌现出如此思想单纯、积极向上、尽职勤勉、乐于奉献、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一代代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他们才真正配得上是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图11)

感谢命运,在那个黄金时代,让我们能有幸与这些先贤恩师们相遇、相识、相知。与他们教学相长、共同度过那激情燃烧的光辉岁月。
行文至此,咱们回过头来,再说说刘景艳老师。她返校后不几天,就挤时间,专门给我们高一四班全体同学,写了一封充满关心牵挂和深情厚谊及时代精神的长信(图12~14)。在当时的特定语境下,她均称同学们为战友。



当我把信的内容读给全班同学时,大家都洗耳恭听,有不少同学听着听着,竟然心潮难平,感动得在座位上抽泣落泪。
真乃不谋而合,没过两天,我受田万发老师和班委会成员委托,代表全班同学,给刘老师写了一封情真意切、感念师恩、汇报班情的回信(图15~17)。



同时,我还将半个多月前,自己现场悄悄描画的刘老师与诚诚同学交谈的生动形象的情景(图18),

挥笔重新画了一遍,将觉得比较满意的那张画和我给学校广播室写的赞扬她的广播稿(图19~20)又抄了一份,也一并装入信封。尽管画的粗拙,却是诚心实意,请她阅览、传情达意,用以聊慰知遇之恩。



一九七五年暑假期间,我专门给省革命委员会(即省党政一体化)教育局写了一封信。在对中学教育改革提岀几点建议的同时,并专门宣扬了刘景艳老师在我校实习时的先进事迹(下图为当年复写的封面存样)。

弹一挥间,48年过去了。可心怀大爱、诲人不倦的刘景艳老师的美好形象和人格魅力,始终定格在我的内心深处。
我曾经老打算去设法找到她,真心实意的去拜访和感谢她的恩德。却因公务缠身未能成行。
20年前,我在陕西高校摄影学会兼职,就让陕西师大的同道帮助打听寻找过,却没有如愿。
近些年,我还心心念念地想着,试图通过央视的《等着我》栏目去找寻她。前年底,我把刘老师当年的情况说明以及她给我们高一四班的来信,还有我写给她的回信的影印件,都寄给了《等着我》栏目组,也许他们根本忙得顾不上,一直没有回音。
上个月初,有位与我心灵契合的同学提醒我:可以到陕师大档案馆去查找,可能会有希望的。我觉得,他言之有理。等开春师大正式开学后,我专门去一趟,从刘老师毕业所分配的地方,顺藤摸瓜去寻觅,也许会如愿以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