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宰相孙渥世系表解读
文/吴名岗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孙氏》(中华书局横排24史35册2323页)
孙氏出自姬姓。卫康叔八世孙武公和,生公子惠孙,惠孙生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生武仲乙,以王父字为氏。乙生昭子炎,炎生庄子纥,纥生宣子䲡,䲡生桓子良夫,良夫生文子林夫,林夫生嘉,世居汲郡。晋有孙登,即其裔也。
又有出自芈姓。楚蚡帽生王子薳章,字无钩,生薳叔伯吕臣,孙薳贾伯嬴生薳艾猎,即令尹叔敖,亦为孙氏。
又有出自妫姓。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宇,无宇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乱,奔吴,为将军。三子:驰、明、敌。
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明生髌,髌生胜,字国辅,秦将。胜生盖,字光道,汉中守。生知,字万方,封武信君。知生念,字甚然,二子:丰、益。益字玄器,生卿,字伯高,汉侍中。生凭,字景纯,将军。二子:届、询。询字会宗,安定太守。二子:鸾、骐。
鸾生爰居,爰居生福,为太原太守,遇赤眉之难,遂居太原中都。太原之族有岚州刺史昉,生存进,安定太守。询次子骐,字士龙,安邑令。二子:通、夐。通子孙世居清河,后魏有清河太守灵怀。武德中,子孙因官徙汝州郏城。灵怀曾孙茂道。
安邑令少子夐,字子远,后汉天水太守,徙居青州。生厚,字重殷,大将军掾,生瑶,字良玉,中郎将。生邃,字伯渊,清河太守。生倏,字士彦,洛阳令。生国,字明元,尚书郎。生躭,字玄志,汉阳太守。二子:锺、旃。锺,吴先主权即其裔也。旃字子之,太原太守。二子:炎、历。
炎字叔然,魏秘书监。生倰,字仲觚,太官令。生道恭,字雅逊,晋长秋卿。二子:觊、芳。觊字士若。芳中书令。子烈,避赵王伦之难,徙居昌黎。生岳,前燕侍中,子孙称昌黎孙氏。
历,幽州刺史、右将军。生旂,字伯旗,平南将军,坐与孙秀合谋,夷三族。
觊避地河朔,居武邑武遂。生辉,字光休,后赵射声校尉。生纬,字元文,幽州都督。生周,字季洽,后燕高阳王文学。生敬仁,字士和,北燕司隶功曹。二子:苑、蔚。蔚字伯华,一字叔炳,后魏秘书监、枣强戴男。二子:伯礼、方嗣。
解读
1、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孙武有三个儿子:驰、明、敌。但《世系表》中只有孙明一支,这是因为孙渥是孙明的后代,所以就不写另外两支了。
2、自孙武的次子孙明起,“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孙武的第十三代孙 “安邑令少子夐,字子远,后汉天水太守,徙居青州。生厚,字重殷,大将军掾,生瑶,字良玉,中郎将。生邃,字伯渊,清河太守。生倏,字士彦,洛阳令。生国,字明元,尚书郎。生躭,字玄志,汉阳太守。二子:锺、旃。锺,吴先主权即其裔也。旃字子之,太原太守。二子:炎、历。”这说明:孙敻所迁居的青州乐安不是其祖上孙书的“食采乐安”,孙敻的后人孙炎、孙旂等所居之汉、晋之乐安与孙书“食采乐安”不是一个地方。如果孙锺、孙炎、孙旂所居之乐安是孙书食采之乐安的话,《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就不会那样写。欧阳修说孙敻“徙居青州”,而不说他徙居“乐安”,是有意避开“乐安”,免于后人误会为孙书“食采于乐安”之乐安。
3、《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排除了千乘乐安是孙书“食采乐安”之乐安,排除了今博兴、广饶是孙武故里,那也就等于是说唐乐安才是孙书“食采乐安”之地。
4、《宰相世系表》只有一次提到“乐安”,是指唐宋乐安郡
5、《宰相世系表》有意不提千乘“乐安”
在写到孙渥的祖先孙敻时说“安邑令少子夐,字子远,后汉天水太守,徙居青州。”孙敻是“后汉天水太守”,后汉的“州”是统领数郡的大行政单位,《后汉书•地理志》载各州都统辖数郡。
古人在写到某人的故里时,一般是记其郡或县,如《三国志》写曹操“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在写迁徙地时,也是写到郡或县,如《宰相世系表》写到孙武次子孙明时说:“明食采于富春”,孙福“遂居太原中都”,孙“通子孙世居太原中都”,孙烈“徙居昌黎”,孙 “觊避地河朔,居武邑武遂”。这些都是郡县。唯独说孙敻“徙居青州”。这是为什么呢?
孙敻迁徙之地是青州之乐安郡,《晋书•孙旂传》记得清楚。欧阳修不可能不知道孙敻迁徙的乐安,但他却说更大的行政单位“青州”,青州管辖乐安郡,也不错,只是范围太大,找人不好找,遇到同名的更难办,显然没有写到郡县好。为什么这样写?就是为了避免读者把汉乐安和孙书“食采于乐安”相混。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广大读者可以多读两遍《宰相世系表》,体会我的解读,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