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叔和他的几亩薄田
文/祁峰林
深秋,我又回到了村里。每次回来总要去看看大叔,他随和开朗,平易近人,让晚辈感到特别和亲可敬。
大叔的院落属于八十年代建筑的排房,街门、院舍总是收拾得非常整洁。宽阔的院子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搭在北房窗台下一架玉茭棚,方方正正像座城堡。水泥硬化了院子平展展的,晒满了谷子、荞麦、黄豆等秋收作物,一看又是个丰收年。
大叔近七十岁了,精神很好,一辈勤劳赋予了一付硬棒结实的身板。
其实,大叔有一手木工好手艺,八十年代初,土地分田到户,好多人弃田外出做工,大叔却撂下木匠手艺,把全部心思放到十几亩田地里精耕细作。和他同行一伙的手艺人,现在大多迁入县城居住,有的已成为个体建筑业老板,而大叔却一直固守着属于他的田地,年复一年,一垄没失地重复着他的春耕秋收。
对于大叔的固执,我曾想不通,后来听说,大叔从小家境十分贫困,所经历的极度饥饿在他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所以对粮食与田地有着特殊的难以割舍的情怀。在大叔的心里,没钱行,没粮是绝对不行的,粮食就是他的命!我一直记着大叔经常讲的一个故事:一年发洪灾,一个穷人带着一个窝窝头攀上一棵树,一个富人带着一个元宝攀上另外一棵树,洪水久日不退,富人终因饥饿支持不住掉了下去,穷人因有个窝头充饥活了下来。这个故事,也许是大叔从他们父辈那里听来的故事,确实属于大叔永远难以忘怀的一个故事,也是支撑大叔一生信念的故事。
大叔的院落很大,房子也很多,有北房、东房、西房。除了自己住着三间北房,其余几乎都成为粮仓。席圈子、瓮子、木箱子、……各种盛器满满的塞的全是粮食,像这样囤粮大户在现在农村里很少见到。
大叔爱粮,但也要卖粮的。对于不易存放的玉茭或存放多年的谷子、杂粮的都要有计划地卖些,来维持家里的日常开支。也就说卖粮是大叔的唯一经济来源。当然,这样变换来的经济收入是很微薄的。大叔却没有丝毫羡慕身边富了的人,也没有对自己的小农生活遗憾叹惜,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每次回去,大叔总给我带些山药、荞面啥的,你不收,他不高兴;你想给他留点啥,他又犯恼;所以在回之前给他带点营养之类的东西,又会受到他的埋怨。大叔对别人也不吝啬,村里有些孤寡老人没有能力种地,逢年过节想吃个新鲜的,他会非常乐意地送上几升米或几斤面。在村里,大叔这样也称得上慷慨解囊的人了。
大叔是村子保持种田人本色为数不多的老人,是村里有名的种庄稼把式,作为把式不仅会种地,更要会有计划种地,比如今年种了的地,过年种啥,这就是庄人说的“倒茬”;根据春季墒情,宜深种还是浅种;阳坡与背坡的差别等,计划好了年年丰收。大叔在这方面总结了丰富经验,年年收成相对饱满丰收。有一年,大叔的谷子长的特别好,就像歌中唱的——好像狼尾巴。大叔高兴的近乎陶醉,尽让一个老实人狠狠地作了一次秀。大叔的谷地本就在村子北头,场子也在北头,不经村便可拉上场,大叔却拉着谷子操小路绕到村南,从街南拉向街北,正直中午,把两边坐街吃饭的人羡慕的贼狠。这个秘密是在多年以后的一次家宴上大婶揭秘的,当时我们晚辈欢笑之后,心里则是被更多的可爱占据了。在村民们心中则是被庄稼把式占据了。一些没经验的年轻人常把大叔当成师傅一样请教,大叔也非常爱戴和他一样喜爱种田的年轻人。大叔是村里很有威望的老人。
大叔是农村极平凡的一个庄稼人,在他身上只是多了些执着与固执,对他的人生不能用现代经济价值观来衡量,应该从他身上看到的是一个不变的信念,他是农民的儿子,爱惜土地与粮食天经地义。他清楚一斤粮远远值不了十块钱,但他手里攥着一斤粮要比十块钱踏实的多。信念也许就这么简单!
三十年来,大叔自感是过得很幸福的,因为有田种,有粮吃。这也许就是大叔一生的梦想。尽管这样的梦想小的不能再小,却是无比的踏实!
作者简介:
祁峰林,男,1966年生,现工作单位,和顺县机关事务管理局,和顺县传统饮食协会会长,《山西和顺饮食文化——百种风味美食》作者。
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征稿
投稿邮箱:
furongguowenhui@163.com
投稿作品必须原创首发,拒绝一稿多投,所有原创作品都将受到原创保护。
截稿日期:2023年3月30日
《品诗》公众号:readpoems520
所有的来稿,我们都会认真审阅,入选作品会择优在《品诗》公众号上发表,并有机会入选《芙蓉国文汇》一书。没有选中的稿件,我们也会及时回复,不要气馁,欢迎再次投稿。
征稿要求:
题材和体裁不限,一切以作品说话,发掘新人,鼓励创新。请投稿之前仔细核对错字和标点符号,否则一概不予入选。
投稿格式:
邮件标题:第七届“芙蓉杯”全国文学大赛+姓名+作品名。邮件内附上作品、姓名、电话、通讯地址、邮箱、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
诗歌5首以内,总行150以内,组诗100行以内(旧体诗词5首以内)。
散文2篇以内
微小说3000字以内
可以任投一种体裁或多种
奖项评定:
小说、散文、诗歌奖分设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另设人气奖10名。
